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莫迪里阿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莫迪里阿尼
阿梅代奧·莫迪里阿尼
原文名 Amedeo Modigliani
出生 公元1884年
塔什肯尼
逝世 公元1920年
國籍 意大利
職業 畫家

阿梅代奧·莫迪里阿尼意大利傑出的繪畫大師、享譽世界的藝術天才。一八八四年,莫迪格利阿尼生於意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區一個小鎮。塔什肯尼陽光燦爛,在意大利美術史上,那裡產生過著名的塔什肯尼畫派,以色彩明亮著稱。莫迪格利阿尼家境不錯,父親是個有羅馬血統的猶太商人。十四歲那年,莫迪格利阿尼得了一場大病,險些喪命,由此埋下病根,也就此放棄學業。為了使他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兩年後,母親讓他學畫,沒想到他竟表現出藝術天份,其畫有塔什肯尼畫派的強烈色光。

個人經歷

1902年,十八歲的莫迪格利阿尼入弗羅倫薩美術學院,次年轉入威尼斯美術學院。 受同齡學藝青年的感染,他開始吸毒,開始嘗試波希米亞式的放蕩生活。 一九O六年,莫迪格利阿尼來到當時西方藝術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影響,他們是蒙巴納斯的鄰居和朋友。 後來,因為喜歡印象畫派、後印象派、勞特雷克和畢加索,他轉入繪畫。由於酗酒和吸毒,加上賣不出畫,莫迪格利阿尼生活無着,健康情形每況愈下。而且,他那過份不羈的波希米亞生活方式,也不招人喜歡,他的朋友們便湊錢送他回意大利。 一九一二年,他回到意大利的故鄉,重拾雕塑,卻不得鄉民喜愛,他忿而將作品拋入當地運河,發誓再不搞雕塑,並重返巴黎。很多年以後,莫迪格利阿尼名聲大噪,人們便下河打撈這些雕塑,卻一無所獲。也許,這是他的家鄉人為了吸引遊客而編造的淘金故事。 摺疊情感經歷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中,他對兩個女人用情最多,一是來自南非英國女詩人碧萃絲.海絲汀絲(Beatrice Hastings),另一是他在巴黎學畫時的法國同學楊妮.艾布登(Jeanne Hebuterne)。碧萃絲聰明而有主見,給了不會生活的莫迪格利阿尼很多幫助,但莫迪格利阿尼認為她太過智慧,而碧萃絲卻認為他不爭氣,恨鐵不成鋼,二人最後吵架分手。 一九一七年,楊妮進入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他為她畫的肖像,成為他最受稱道的作品。楊妮比莫迪格利阿尼小十一歲,雖然二人之間沒有碧萃絲那種精神交流,但楊妮對他十分崇拜,他們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諧。 一九二O年,莫迪格利阿尼的畫剛有了市場,經濟狀況開始好轉,不料卻因健康惡化、舊病復發而死,時年三十六歲。畫家去逝的當天,即將第二次臨產的楊妮痛不欲生,跳樓殉情。

畫風

莫迪格利阿尼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意大利藝術傳統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他既將埃及、黑非洲和東方古代雕刻視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象波希米亞人一樣在內心中苦苦流浪;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生活在貧困之中,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過早摧毀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豐富的精神與感情生活,又處在絕望的孤獨里。正是這些矛盾,造就了他這樣一位藝術家。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短短一生中,其繪畫題材和樣式非常集中,他只畫人物。他現存的全部繪畫裡,只有兩幅風景畫,一是塔什肯尼風景,作於十四歲時,雖無個人特徵,功力卻直追印象派。另一是病逝前一年所作,其用色用筆和變形處理,與他的人物畫如出一格。除了這兩幅風景,除了布朗庫西式和非洲式的雕塑外,莫迪格利阿尼的全部作品,都集中為兩大類,肖像和裸體,他沒有群像和敘事性作品。

畫作


莫迪格利阿尼早期的作品比較傳統,但很快就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即肖像的背景變得抽象。通常說來,正式的肖像畫應該有背景,大多是室內環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社會狀況,而肖像習作卻沒有背景,只有色調。莫迪格利阿尼處在這二者之間,他的肖像畫多非習作,卻不畫背景,最多也只是幾何形的抽象化了的家俱。這樣的背景處理,不提示人物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狀態,使人物本身得以突出。這是畫家對人的關注,尤其是對人內心世界的關注。按理說,最能展現內心世界的是人的雙眼,但奇怪的是,莫迪格利阿尼的許多肖像畫,包括不少精品,卻沒有畫眼睛,畫家象古希臘雕刻家那樣,將雙眼留為一個平面,塗以單一顏色。其實,用我們今天的批評術語來說,莫迪格利阿尼畫的是凝視,一種內向的自我凝視。關於凝視的理論,來自二十世紀中期法國心理學家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的鏡子之說,認為幼兒通過鏡子而開始了

自我審視,這是人研究自身、研究自身與環境之關係的開端。到二十世紀末,後現代主義時期的文化研究理論,強調凝視中的交流,如注視、窺視、對視之類,認為視線的交流,揭示了人的社會環境和生存關係。莫迪格利阿尼曾經說,他筆下的人物,看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筆下的人物,象畫家本人一樣孤獨,只進行自我交流。由於他們對外部世界一無所見,所以便沒有眼珠,而所謂有目無珠,卻正是只看自身的內心世界。這樣理解,人物的抽象背景也就事出有因了,因為背景和環境並不比人物自身重要。於是,在另一些畫中,即使畫了雙眼,人物的眼神也茫然空洞,似乎沒有焦點,他們對外部世界視而不見。因此我還要說,莫迪格利阿尼的抽象只是表面形式,他的肖像畫,其實是他對人的理解,是他自己內心世界的寫照。

莫迪格利阿尼的裸體人物,也在抽象的外在形式中追求內在的精神世界。除一些作品的抽象背景和一些人物有目無珠而外,裝飾性用色的單純和空間造型的平面化,以及即興的用筆用色,也是畫家專注於人物本身的一種方法。但是,達到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卻是畫家的構圖設計。莫迪格利阿尼的女裸體,大多是斜躺的全身畫。在構圖時,畫家有意用畫布的邊沿,將人物的腿部切掉,有的甚至將雙手和頭頂也切掉。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傳統的人體畫,尤其是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人體畫,都強調完整、整一的原則,人體的所有部分,只要在透視上看得見,都毫無遺漏地畫出來。這是遵循古希臘哲學家亞力士多德[1] 提出的關於完美的審美理論。莫迪格利阿尼沒有遵循這個原則,他切掉人物雙腿,在視覺上讓人體擺脫畫框的限制,使其看上去象是漂浮在畫布上,於是人體本身得到了凸顯。也就是說,因為畫框不再限制我們的視域,不再是畫家和觀眾觀察世界的窗口,被觀察的對象也就不是遠在窗戶之外,而是近在我們眼前,有就近窺視的特點。但是,也正由於強調人物本身,莫迪格利阿尼的裸體畫便不象古典主義裸體畫那樣富有畫外的寓意。結果,一九一七年他在巴黎舉辦一生中唯一一次個展時,其裸體作品便被認為是色情的,不僅無一售出,而且展覽也被警察強行關閉。莫迪格利阿尼的一些裸體畫,若從視覺上直觀,確有情色的誘惑,但若用今天的文化理論來闡釋,應該說他的裸體畫更關心形式和心理因素。所謂形式,如前所述,是單純色彩的平面性、人物造型的變形,和構圖上對傳統美學原則的突破。所謂心理,則是畫面上激情與冷漠的交織和衝突。莫迪格利阿尼對人物畫,特別是對裸體畫的激情,與他實際生活中的性愛經歷有關,與他同碧萃絲和楊妮的情愛有關。這種愛和欲的激情,在烈酒和毒品的作用下,通過即興運筆而成為畫布上的純粹色彩,人物也變形拉長,具有一種特別的魅力。一方面,莫迪格利阿尼筆下人物的魅惑神情與引誘之態,漂浮、凸顯在畫面上,暗示甚或流露出被壓抑的激情。另一方面,由於畫家的孤獨,他的人物又是冷漠無情的。這些裸體女人,或閉目而眠,或沉思內省,她們陷入個人的內心世界,完全忽視了外部世界的存在。這冷漠,使她們失去了個性,她們只有共性,她們都是畫家本人的性格折射。這冷漠,既反映了莫迪格利阿尼作為一個外國人,在巴黎孤獨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他作為一個孤獨的藝術家,不參加任何藝術團體的心態。曾有一次,當時走紅的未來主義畫家們要發表一份宣言,組織者想請莫迪格利阿尼在宣言上簽名,以示支持,不料他一口拒絕。孤獨使莫迪格利阿尼古怪而矛盾,他的畫也如謎一般讓人困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