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薩蠻·寶函鈿雀金鸂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菩薩蠻·寶函鈿雀金鸂鶒》

作品名稱: 《菩薩蠻·寶函鈿雀金鸂鶒》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菩薩蠻·寶函鈿雀金鸂鶒》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此詞約作於唐大中(公元847年—公元860年)年間。《菩薩蠻》諸闋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綯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後期(公元850年—公元859年),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1]

詩詞正文

譯文

華麗的香枕上裝飾着漂亮的鈿雀和金鸂鵣,在這個春天的早晨,女子已經起床梳妝一新。她來到了沉香樓閣上正看見遠處隱隱的吳地青山,如絲的楊柳枝條又泛起青色,在春風中裊裊飄蕩,而驛橋上已經開始飄起了絲絲蒙蒙的細雨。

在畫樓上看見那江南岸邊春草萋萋,女子暗嘆心中的那個人竟一去未歸,音訊全無,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鸞鏡和枝上的花朵,但她那滿腹的心事又有誰知道呢?

賞析

《花間集》收溫庭筠的《菩薩蠻》詞十四首,都是寫女子相思離別之情,這是其中的第十首。

這首詞起句寫人妝飾之美。「寶函鈿雀金鸂鶒」,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妝圖:一位女子春晨妝梳,打開妝盒,手拈金釵。映入眼帘的是一對鏤金的紫鴛鴦。次句寫人登臨所見春山之美。「沉香閣上吳山碧」,亦「泰日凝妝上翠樓」之起法。登上自家的香閣,伊憑欄遠望。江南的綠水青山,十分可愛。「楊柳」兩句承上,寫春水之美,仿佛畫境。曉來登高騁望,觸目春山春水,視線難收,於是再放眼一望——「楊柳又如絲」,一個「又」字,透露了女子內心的躍動,能傳驚嘆之神,且見相別之久,相憶之深。這個「又」字,還使得下一句「驛橋春雨時」,這個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緊密無間。這兩句寫柳絲撥動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個春雨瀟瀟的日子,曾經和情人在驛外橋邊折柳送別,依依惜別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時離人不知在何處。這就利用時空的交替,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這是溫詞凝鍊、深密的典型筆法。

上片的結句回憶驛橋送別,下片接寫別後。「畫樓音信斷」,說明人去信斷。「芳草江南岸」,抒發了春歸人不歸的隱痛。末兩句,自傷苦憶之情,無人得知。「鸞鏡與花枝」,以花枝喻人。美艷如花之人,而獨處淒寂,可見其幽怨之深。「此情誰得知」,千迴百轉,哀思洋溢。這個結句是全詞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詞的高潮。▲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