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莞城福音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網 的圖片

莞城福音堂位於萬壽路仁和里四巷1號,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德國傳教士鐵威臨牧師所建,址在縣治資福寺後。「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1981年恢復重建,是東莞最早復堂的基督教堂,一直是東莞市基督教兩會(三自愛國會、協會)所在地。

清同治三年(1864年),德國傳教士公孫惠、呂威廉兩牧師到東莞城布道,是為基督教在莞城傳教之始,有黎定址、翟考盤、黎丹枝等三人受洗於公孫惠牧師。公孫牧師經常外出布道,遠達惠州、博羅、增城等地,當時派李筠松駐守工作。1867年德國禮賢母會牧師與廣州博濟醫局醫生在莞城試辦贈醫所,其後不久因事停辦。翌年春,公孫惠牧師派遣王元深往莞城,元深在西門外鞋街租鋪一所施醫傳道,信道領洗者日眾。1869年王元深與其長子煜初同居莞城,是年莞城有10人受洗。

同治九年(1870年),說洋人以迷藥害人的傳言紛起,引發莞城堂被拆毀的事件。後花之安牧師向莞城地方官交涉,促賠償失物及修復教堂。翌年,謠言又起,謂教堂暗散藥粉(又名神仙粉年)於食物中,令人食後,生蠱而死。莞城堂被毀,洋人傳教士能約翰牧師及傳道人王元深等逃遁。後地方官出告示嚴禁謠言,教民猶安。經交涉,莞城堂屬西人之物,地方官均允賠償。惟焚毀之教堂屋宇,認為乃華人之業,非西人之物,不允賠償。其後,王元深奉派深圳傳道,乃遣其子煜初在莞城權理教會。煜初至莞,初寓李家試館,後在解元坊買一鋪,以為傳道之所,為禮賢會在莞城購地布道之始。

同治十一年(1872年),花之安牧師在莞城復辦贈醫所,至1880年止。1877年,花之安牧師又在莞城購買鋪作傳道,是年領聖餐者有7人。花之安牧師在莞撰有《自西徂東》一書。翌年,王謙如在東莞新圍設立教會(後撥歸長老會)。1885年,王謙如、陳鼎臣受買莞城文順坊荒園數畝,建築樓宇,為基督教在莞城興建最早的教堂。1886年,鐵威臨牧師攜眷移駐莞城,主理莞城教會。王謙如仍居莞城。1888年,鐵威臨牧師在縣治資福寺後建一福音堂,為傳教之所。是年禮賢會在文順坊買地創建普濟醫院,為中國較早的西醫院。

光緒十六年(1890年)1月27日,鐵威臨回國,葉勝道牧師由福永遷莞城,繼鐵威臨主理莞城教會。因葉納清來莞,聖經學校(亦稱神道學校)亦由福永遷莞城開辦,時聘有莫甲廷舉人、周松石秀才等宿儒擔任中文教授,開一時風氣之先。是年,莞城教會領聖餐者20人,莞城神道學校畢業生有潘樂山、文敬銘及副班畢業生杜守信等。是年普濟醫院因留醫而得聞道入教有數人。1894年鐵威臨牧師重來中國居東莞。1898年莞城堂有98人受洗,會務由贊永樂牧師主理,時有會友約300人,領聖餐者亦有70人,堂會選出4位長老。是年,葛理查牧師在莞開副傳道班,來學者有葉歲初、郭炳南、梁輝生、葉道舟、羅祝三、麥植和等。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耶山之神道學校遷往莞城,由葉道勝牧師主理,就學者有王連發、杜金麟、羅德階、羅廷珍、葉佑蕃、潘志山等6人。夏間,義和團運動爆發,葉道勝牧師返德國,神道學校因之停辦,其餘西牧皆攜眷避居香港。亂事平息後,陸續恢復活動。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葉道勝牧師因喉病赴日本療養,仨月旋迴,期間其職由茂嘉禮牧師代理。翌年戴永和牧師由耶山遷莞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理宣崇牧師駐東莞,兼理西江傳道。是年莞城堂重修落成。至是,莞城成為基督教禮賢會在華傳道之中樞,有德華塑望報報道云:「東莞乃禮賢聖會在廣州傳道地方之中樞,南連新安,北枕增城,東接惠屬歸善,西望香山、順德,故為我會重要之地。且機會較大,有醫院,有中學堂,有神道大學院,又有權醫生簽建之麻風病醫院,更有女義學一所,四鄰有初級小學數所,如道滘、白馬、大井頭各處,小學幼童共七十有九,內女生十七,中學生二十二,大學生八。近來機會較昔年稍遜,然領洗男女共有七十,慕道者二三十,捐款者四百八十二元有奇。附城村落,夜聞宣道,男女聽者有五六十,切極喜悅,誠主恩也。主日來堂聽道者,勻計約百餘人,座為之滿。今僧建兩進,擬來春告成。所惜者近年駐莞牧師,迭次更換,會務未免稍有窒礙,所望上主施恩,俾此後安然無故,信徒日漸加增。是為幸焉。」(見德華塑望報戊申四月第九期)

1906年侯理察牧師病逝於莞城普濟醫院。侯牧師任職莞城禮賢中學校長,他逝世後,德華塑望報會記侯理察師奶(當時對西牧夫人的尊稱,下同)攜其遺孤回國情形云:「自侯理察牧師逝世後,侯師母先建墳塋,以俟遺腹兒出世,然後返國。幸上帝俯顧之,賜獲掌珠。六禮拜後,抱孤由莞出港,於十一月十八日十點下船,適有同國駐巴布亞之牧師,攜眷皆返,沿途不致寂寞,然而傷感之情,難以言馨。聞候師母矢志教育孤子成人,使襲父職,以竟先夫志願,來莞傳道,誠足嘉尚,不愧為亞拿矣。吾料上帝必玉成其志也,故特志之,以為他日都會史之佐證焉。(見德華朔望報戊申年十一月第二十四期)

宣統元年(1909年)8月1—3日,禮賢傳道會在莞城開第三期年會,盛況空前。翌年希爾文博士由太平來莞。候理察師奶由德國送來大鐘一具,以紀念其先夫候牧師。民國元年(1912年),贊永樂牧師駐莞城,負責會務及神道學校。1914年2月,希爾文博士回國,連普安牧師來莞。1920年,夏普生牧師從日本獲釋返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夏牧師與高廣華牧師均被徵調往青島當兵,於1916年在青島被日軍所俘,羈留於日本,至是時始獲返莞)。是年戴永和任總牧。東莞聖堂重修,教友捐款三百元。1921年贊永樂牧師回國,由連普安牧師繼任,負責東莞會務。1922年連普安牧師回國,莞城堂會務由王頌棠、陳翼昭負責。是年莞城堂主任王愛棠牧師與太平堂主任區寵三牧師聯袂赴上海出席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翌年理宣崇牧師由德國重返東莞。1925年2月1—8日,在莞城召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禮賢總會會議,修改會章。1927年,禮賢總會依新會章在莞開總會會議。1933年聖降臨節莞城堂宣告自理。

1938年日軍侵略華南,東莞淪陷,莞城教會賑濟難民,在普濟醫院設難民居留所。1944年陳翼昭代理莞城堂主任職。日據時期,莞城堂除主日崇拜未間斷進行之外,其他宗教活動一概停止,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恢復全部活動。1946年夏,文少之奉總會之命在莞城堂就主任職。1947年夏,在東莞召開禮賢會來華百周年紀念大會。

莞城自基督教禮賢會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傳入以來,遂成為禮賢會在中國傳教之重要教區,1868年成立的莞城福音堂即為中樞,轄有東莞城、石龍、川槎、周溪、白馬村、道滘、翟家村、中堂等教堂,後經總會議決各堂自理。

1949年10月17日,東莞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莞城,駐紮在莞城基督教堂操場和宿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土改」時期,各地教堂都受至衝擊,有的被徵用或作他用。1952年禮賢會被取締,莞城福音堂停止活動。1954年,在北京召開基督教全國會議,成立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會後,莞城教牧人員和上層信徒積極組織參加傳達學習會議,深入貫徹「三自」精神。在隨後的「肅反運動」(指1955年7月至1957年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運動)中,莞城福音堂負責人羅功敏(區牧)牧師受到政治審查,但未被認定為反革命分子。1958年,在廣州舉行全省基督教第一次代表會議,成立廣東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羅功敏作為東莞基督教界代表參加會議。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莞城多數教堂被拆毀、占有。1981落實宗教政策,莞城福音堂經惠陽地委批准重建,並恢復宗教活動。1984年東莞縣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成立,1988年東莞市基督教協會成立,莞城福音堂一直為東莞市基督教兩會(東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和東莞市基督教協會的簡稱)會址所在地。

自本堂復堂以來由羅功敏牧師(已故),劉枝盛牧師,張孟庸長老歷任堂主任;現任堂主任為汪浩牧師。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東莞基督教得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本堂現有主日聚會人數1000人左右,周間開展禱告會、詩班活動、各種團契和探訪關懷活動;現有牧師1位,傳道3位、幹事7位共同搭配開展堂各項事工。2017年本堂在南城區購置物業1處,2018年裝修完畢投入使用於籌備聚會使用,2019年「東莞市南城基督教臨時活動點」獲市民宗局批准開始正常聚會活動,在朱翠牧師的帶領下開展主日崇拜,禱告會、詩班團契和探訪關懷活動。

牧師

牧師,新教多數宗派中的主要教職人員。拉丁文作pastor(牧羊人)。《新約》[1]中以牧人喻耶穌,以羊群喻教徒,所以新教用牧師稱呼主持教務和管理教徒的教牧人員。

新教各派認為每個信徒都可憑藉自己的信仰與上帝直接相通,教職人員只是引導教徒走向基督的「引導人」,而非「中介人」。在實行長老制的教會中,牧師由地方會眾選舉產生,與長老共同組成各級大會、堂會或區會,並為該會的主持人。在實行公理制的教會中,牧師為各獨立自主的堂會的教務負責人,由信徒直接民主選聘產生。在實行主教制[2]的教會中,牧師(聖公會譯為「會長」)的職位介於主教與會吏之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