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萵苣菌核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萵苣菌核病

萵苣菌核病
原圖鏈接

萵苣菌核病屬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春季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孢子囊囊孢子,經風雨傳播,從植株衰老的部位侵入。田間再侵染主要由菌絲接觸感染,擴大蔓延。田間發病最適溫度20℃左右,相對濕度80%以上。因此,低溫潮濕、植株密度過大等,都有利於本病發生。

基本信息

中文名:萵苣菌核病

外文名:Lettuce sclerotinia

萵苣菌核病
原圖鏈接

發生部位:結球萵苣或莖用萵苣的基部

防 治:高畦雙行種植,合理施肥

病原描述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e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糞狀,直徑1-10毫米,可生子囊盤1-20個,一般5-10個。子囊盤杯形,展開後盤形,開張在0.2-0.5厘米之間,盤淺棕色,內部較深,盤梗長3.5-50毫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橢圓形或梭形,單胞,無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絲組成,外層系皮層,內層為細胞結合很緊的擬薄壁組織,中央為菌絲不緊密的疏絲組織。菌核無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強,溫度18-22℃,有光照及足夠水濕條件,菌核即萌發,產生菌絲體或子囊盤。菌核萌發時先產生小突起,約經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盤,開盤經4-7天放射孢子,後凋萎。

症狀

萵苣菌核病主要危害結球萵苣的莖基部或莖用萵苣的基部。在萵苣整個生育期均發病,苗期發病,通常病情發展迅速,短時間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爛倒伏。但發病盛期多出現在生長後期,植株近地面莖基部或接觸土壤中衰老葉片邊緣、葉柄先受害,病斑初為褐色水漬狀,發展後成軟腐狀,並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狀白色菌絲體,後期產生菌核。菌核初期為白色,後逐漸變為鼠糞狀黑色顆粒狀物。病株葉片凋萎,生長不良,呈青枯狀萎焉,發病嚴重的植株常整株腐爛癱倒。留種植株發病後期,剝開莖部,內壁可見有許多黑色菌核。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爛沒有惡臭,有別於細菌性軟腐,但若兩病混發時,也會伴惡臭味。菌核病的主要鑑別特徵是發病部位軟腐,並產生棉絮狀菌絲體和鼠糞狀菌核。[1]

原菌

主要為核盤菌,核盤菌能危害400多種植物。菌核是病原菌的一種休眠體,菌核在5℃-30℃範圍內形成,以10℃-25℃適,在5℃-20℃範圍內萌發,萌發適溫為10℃,子囊孢子在5℃-25℃之間萌發,5℃-10。C適。病菌生長發育的溫度範圍為5℃-30℃,適溫為15℃-240C。有的地方還分布有小核盤菌也引起萵苣腐爛。

發病規律

菌核和帶菌病殘體可以混入土壤與有機肥中,甚至還可以夾雜在種子中進行有效的傳播,進入以前沒有發生菌核病的苗床、棚室或田間。菌核病一旦發生,土壤帶菌量逐漸增多,病情將逐年加重。

在已有菌核病發生的棚室和田塊,表層土壤中的菌核和上一季病株的殘體是主要初侵染源。菌核需經過一段低溫休眠期,方能萌發和侵染植物。若土壤持水量達80%以上且持續濕潤,菌核萌發後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後被放射到空中並隨風飛散,降落在植株上,萌發後產生芽管而侵入。在土壤濕度較低的條件下,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土壤中的帶菌病殘體也長出菌絲。菌絲向周圍擴展,接觸並侵入幼嫩的莖部或植株底部衰弱的老葉。菌核在土壤中至少存活3年以上。

在潮濕的壞境中,病株上產生白色絮狀菌絲,通過病株與健株接觸傳播,也隨農事操作和農機具等傳播,引起再侵染。

除萵苣以外,重要的寄主還有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大豆向日葵菜豆黃瓜、茄子、番茄胡蘿蔔等。寄主植物連作、套種或間作時,菌源增多,發病重。據江蘇省江都及揚州郊區的調查,菌核病的平均發病率,種植1年的大棚為4.5%;種植2菌可在植株下部老葉、黃葉、病葉上存活繁殖,積累菌量,若不及時清理,也有利於病情擴展。

發病適溫為18℃-20℃,菌核的形成和萌發,子囊孢子的萌發和侵入都需要有高濕的環境。冬、春低溫季節,凡導致土壤和空氣濕度升高,光照減弱的因素都有利於發病。據江蘇省調查,棚內溫度20℃-25℃,相對濕度達90%以上時,發病重,發展快,相對濕度在80%以下時則發病輕,發展慢。塑料大棚空間較大,通風較好,棚內濕度較低,比小棚發病輕。浙江省金華市大棚栽培的萵苣,在11月份以後,遇上連續陰雨即進入發病高峰期,雨水少的年份,相對濕度低於70%,則發病明顯減輕。[2]

防治要點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如紅葉萵苣、特耐寒二白皮等;

②種子處理:播種前清除混雜在種子中的菌核、避免混入苗床,或用10%的食鹽水漂種,汰除菌核後,用清水洗淨再播種;

③加強管理:排除積水、通風降濕;採用地膜覆蓋栽培;及時拔除田間病株,收穫後清除病殘體,並帶出田外銷毀;深翻土壤,使菌核不能萌發;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減少田間病原菌;防止病株混入肥料堆,隨肥料再次帶菌入田中。

④實行輪作:發病地塊實行與禾本科作物、水生蔬菜或蔥蒜類輪作1~2年。

⑤土壤處理:苗床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克/平方米加干細土10~15千克拌勻後撒施。保護地可在夏季休閒期灌水後覆蓋地膜,閉棚升溫,利用高溫殺死部分菌核。

⑥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重點噴霧植株基部和地表。藥劑可選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3%好力克懸浮劑4 000~6 000倍液,或50%撲海因懸浮劑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交替使用。


相關視頻

菌核病是常見病害 在很多國家都有發生 其寄主也十分廣泛


菌核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在土壤與種子中越冬,對農作物危害極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