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薩蠻·塗香莫惜蓮承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菩薩蠻·塗香莫惜蓮承步

《菩薩蠻·塗香莫惜蓮承步》作者:宋.蘇軾


原文

菩薩蠻·塗香莫惜蓮承步 [宋] 蘇軾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 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1]

譯文

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腳步,久久斂束着絲羅襪如在水波上走。只見她那舞步如旋風,都不留下步履蹤跡。 暗暗地穿着宮廷樣式的鞋適合走路穩健,而並立兩腳行路就困難。你說纖細美妙到何種程度,該是很難。要說「纖妙」,必須把婦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腳。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 詠足:詠婦女的小腳。 塗:道路,通途。 蓮承步:《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又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後世稱婦女之小腳為「三寸金蓮」。 羅襪:絲羅制的襪。 凌波:起伏飄浮于波濤之上。 風:旋風。 行處蹤:行經場所的蹤跡。 偷:暗暗地。 宮樣:宮廷樣式的衣裳,這裡借指小鞋。 雙趺(fū):腳。 纖妙:纖細美妙。 應:該。

賞析

 上片描繪侍妓或歌妓的小腳步態。「審美理想滲透於審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的審美趣味、風尚和趨向。。」蘇軾寫作該詞所帶的審美傾向也不例外。「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特寫侍妓或歌妓輕飄的步姿。蓮上「承步」,「羅襪凌波」,如洛水女神飄在水面上。中國古代愛戀民歌就是承襲這種小腳美的審美觀來吟詠「蓮承步」,「羅襪凌波」的。「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特寫輕飄的舞姿。正因為腳小舞起來就顯得輕盈多了。飛舞起來如「迴風」一般,且不留下腳印。對於這種迅疾輕盈的舞姿,蘇軾是帶着讚美的態度來評判的。   下片描敘侍妓或歌妓的小腳的痛苦與慰藉。「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趺困」,描寫侍妓或歌妓纏足所帶來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換穿宮廷貴夫人鞋,合適是合適,但不能並立站起來,走路更困難。宋代這種殘忍的纏足審美觀,使很多婦女痛苦一生,蘇軾毫不迴避地披露了這種痛苦與困難。「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纖妙是指人們以習慣的審美觀為準繩,腳是纏得越小越「纖妙」。「說應難」,意思是用語言難以表達。「須從掌上看」,反映了蘇軾雖然反對婦女纏足,但是存在着時代的局限性與審美上的局限性。   該詞是蘇軾站在欣賞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場上,通過寫侍妓、歌妓,披露纏足給婦女帶來痛苦,對北宋社會這一陋習表示不滿。該詞有些庸俗,近乎遊戲文字,不完全是 「惡謔、惡趣」之詞。

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婦女纏足始於南唐而盛行於宋代,人們認為婦女的腳纏得越小越美。自上而下,漸成風氣。宋英宗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在太常博士直史館杭州通守任上,作該詞披露北宋社會這一陋習。[2]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菩薩蠻·塗香莫惜蓮承步,詩詞名句網
  2. 塗香莫惜蓮承步,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