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菊竹清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菊竹清訓,(1928年-2011年),日本著名建築師,1950年早稻田大學建築學畢業,後曾在村野藤吾事務所工作,1953年自設事務所。60年代曾為「新陳代謝派」成員,60年代末提出了"神"、"型"、"形"三階段的設計方法論。代表作品有:出雲大社廳舍(1961年)、東光園旅館(1965年)等。主要著作有:《代謝建築論》(1969年)、《人的建築》(1970年)、《人的城市》(1970年)等。

菊竹清訓是現今正紅的伊東豐雄前輩,伊東豐雄在2009年於高雄完成了台灣第一個自90年代以來的大型現代建築---高雄世運會主場館。菊竹清訓生於1928年,在日本建築史上算是60年代與稹文彥、黑川紀章等人同樣是代謝派的代表人物,妹島和世曾經說過,當年是因為看到了菊竹的某個作品深深受到感動,因而走上建築之路。[1]

理念

菊竹清訓對於日本建築哲學有相當大的貢獻,也為日本代謝派(Metabolism)主義者一,1958年曾提出的」海洋城市項目」被國際所認同,之後繼續提出浮動系統作為對於高密度的都市的解決之道!

菊竹清訓的浮動城市可稱上代謝主義中最具詩意的幻想,但海上城市在日常生活中仍然無法實現!他的建築設計活耀在過去50年,運作範圍從住宅到新鎮發展,商業和市政廳大廈對學校、博物館、體育設施等 除他的設計實踐之外,也介入以各種各樣的政府,非政府和學術組織。

關於Metabolism 代謝主義

代謝主義的觀點為將生物體的生長,繁殖,的生命過程,化學變化即為代謝。

此概念衍伸一切事物經由新舊的鬥爭,最終必被新事物所取代,所以極力的強調以最新科技來解決問題 而二次大戰後代謝主義成為日本建築自省運動, 日本代謝派建築師們試圖以禪的觀念克服人性與科技之間的矛盾,使現代建築在觀念上仍可兼顧人性與科技文明。

代謝派主義對於菊竹清訓的影響反應在建築物之外部的材料應用與內部空間所傳達之感受的衝突性,在作品中可看到使用混凝土來表現出中國或是日本建築中木構造之架構,如木構之分格窗,榫接一根根的橫樑還有塌塌米的使用等,都反映出源自於禪的基本觀念,所以菊竹清訓的作品在表面上雖然是利用高科技,但空間概念與細部處理上都來自於中國與日本的傳統建築與城市.

謝派自從日本大阪舉辦了'70EXPO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的世博會後,卻急速衰退,原先轟轟烈烈的代謝主義在錯誤宣傳手法下讓人產生了"原來只不過如此的想法"今日的日本,代謝主義遺留下來的建築物也面臨了一一被拆解的命運。

經歷

在1975年沖繩海洋博覽會上,他能夠部分實現以水上城市向大海文明擴展的幻想,這一點,他在摩納哥浮動的水上城市(Monaco Floating Marine City,1989)工程中再次實現了。那種與固定基礎結構分開的可變部分的新陳代謝思想,在他為自己建造的東京空中住宅(Sky House in Tokio,1958)的設計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建造中,他將那些設備的布局向外轉移,這一點他在茅崎的太平洋旅館工程(1966)中,以類似的方式做了重復。在都城市民會館(1966)時,這種思想形成了一種牢固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又立起一種輕型的、呈現移動式和可拆卸的房頂。他最終吸收了日本傳統的建築形式,這表現在出雲大型廳舍管理大樓(1963)、米子的東光園旅館工程(1964)和東京的江戶東京博物館工程(1989-1993)中,這些都是傳統日本屋頂紀念化的巨型結構。

菊竹清訓的著名建築作品

日本「中古」建築之旅(三)懸浮半空的 Sky House

菊竹清訓和他的家人,自1957年Sky House落成以來就一直在此居住。顧名思義,Sky House 的構想是希望可以令屋子脫離地面,漂浮在半空之中。即便在今日,Sky House的設計仍算相當的前衛。大約十米乘十米的四方型的鋼筋混凝土構造,由四根壁柱支撐起來,使建築體量漂浮在場地的小山丘之上。扁平的壁柱刻意地佈置在四方型的邊上,而使四個角落完全的懸浮在半空之中,為建築物增添了輕盈的感覺。Sky House 盡量避免接觸地表的姿態,呼應了代謝派希望將都市向高空發展的構想。要知道在這座房子剛剛建成的1957年,場地四周的房屋仍然是一至兩層高的木構平房。Sky House 前衛的設計,想必一定為當時的鄰里帶來不少衝擊。[2]

菊竹清訓這種將建築脫離地面的態度,有不少說法勻認為和他年少時的家族史有關。二戰結束時菊竹清訓17歲。因為土地改革的關係,家族損失了大部分的土地。深切地體會到現代化進程的菊竹,無論在Sky House 還是以後的其他作品之中,都將建築看待成一個獨立丶自成的生命體。菊竹利用他的建築創作,重新思考人和土地的關係。Sky House 原本的設計中,只有架空的四方型空間,而沒有任何間隔和功能。這個空間呼應了日本傳統住宅之中,房間可以隨意變換用途而沒有特定功能的空間傳統。隨著菊竹兩夫婦的小孩出生以後,房子在1962進行改造,加入了move-net - 一個好像大型家具一樣的房間或設備,懸吊在四方型樓板之下。在70至80年代期間,隨著孩子長大和家庭的需要,Sky House 再經歷了多次的改造和擴建。雖然今日,Sky House的懸空部分已經不復當年的通透和純粹,但這亦實現了代謝派建築隨年月自我更新的設計理念。

菊竹清訓對於家族失去土地一事十分憤慨。當中原因並非因為經濟的因素,而是因為他對於家族位於福岡久留米的土地有深刻的感情。他深明白,在土地改革的現化進程之後,自然風光和鄉土情懷必定會受到破壞。據菊竹清訓女兒的回憶,在60年代,趟開Sky House 的窗戶,可以看到窗外一片木構平房的灰瓦屋頂,形成高低起伏的風光,亦可遠眺附近的小山丘,和當時剛剛建成的St. Mary Cathedral。後來,附近的土地急速的現代化起來,菊竹清訓就投訴經常要把窗戶關上,因為胡亂的城市開發,並沒有帶來更好的城市風景。在這一個層面上,菊竹有着一種非常浪漫的矛盾: 身為現代主義中最前端的建築師之一,菊竹卻對於現代抱有不少懷疑和抗拒。相對於西方的現代主義建築,菊竹從來沒有打算以現代取代傳統。反而,菊竹和他的同仁,追求的是將傳統建築向現代轉化的可能。這個態度為今日的日本建築打下了堅實的根基,給傳統注入了生命力,使日本的當代建築能夠獨當一面。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