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蓮性寺白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蓮性寺白塔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蓮性寺白塔

建於;457-464

別名;大明寺

類別;古建築

蓮性寺白塔是一座木結構樓閣式棲靈塔,建於隋

文帝仁壽元年(601)。

蓮性寺又名大明寺。位於揚州蜀岡中峰,因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故名大明寺。[1]

蓮性寺白塔

唐敬宗寶曆元年(825),白居易(字樂天)和劉禹錫(字夢得)共游揚州(古稱廣陵)時,曾同登此塔。劉禹錫有詩云:"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干。忽聞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白居易也寫下了《與夢得同登棲靈塔》。至唐武宗會昌三年(843),棲靈塔惜遭火焚。宋時,僧可政募款再建,不久又圮。後在寺門正南造了一座三檐四柱牌坊,中門正面篆書"棲靈遺址"橫額,以示紀念。

古木蘭院

揚州古木蘭院始建於劉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已廢。院中石塔始建於唐文宗開成三年(838),五年(840)告成,現矗立於石塔路中段綠島。塔基座較低,四周圍的石欄,欄板雕有龍、鳳、牛、馬等圖案。望柱上刻如意花紋,形象生動,線條流暢,為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重修時所制。

塔身為石制仿磚木結構樓閣式,6面5級,每級均作飛檐瓦頂。除一、三、五級的南北兩面闢為拱門外,余面嵌刻小龕,供浮雕佛像24尊。佛像體態豐腴,雖久經風剝雨蝕,輪廓模糊,但仍可見唐雕風格。塔頂六角攢尖,冠以葫蘆形塔剎和寶瓶、寶珠,古樸典雅。

文峰寺

揚州古運河東岸舊有文峰寺,今已不存。寺中文峰塔建於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清聖祖康熙七年(1668)揚州地震,文峰塔塔尖墮毀,翌年修復。後此塔屢損屢建,至文宗咸豐三年(1853)傾於兵火。民國初,揚州諸剎長老募議修葺。1923年新塔落成,8面7級,仿樓閣式磚木結構。塔基為石築須彌座,塔身磚砌,每級設木構塔檐和平座欄杆,均開4門,底層外檐特長,造型雄偉莊重。

瘦西湖蓮性寺

揚州瘦西湖蓮性寺白塔建於清乾隆年間。磚石結構,外敷白堊,形制仿京城北海喇嘛塔,而稍見清瘦修長。底層為方形台基,四周圍有欄板。前置小台,台北及兩側皆築階梯,可以登人。基座中央是磚雕須彌座,每面各有3個小龕,雕十二生肖像。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蓮座與金剛圈。中層為龕室,形如古瓶,南面設"眼光門",內供白衣大士像。上層為圓錐形塔剎,有13層瘦長的圓圈,象徵佛教"十三天"。剎頂置六角形寶蓋,角懸風鈴,上托銅質葫蘆塔頂。

參考來源

  1. 瘦西湖之蓮性寺、白塔,360doc個人圖書館 , 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