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菜籃子裡的故事(謝發兵)

菜籃子裡的故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菜籃子裡的故事》中國當代作家謝發兵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菜籃子裡的故事

喜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文學大伽們寫的是高科技新成就,祖國建設日新月異的大手筆,我作為一個鄉土文學愛好者,總想寫些與「土」相關的內容,今天我就說說菜籃子裡的故事。

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隨改革開放的浪潮,來到宜昌市葛洲壩,那時葛洲壩的代號為330,我在330菜市場販賣小菜營生。租住在東山上面330職工家屬自己搭建的一間簡易工棚房。

那時330市場還沒個雛形,青少宮門前由葛洲壩工程局基地管理處做了二十多間大約十多平米的門面,帶菜市場臨時鋪面總共不到百十餘間。青少年宮對面是用鋼管焊接搭建的服裝貨架棚,與青少年宮門面形成服裝對面街,物質局一條樹蔭馬路為地皮攤,經營着日用百貨,毛線,零頭碎布,還要風水輪流轉,誰擺頭,誰擺尾,周期循環。順着樵湖一路朝里走就是330菜場,由於我入行遲,沒有劃到固定位置,我們這些零攤只能在三江邊的沿江大道兩邊擺攤。

這些攤販每天都要很早起來占位置,有的是用粉筆畫上一條線,寫上自己的名字,有的用一塊舊木板放在地上,有的拉根繩子,只要能用的物件,都成了搶占位置的記號,親托親,友靠友,你幫我看,我幫你占,當然,有時也為地盤大打出手的,我這個新販位置時常被別人搶占,只好陪着笑臉再慢慢嵌邊擺攤。

不等天亮,就要到菜市批發市場,去遲了,菜就批完了,這一天就得失業,一車菜「搶」到手,立馬蹬着車朝330菜市場飛跑,從宜昌市的九碼頭、十三碼頭的批發市場用三輪車蹬到330菜市場,路遠不說,葛洲壩又是宜昌長江段上游,沿路都是上坡,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汗。

到了位置,趕緊趁鮮搶着賣,與時間爭速度,要不,太陽一上竿,菜就曬蔫了,出太陽曬的要命,下雨天更要命,一把雨傘,又遮陽,又擋雨,一起大風,渾身打個透濕,到了冬天可想而知,但心憂菜賤願天寒,企盼賣個好價錢。還時常叫花子安不得討米的,燒香買,磕頭賣,為搶生意,針尖上削鐵便宜賣,這是公平競爭的,有時為了一利己有,拿着刀子對着幹。

昧着良心的也有,變質過期的,短斤少兩的,以劣充優的。魚目混珠,巧立名目,真正的狗皮膏藥買不到,賣「狼」皮膏藥的聲音是此起彼伏,黑着良心的也有,死雞病豬的,爛魚充數的,特別是夏天,臭氣熏天,綠頭蒼蠅滿天飛舞,還有「地頭蛇」強收保護費,敲詐勒索的,後來幾經周折,成立了市場治安辦才得以控制,他們着實為我們這些外地經營戶保駕護航。

一九八八年國家正式提出實施「菜籃子」工程,發展到一九九五年精化」菜籃子」工程,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從最基礎工程做起,330菜市場認真落實這一系列工程,葛洲壩基地管理處抬大頭,採取經營戶出資的辦法,全面徹底廢除地皮攤,規範管理,擴建市場卷閘門面,樵湖一路A區為服裝區,至葛洲壩中心醫院為雜貨區,中心菜市B區為飲食街區,中心菜市場一層為蔬菜,乾貨,魚類,禽蛋,米麵,快潔菜,等等,二樓為一站式家俱。歌舞廳,C區、D區及外圍為雜貨區,這一拓展由原來的百十餘家門面(含地攤),就有了現在上千家正規門面,原來的330菜市場,也更名為初具規模的葛洲壩中心菜市場,除供330工程局居住的家屬生活必需品外,還供應正在建設之中的宏偉三峽工程建設者生活用品,招攬四面八方的來客。

前不久,回了一趟第二故鄉宜昌,再次來到葛洲壩中心菜市場,主門前設有掃健康碼標識,工作人員佩戴口罩,監管購物者有序進場,進門的兩側是快潔菜,涼菜區,各種菜品覆蓋着保鮮膜,賣主佩戴口罩;中間是蛋品類,商家別出心裁,蛋品擺出了花樣,白的,黃的,蛋綠的,蛋藍的,蛋殼光鮮整潔,土洋結合,散圈搭配,明碼標價。

順位朝後,右邊是乾貨區,貨架上琳琅滿目,各種調鮮料要有盡有,掛有台賬,產地,保質日期,商標。亮照經營,五證齊全。

我最關注的還是肉類區,只見鋼管架上,一刀刀鮮肉掛在上面,分割的很明細,五花,圓尾,前夾,後膀,槽頭肉,皮薄鮮嫩,並都蓋着動檢藍章。

曾記得,那還是我在個協工作時,為配合工商所打擊「白條肉」,組織賣豬肉的個體戶,聯名在白布上簽字,「從我做起,杜絕白頭肉」,簽字過了三天,又」舊病」復發。我半開着玩笑地走進幾個老熟攤主面前,現在是不是又簽字畫押,不賣「白條肉了」?「還能賣?現在市場的競爭,就是質量的競爭,服務的競爭」。

看着眼前的變化,塵封的記憶又把我帶進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什麼都憑票供應,我家住漢江邊北岸,我們都叫它北岸街,其實就一家供銷社,一家包麵館,一家油貨鋪,靠過渡碼頭是一家食品廠,專憑票供應賣豬肉。我二姨媽從老遠來到我家想解饞,天公又不湊巧,連續下着三天大雪,我父母都是好客之人,何況是自己的妹妹來了,雞叫頭口,父親頂着大雪,去食品廠排隊,硬是排了三天隊都沒割上一兩肉,每次回家都還要摸幾次那張肉票供應證是否還在,那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前門擠垮了,後門開了。

最吸引我眼球的要算蔬菜區,各種時令蔬菜,瓜果,青的,綠的,紅的,紫的,黃的,藍的……。我像到了花城廣場,目不暇接,就連我這個」老蔬菜販子」,還有很多叫不出名來,擺放的整整齊齊,洗涮的乾乾淨淨,不單標有價格,還有純野生,有機,無公害的公示牌,並還承諾:假一罰十。

我站在一蔬菜攤位前,看見紅杆綠葉的菠菜,綠油油的,還像長在菜園裡鮮活一般,不得不引起了我的鄉愁與思念,那時我不到十歲,母親在屋後院種的一塊菠菜地,突然要割「資本主義」尾巴,民兵連長硬是拿着鏟子全鏟了。母親懷着我妹妹,把鏟下的菠菜合着清水煮了一碗菠菜湯,母親可能欠青正要吃,被我搶奪下菜碗,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這碗菠菜。母親一旁看着我吃,一邊含淚微笑,最後喝下了我沒喝完的半碗菠菜湯。母親在臨走前幾個月才講了這段讓我愧疚一輩子的故事。我一直想寫一篇《一碗菠菜湯里的親情》,但一提筆就流淚,淚到雙眼模糊。以至告誡我到現在只看一眼,從不吃菠菜。

其後就是鮮魚類,魚類的種類繁多,名稱我就不一一說了,只說透明的玻璃魚池裡,賣魚的器具里,增氧機在「空開」機安全保護下,不停地冒着氣泡,魚兒在裡面自由自在,搖頭擺尾的動着魚鰓,它講的什麼話,我沒有聽清楚。

這次唯獨沒見的是公安縣一位老支書的活雞攤位,他的黃油土雞,那才叫正宗,用砂罐熬出來的湯,再配點紅栆、粉絲,放點蔥花,黑糊椒那個才叫鮮,據說是服從市場管理,受疫情影響,活禽攤位取締了,難怪中國的疫情得以全面控制,是黨教育下的老百姓質樸,純良。

葛洲壩中心菜市場,不僅布局完整,貨物琳琅滿目,就連那消防器材也配置完善,排水溝橫直交叉,保潔衛生員不間斷清掃,整個菜市場只有菜香,花香,還有那年輕老闆娘濃妝淡抹的粉香。

葛洲壩中心菜市場變了,它不僅變的是昔日的地攤變成了現在規範的門面,而是經營戶的精神變了,前些年,一面經營為國家納稅,一面還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河南賣滷菜的老闆就培養出清華大學生,這個市場的個體經營戶為國家輸出的大學生不計其數,一爿香老闆創建了宜昌市優質品牌早餐連鎖店,致富不忘國家,還加入慈善機構,多次為災區捐款捐物,很多經營戶主動寫申請入黨,在葛洲壩基層協會黨支部的領導下,這些黨員像一盞燈,在最基層里發光發熱。

葛洲壩中心菜場變了,是在市場黨支部的領導下,一班子人的精神層面變了,幾個月前,我有幸進了這個市場群,幾百號人,群主是劉總,我為他擔心,擔心是林子大了,什麼樣」鳥「都有,這裡呼,那裡叫,能管的過來嗎?通過我進群的觀察,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業主提出來的各種問題,劉總總是耐心解答,並告之什麼時候解決好,業主要想解決的問題,劉總老是回復的兩個字「好的」,這兩個字看似簡單,卻體現了一種高度負責和勤懇服務的精神。

菜籃子工程,舌尖上沒小事,中國共產黨從極小甚微的事做起,才有了航天事業,航海事業,核工業的高速發展,我們的人民才有了廣場上的民族舞,安居樂業。

菜籃子裡故事雖然很小,也不是那麼動聽,但它是最基礎的民生工程,它是華夏的一塊磚,只有基腳牢固了,百年來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1]

作者簡介

謝發兵,中共黨員,湖北省,荊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