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蓮 (睡蓮科、蓮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蓮 (睡蓮科、蓮屬植物)

蓮(學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睡蓮科、蓮屬植物。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道,節部縊縮,上生黑色鱗葉,下生須狀不定根。葉圓形,盾狀,直徑25-90厘米。花梗和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厘米,美麗,芳香;花瓣紅色、粉紅色或白色,矩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5-10厘米,寬3-5厘米,由外向內漸小。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8-2.5厘米,果皮革質,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厘米,種皮紅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布範圍廣闊,遍及亞洲及大洋洲,在澳洲、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等國家均有分布。蓮是典型的濕地植物,整個生長期間都離不水,喜相對穩定的靜水,不愛漲落懸殊的流水。特別喜光,極不耐陰;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在各種類型的土壤中均能生長。

根狀莖(藕)作蔬菜或提制澱粉(藕粉);種子供食用。葉、葉柄花托、花、雄蕊、果實、種子及根狀莖均作藥用;藕及蓮子為營養品,葉(荷葉)及葉柄(荷梗)煎水喝可清暑熱,藕節、荷葉、荷梗、蓮房、雄蕊及蓮子都富有鞣質,作收斂止血藥。葉為茶的代用品,又作包裝材料。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蓮
  • 拉丁學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
  • 別 名; 荷花、菡萏、芙蓉、芙蕖、蓮花、碗蓮、缸蓮等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毛茛目
  • 科;睡蓮科
  • 亞科;蓮亞科
  • 屬;蓮屬
  • 種; 蓮
  • 命名者及年代 ;Gaertn.,1788

植物學史

分類學

蓮屬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較早的種屬之一,和水杉、銀杏、中國鵝掌楸、北美紅杉等屬於未被冰川吞噬而倖存的孑遺植物。古植物學家研究證明,在一億二千五百萬年以前,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就有蓮屬植物的分布。當時,全球氣候溫暖,環境舒適,蓮在五大洲均有分布。後冰期來臨,導致全球氣溫下降,蓮屬植物被迫漂遷,大部分種群在此時滅絕。經此劫難,蓮屬植物在世界上僅存2種。分布在亞洲和大洋洲的為中國蓮,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黃蓮。

栽培史

蓮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栽培歷史,在1973年發掘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蓮等的花粉化石,距今己有7000年的歷史,說明人類在新石器時期就己經開始種植蓮等水生植物。

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先人就以採集蓮子為食,同時作為審美對象。年前以藕做菜,使蓮逐漸從人工防護到引種野生蓮栽植、馴化,食用與觀賞並舉。花蓮在中國至少有2700年的栽培歷史。每當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時,蓮的研究也相應得到發展;反之社會動亂陰霾,經濟蕭條萎靡之際,蓮花研究便衰落不前。花蓮的栽培史大致可分為初盛時期,漸盛時期、興盛時期、衰落時期和發展時期五個階段。

初盛時期:人們賞蓮主要以濕地湖沼自生者為主,雖有人工砌池栽培,但仍以大株型、單瓣類的野生紅蓮為主,蓮花的育種還未啟動。蓮作為觀賞植物引種到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現在的蘇州靈岩山)為寵妃西施賞蓮而修築的「玩花池」。但從吳越以後的千年裡,蓮花仍多居曠野大湖。

漸盛時期:由於盆栽蓮花的興起,人工池栽和蓮花專類園的發展,以及人們掌握了播種繁殖技術,再加上人們有濃烈的賞蓮情趣,客觀上對新品種的選育提出了強烈要求。儘管在此時期人們還缺乏蓮雜交育種方面的知識,但在栽培實踐中,無意的選育工作潛移默化地進行着。於是,晉隋時期出現了雄蕊瓣化的花「百葉」、「千葉」等復瓣、重瓣品種,直到雌雄蕊全部瓣化的『千瓣蓮』。唐代出現了重台型蓮,甚至在紅色花瓣的瓣端,還染有金黃色,可惜後湮沒。花色變異的另一重大突破就是出現了單瓣類白色、重辧類白色的蓮花。宋時還一度出現紅白的跳枝「品種(後湮沒)。

興盛時期:唐宋時期社會安定,推動了造園活動的進行。再加上此時期的詩文繪畫對蓮推崇備至,更加促使元、明、清時期大興賞蓮之風,從而使蓮品種的選育由聽任自然變為自覺行為,各地培育的新品種層出不窮,如金邊的白色蓮花、大株型單瓣類和重瓣類的黃蓮花。此外,王晉象的《群芳譜》還載有花瓣上灑有黃色斑點的「灑金」蓮和瓣周有微條黃色線的「金邊」蓮等複色品種(後湮沒)。此期間江南一帶的育種目標主要側重對小株型品種的培育,獲得了「花大若錢」的微型蓮花。清代楊鍾寶《缸荷譜》是我第一部蓮專著,記載了33個品種,其中小株型蓮品種即達13個,且包括黃色珍品「蜜缽」(後煙沒)。

衰落時期:淸代後期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蓮花育種事業也處於衰落時期,不僅影響了新品種的培育,而許多珍貴的蓮花資源也在此時期被摧毀,如明清時期的黃色蓮、複色蓮喪失殆盡,不少微型蓮花資源也在此時期湮沒。

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60多年,蓮育種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在全國蓮育種者的共同努力下,到二十世紀初花蓮品種約達600餘個,其中80%是20世紀80-90年代培育的新品種。人們愛蓮之風興盛,各地及風景名勝區舉辦蓮花展覽活動,溝通內外信息、共挫栽培技藝。

形態特徵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道,節部縊縮,上生黑色鱗葉,下生須狀不定根。葉圓形,盾狀,直徑25-90厘米,全緣稍呈波狀,上面光滑,具白粉,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葉柄粗壯,圓柱形,長1-2米,中空,外面散生小刺。花梗和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厘米,美麗,芳香;花瓣,矩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5-10厘米,寬3-5厘米,由外向內漸小,有時變成雄蕊,先端圓鈍或微尖;花葯條形,花絲細長,着生在花托之下;花柱極短,柱頭頂生;花托(蓮房)直徑5-10厘米。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8-2.5厘米,果皮革質,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厘米,種皮紅色或白色。

花色豐富,主要有紅色、粉紅色、白色、綠色、黃色等,花型主要有單瓣,多瓣,重瓣和千瓣。葉片呈深綠色或黃綠色,全緣盾狀,表面有蠟質附着,因此水很難吸附其上而呈水珠狀。蓮的葉片有三種類型,有初生浮於水面的錢葉,有着生在藕帶的節間處、浮於水面且葉面積略大的浮葉,有着生與藕帶節間處、挺出水面的立葉。蓮的葉柄從淤泥中地下莖節間處抽出,表面多有倒刺;蓮的根為須狀根,圍繞着地下莖節間生長。蓮的地下莖及葉柄內均有通氣的孔道。蓮地下莖頂端的頂芽,又稱為藕苫,其抽生出新的地下莖節間,被稱為藕帶。

主要品種

蓮有100多個栽培變種,根在長期的人工栽培中,按蓮的應用價值,分為藕蓮、子蓮、花蓮三大類群。

藕蓮(菜藕):以採收藕為主,其地上部分無花或者很少開花,葉片一般呈墨綠色且大,葉脈常突起。又可分為淺水種與深水種;前者適於生長在水深30-50厘米的淺水塘或水田中,多屬早熟種如江蘇花藕、沏州早白荷及杭州白花藕等,後者適於生長在水深70-100厘米的池塘或湖泊中,屬中、晚熟種如湖南泡子、江蘇美人紅、小暗紅等。

子蓮:以採收蓮子為主,能耐深水及成熟較晚,其成熟期一般為30-35天,蓮子即可鮮食,味道甘甜,一般授粉後第十五天的蓮子,口味更好;成熟的蓮子,曬乾脫水後,經去殼去蓮子心後,可用於食用營養物質含量豐富,耐儲藏。花多而單瓣,葉脈常不突起,藕細小而硬。有紅花、白花2種,如紅蓮、湖南湘蓮、白花建蓮、處州白蓮及武義宣蓮等。

花蓮:花大而美,供觀賞及藥用,藕細質劣。花蓮開花較多,花色豐富;花蓮的育種主要以雜交育種為主。品種多,如單瓣的西湖紅蓮、白荷頭、紹紅青蓮子等,重瓣的紅千葉、白千葉、大灑錦等,重台型的紅台蓮,千瓣型的千瓣蓮等。小型碗栽的有自碗蓮、粉碗蓮及小灑金等。

生長環境

蓮是典型的濕地植物,整個生長期間都離不水,喜相對穩定的靜水,不愛漲落懸殊的流水。需水量往往與栽培環境、品種及所處的生育期等因素有關。大株型品種在1.0-1.2米水中生長良好;水位超過1.5米時便只能靠浮葉維持生命,有死亡的危險;水位大於1.8米時,蓮大多數絕跡,不能成活。生長初期水位宜淺,以後隨着立葉次第出水而逐步提高水位。

蓮是長日照植物,特別喜光,極不耐陰,在一邊朝陽的半陰環境中生長,葉、、花、蓮蓬等均會表現出明顯的趨光現象。蓮在全光照的強光下生長發育快,開花早;在半陰的弱光下生長發育慢,開花晚。

蓮是喜溫暖、極耐高溫和較耐低溫的植物。在整個生長季節內,適宜蓮生長的最佳溫度範圍為22-32℃,對35-40℃的高溫亦能忍耐,但氣溫處於16℃以下會生長極為緩慢。當氣溫降至10℃時處於休眠狀態,不再生長;5℃以下時地下蓮莖易凍傷。

蓮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在各種類型的土壤中均能生長。但更喜微酸性且富含有機質的粘壤,土壤PH值過低或偏高、土壤質地過於疏散,都會影響蓮的生長發育。

蓮喜空氣流動的環境。在微風下婆娑多姿;遇6級以上大風,蓮葉彼此碰撞易破損,重瓣、重台、千瓣等大花品種的花柄易折斷和倒伏,碗蓮則更嬌,花易傷,蕾易敗。

分布範圍

分布範圍廣闊,遍及亞洲及大洋洲,在澳洲、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等國家均有分布。其中,中國蓮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包括南方大部分地區、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北至黑龍江和吉林一帶都有蓮的分布;但以長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太湖為主產區;浙江則以金華、湖州最多,其次為杭州、紹興、諸暨、衢縣、蘭溪、武義、麗水等地。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