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田鎮位於湖南省西部邊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南端;是一個以漢族、土家族、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為特點的邊遠民族鎮。

特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是一個以漢族、土家族、 回族 等多民族聚居為特點的邊遠民族鎮。自然資源豐富,如九重岩省級自然保護區,茶田汞礦、鉛鋅礦;同時茶田鎮又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外出打工人數較多的鄉鎮。

地理位置

茶田鎮(北緯27°43′~27°49 ′ 東經109°19′~109°27′)位於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南端,北接阿拉營鎮、茨岩鄉;東接 懷化市 麻陽苗族自治縣郭公坪鄉;西、南兩面分別是是貴州省銅仁市滑石鎮、雲場坪鎮、漾頭鎮;以茶田鎮十字路口為起點,距鳳凰縣政府33公里,距銅仁火車站25公里(經滑石),距銅仁鳳凰機場26公里(經阿拉)。如果在銅仁和鳳凰間連一條線,則茶田十字路口正好位於該線上,直線距離約為46公里。如果銅仁至鳳凰公路是經茶田,則僅需對現有公路稍加改造,便可以由現在的(經阿拉)57公里縮短至50公里左右,就可以更好地帶動滑石、茶田、茨岩、新場四鄉鎮乃至銅仁、鳳凰整個地區的發展。[1]

社會經濟

茶田鎮轄:茶田、茶樹喇2個居委會,茶田、瓦坪、砂羅、芭蕉、鋼寨、禾穗(禾會)、塘坳、和坪(和平)、都首、都洞(都桐)共1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和66個村民小組,人口14418人(2005),占全縣總人口的1∕28強,屬於典型的漢族、土家族、回族等多民族聚居區。較大的自然寨如砂羅寨、巴子垴、杉水、瓦坪、鋼寨、茶山、老秧田、十八坪、牛斗坪、麻子坳、新地溪等。

全鎮共有耕地面積12365畝,其中旱地2265畝,稻田10100畝(2002)。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茶樹喇至瓦坪的河谷地帶以及禾穗村、都洞村和都首村的小盆地里。禾穗村因地勢最高,水、熱、光、土壤條件較好,出產的稻米品質高,口味好。

農業以水稻為主,形成了以煙葉(禾穗村、都首村)為主的龍頭產業,以桔(和平村)、梨( 都首村、砂羅村、都洞村)、蔬菜(茶田村、砂羅村)為輔的支柱產業。

在本鎮西部及北部地區(禾穗村、茶田村等) 鉛鋅、汞礦資源豐富。其中汞礦居全省之冠,硃砂品味之高省內外聞名;先後創辦、引進冶鐵廠、電解鋅電解錳廠和汞化廠。但是,對礦產資源的無止境開發業造成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遭受嚴重破壞和衝擊的惡果,如茶樹喇一帶溪水污染嚴重,幾無魚蝦。

生態自然

茶田鎮是湖南省 九重岩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主體核心部分,同時也是雷洞界林場、茶坪界林場的所在地,有着 全縣最大最多的林木資源,山竹資源;動植物資源種類及數量占重要地位。

境內地勢起伏較大,以山地為主,地勢南部高(禾穗村、塘坳村 海拔600~900米)、東西低(兩河口水電站、和平村 海拔250~450米)、北部多丘陵盆地 (海拔500~650米);西部、南部及東部多峽谷深澗,溪流密布,多溶洞。境內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分布在本鎮南部新地溪周圍。其中大岩坡高873.5米,最高峰九重岩海拔910米,是鳳凰縣自沱江以南(鳳凰縣南部)的最高峰,其南坡七百米的相對高度,則超過號稱縣境 最高峰八公山(海拔1059.3米、相對高度500多米);海拔最低點在和平村黃家弄附近的溪谷,低於280米。

較大的溪流有茶田溪、大岩溪、新地溪、黃楊溪,均屬於錦江水系。禾穗水庫,位於禾穗村大岩坡山麓,始建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2010年第一次較大規模維修,庫容量達到約一百萬立方米,為小一型水庫,原規劃灌溉禾穗、都首、茶山(今都洞、鋼寨)三個村,後因多種原因未能建成 ,目前只能灌溉禾穗村的三、四、五三個村民組,並作為茶田村村鎮居民的生活用水。

氣候條件

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春季濕冷多風,牛毛細雨居多;夏季 炎熱多暴雨,伏旱時節雨水稀少;秋季初期乾燥缺水但後期陰雨綿綿;冬季陰濕有雪,比較寒冷。多年氣溫在-2~38℃浮動,年均為16.2℃,年降雨量為1100-1600毫米。[2]

歷史名人

鄭國鴻(1777—1841),字雪堂,回族,大清國湖南省鳳凰廳都逢(方言發音為:diu peng,今茶田鎮都桐村)人。祖籍 漵浦江口鎮,出生成長於茶田都桐寨,成年後遷居鎮竿城(今鳳凰老城區)。 清乾隆六十年(1795)承襲雲騎尉世職。歷任永綏屯守備、 湖北黃州協都司和廣西平樂、湖北竹山、浙江湖州、湖南寶慶副將。 1841年,在 浙江定海抗擊英軍,力戰殉國,終年65歲。

猿啼岩、明代邊牆? 位於和平村老秧田後山的懸崖上,有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的金龍庵,逢3、6、9月菩薩節日,信眾絡繹不絕;庵堂對面的絕壁上有灰色城牆,碉堡。高二三米,然下臨二百餘米絕壁,遠近觀之,雄偉非常,猶如深林潛龍,綿延于山嶺絕壁之處,往麻陽方向而去。

明代龍窯 2006年,鳳凰縣文物局在苗疆邊牆重要遺存的核心位置發現了一處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明代龍窯。專家稱此發現可對研究自治州乃至全國的窯系發展、演變與衰落提供重要史料。窯址位於鳳凰縣茶田鎮瓦坪村,當地稱作窯窖場,處於苗疆邊牆重要遺存的核心位置。窯址周圍屯堡、堡寨密布,附近有眾多的邊牆遺址。窯頂在山脊,窯門在山腳,高約20米。窯壁由青磚疊砌,窯頂已塌,窯內仍殘留燒造的器物。窯址西面暴露窯壁內口,遺址西南側暴露出擂缽、壺、罐、燈、器蓋等燒製品,燒製品多為生活器具,品種、數量豐富,修飾簡單,以索紋為主,少量葉脈紋、葵瓣紋。湘西自治州文物專家依據遺蹟的封土打破關係,對比出土遺物的質地與形態,參照《鳳凰廳志》及有關史料,初步斷定該窯為明代龍窯,是鳳凰縣土司統治時期的遺址。據專家介紹,目前我省發現的龍窯不多,鳳凰縣僅此一處。[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