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薺菜》是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薺菜
如東鄉下曾流傳「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的民諺,雖然說的是薺菜花的美麗,但也離不開薺菜的美味。
幾場春雨過後,原本匍匐在地的薺菜便漸漸轉了顏色,從枯褐變得綠里透紅,農人最清楚,這種薺菜才是最本色也是最具本味的。
薺菜是一種極為普通的野菜,如東人亦稱其為地菜。或許是因為吸吮了沉睡一冬的地氣,薺菜便富含營養成分,並且具有藥食兩用的效果,因此人們又說「三月薺菜當靈丹」。
自古以來,薺菜就是農家菜。《詩經•邶風•谷風》中說:「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爾雅》里對薺菜有過這樣的記載:「薺味甘,人取其葉作菹及羹亦佳」。宋代詩人陸游在《食薺十韻》中寫道:「舍東種早韭,生計似庾郎。舍西種小果,戲學蠶叢鄉。惟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從陸游的詩中我們仿佛看到,宋時的薺菜就已經遍布于山坡之上了。與陸游同代詩人蘇軾亦讚美薺菜是「天然之珍。」清代鄭板橋有詩云:「三春薺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有名。清興不辜諸酒伴,令人忘卻異鄉情。」在鄭詩中,薺菜是帶有鄉情味道的。
薺菜生性頑劣。在早春的鄉野上,到處都有它的身影。驚蟄前後,田野上採挖薺菜的人很多。事實上,采薺菜不叫采,也不叫挖,不叫摘,而叫挑,「丫頭片兒,挑薺菜兒」,是舊時老人的說法,也是男孩子攻擊女孩的「草言」。女孩子都是挑薺菜的好手,而且,鄉人認為,女孩子挑的薺菜好吃,鮮!
小時候的我曾混跡於女孩子群里挑薺菜,那時候野地里薺菜極多,儘管男孩們笨,懶,但每次也能夠滿載而歸。薺菜味沖,屋子裡只要放上一籃子薺菜,整個屋子便氤氳在春天的氣息里了。
吃薺菜,還是陸游有一套。「小著鹽醯助滋味,微加薑桂發精神。風爐歙缽窮家活,妙訣何曾肯授人。」烹飪薺菜他有獨到的技術,卻不輕易示人。
薺菜可以下酒。辛棄疾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元人謝應芳也在《沁園春·壬》中說:「新年好,有茅柴村酒,薺菜春盤。」
將薺菜濯洗乾淨,佐以肉條蛋皮等,春卷皮兒一卷,煎成黃澄澄的春捲兒,那是色香味俱佳的,不過,那是後來的吃法,我們小時候吃得比較多的是清炒薺菜,儘管缺鹽少油,但那個鮮味不減。家裡來了客人,用薺菜炒百頁,或者薺菜燒雞蛋湯等等,這都是春天的至美之味了。
現在,市場有大棚薺菜,這種薺菜棵大葉闊,色澤嫩綠,看上去很美,但吃在嘴裡遠不及野地里「挑」回來的薺菜味兒正,於是知道,薺菜還是野的好。
人們喜歡野薺菜,不僅僅因為野地里薺菜的味道鮮美,還包含着到野地里挑薺菜時的那種意境:在暖暖的田野上,眼觀八方尋覓,走走停停,低頭彎腰收穫的是薺菜,抬頭遠眺放飛的是情懷,不經意間覓得一份悠閒與寧靜,收穫一份喜悅與回味。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