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茴香菌核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茴香菌核病

茴香菌核病
原圖鏈接

茴香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茴香的病害。主要危害莖基部,也能為害莖和葉柄。莖染病,發病初始為褐色水漬狀斑,後病斑繞莖變黃;葉柄染病,病部濕潤狀褐色,或表現為軟腐。

茴香菌核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是危害茴香的重要病害。該病嚴重時發病率可達30%以上,可明顯影響茴香的產量和質量。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茴香菌核病

茴香菌核病
原圖鏈接

外文名: Fennel Sclerotinia stem rot

病 原: 核盤菌

為害作物: 茴香

為害部位: 莖基部、莖、葉柄

病原特徵

茴香菌核病病原為核盤菌(學名:Sclerotinia scleroriorum (Lib.) de Bary),屬真菌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核盤菌屬。菌絲體白色,綿絮狀,粗細不一,直徑3-4微米,透明,有橫隔,內有濃蜜的顆粒狀物。子囊盤杯狀,淺肉色至褐色,1個至4個從菌核上生出,子囊盤直徑0.3-0.8厘米,柄褐色細長,微彎曲,長4厘米左右,由盤基部向下漸細。子囊棍棒狀,無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3-4微米,密生於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塊。側絲細長,線形,夾生在子囊之間。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0-30℃,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至採收期。發病潛育期5-8天。子囊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5-10℃左右,菌核萌發適溫15℃。該病原除為害茴香外,還危害番茄、辣椒茄子、黃瓜、豇豆蠶豆、豌豆、馬鈴薯、胡蘿蔔、菠菜、芹菜、甘藍等多種蔬菜。

症狀

茴香菌核病發病症狀茴香菌核病主要為害近地面葉柄及莖部,發病部位產生褐色水浸狀不規則形斑,後病部濕腐,病部以上組織常萎蔫,嚴重時地上部枯死;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色菌絲,後白色菌絲扭結成黑色菌核。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餘組織內及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般可存活2年左右。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盤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侵染衰老葉片或穿過角質層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後病菌破壞寄主的細胞和組織,擴散和破壞鄰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組織,並通過病、健株間的接觸,進行重複侵染。病葉與健葉或莖幹接觸,病菌就可以擴展而使健全的莖葉發病。

病原與發生規律

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保護地天津地區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發病;河南一般在12月份至翌年3月;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季發生在2—6月,秋季發生在10—12月。連作地塊,土質黏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易積水,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肥水不均勻,導致植株徒長、旺長或長勢過弱抗病能力低;早春低溫,續陰雨時間長,保護地內長期濕度過大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與非傘形花科蔬菜輪作2—3年,有條件可進行水旱輪作。選擇地勢平坦不易積水的壤土地栽培;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能力,保護地栽培及時放風排濕,低溫季節栽培儘量少澆水,避免大水漫灌。發病株及時田間。夏季收穫後及時深翻或灌水浸泡或閉棚7—10天,利用高溫殺滅表層菌核。種子處理:播前用10%鹽水選種,除去菌核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晾乾播種。

發病前至發病初期,可採用下列殺菌劑進行防治: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5%溴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腐霉·多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O%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的6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異菌脈懸浮劑800—1000倍液+25%戊菌隆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對水噴霧,視病情隔7—10天噴1次。


相關視頻

菌核病是蔬菜的常見病害,它的寄主範圍廣,連陰霧天裡易造成流行

菌核病的寄主範圍廣,是蔬菜種植中的常見病害,非常影響經濟效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