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茅山迴響(凌代瓊)

​​茅山迴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茅山迴響》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茅山迴響

早就聽說過,「紀念碑前放鞭炮,紀念碑空中響軍號」的傳說,每次聽說後都一笑了之。這次朋友相邀,我欣然答應。想藉此機會,到現場聆聽這個說來都令人匪夷所思的聲音。4月28日,我也和當年的新四軍一樣,從安徽皖南出發,欣然走向這紅色之地——茅山。

崇敬與感恩,使我們一群文友相聚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下。

善解人意的句容市旅遊局長,已從我們一群神態的變化里解讀出了此時的心緒。他手指紀念碑說,這紀念碑就是我們後人為革命先烈而建造的。紀念碑上的字,是張愛萍題寫的,紀念碑寬6米,高36米,碑身28米,寓意新四軍一、二兩個支隊來自南方八省健兒。碑前317級寬16米台階,每組50級,寓意抗站勝利50周年。6組寓意6月,最後17級是17日,也寓意6月17日是新四軍韋崗處女戰勝利的日期。空心碑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碑背後刻有記念碑文。

局長停頓了一小會,以當地的普通話很真切地朗讀着碑文。「1935年5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新四軍東進蘇南敵後,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陳毅、張鼎丞、粟裕等領導下,5萬子弟踴躍參軍,浴血戰鬥5000餘次,斃傷俘敵40000多名,7000多將士壯烈捐軀,其勳勞業績,彪炳史冊。值抗戰勝利50周年之際,特立此碑,永誌不忘。」

局長朗讀完,看着紀念碑不語。我們看着局長,也凝視着紀念碑,思想穿越時間的阻隔,從時間的隧道進入碑文所描繪的那個時代的場景里。腦海中關於新四軍抗戰的文字、圖片、影像的碎片,瞬間聚合,槍炮聲、喊殺聲頓時響起,活躍在歷史空間的那些抗戰的新四軍將士,冒着敵人的炮火,以血肉之軀揮舞着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茅山天空意蘊的歷史聲音,以一種正能量吸引着愛好和平的人們,一批批的前往。

一片沉默,茅山淡淡的植物香氣向我們徐徐飄來,如今正是開花的季節,這一定是這些植物從體內沁出的暗香。儲存在于山、樹、天、水關係中的神秘氣息,把我們一行的嗅覺如旗幟一樣的展開。陽光斜照在紀念碑上,我們幻化的眼中,抗日英雄們就如電視大屏幕里,在影影綽綽中活動起來。

文友們在素淡、隱約的氣息里挺立而無聲。敬畏的注目,嗅覺的撫摩,共同產生出一種覺悟,人的生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時就能成為另一類永恆的風景。心與這片土地融在了一起的我們,臉上的表情,都由來時的燦爛,變得嚴肅、凝重起來。

或許是我們情緒的變化感染了局長,他說話語速也變了節奏,大家還是先感覺一下這裡的氛圍,多觀察,思想準備好。我已叫人拿鞭炮去了,噢!看,人拿着鞭炮來了。還有幾分鐘時間,我給大家講一下這一「現象」發現過程。

紀念碑做成不久,這裡的一戶農民三十晚上放鞭炮,鞭炮在地上響起,升入空中炸響後,第一次聽到軍號聲。這位農民夜裡回家不敢說,心想,放鞭炮能引起軍號響,說出去誰信?新四軍的軍號又響了,搞迷信嗎?嚇得這位農民一夜沒有睡好。第二天,實在憋不住,就先向家人說了。家人試了了,也和這農民一樣聽到了軍號聲。全村的人知道了,也聽到了軍號聲。這「聲音」就越傳越遠------

大家安靜,導火索已點然,靜聽吧!

第一次鞭炮聲響起,「砰」地面響起鞭炮後,火光上竄,一束火光從歷史的深處燃照過來,瞬間爆發的能力無法想象,一個空間也在瞬間打開,藍天下有無數的小星星在微笑閃爍。一種燃燒,迸發出潛藏的激情,紀念碑廣場上空「叭」的一聲炸響。鞭炮瞬間以生命的極致,開放成耀眼的花朵。鞭炮就在炸響與飛躍中完成了,一個生命的禮儀,也在燃燒中結束了生命。看着短暫生命綻放的花朵,我想昨天抗戰為國犧牲的戰士生命,不也就是歷史的天空綻放的璀璨花朵嗎!

約有很短暫的延時,在炸響的原處,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的響起軍號聲「嗒、的、的、的、的、嗒------」第一聲我們聽得還覺朦朧,到了第二次我們就聽得清楚而又真切了。一點沒錯,還是和上次一模一樣的聲音,「嗒、的、的、的、的、嗒------」是衝鋒號的聲音。12響的鞭炮聲響起,紀念碑上空就吹響了12次衝鋒號。軍號聲,使我眼含熱淚。歲月深處的軍號,是怎樣被喚醒的?抗戰時期男人正直、勇敢、堅定的語彙,又是怎樣穿越時間阻隔,震動我們耳膜的?衝鋒號聲怎樣從歷史的縫隙流溢出來,散發在空氣中?靈性土地演繹出的聲音,使我內心感到了靈魂深處陣陣顫抖。歷史的回聲也是物質,也有氣場,當一種頻率與它和諧就能產生共振嗎?來自靈感的閃現,使我在衝鋒號的回聲里,無聲無語如軍人挺立着,而思想像燃燒的葵花。

閃光的聲音,像歌德巴赫猜想一樣,引起業內和多方的關注。南京聲學專家到現場進行專門研究。局長接着說,有人認為是山谷回聲,可立馬就有人提出疑義。既然是回聲,是階梯造成的物理反應,階梯就是算,那也是鍵盤音樂,而響的是軍號,是管樂。再說,響的聲音是6個音符,而階梯是7組,怎麼解釋呢?於是,又開始新的實驗。將能構成迴響山地里的管道都包裹起來,再放鞭炮,空中還是軍號聲聲。專家們又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研究,也都不能自圓其說。最後只認為「既有茅山具體山谷的回聲與紀念碑空體的共鳴作用,也有人文歷史的思想意識影響」。也就是說,茅山的聲學現象,無法準確解釋,成為一個未解之迷。就這樣堪稱「世界一絕」的茅山聲響,載入了上海吉尼斯。

但隨着一個人的到來,這一現象被後的故事漸漸被人知曉了。這人就是在茅山戰鬥過的新四軍老戰士張銍秀。在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裡,晚年的張銍秀將軍,目光與一把銅號接觸時,身體一震。歲月的浸染,已使銅號呈深褐色。泛着冷光銅號的尾端,被扭成了麻花狀,軍號喇叭前端有兩個明顯的彈孔。晚年的張銍秀將軍看到這軍號,腦海里就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他的神情陷入幻想中,思緒一下子就跌入到了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

張將軍來到了紀念碑前,聽到了紀念碑上空的軍號聲後,已是老淚縱橫了。被時光禁錮在他記憶的人物形象,被熟悉的軍號聲完全激活了。張將軍嘆了口氣說,我的小號手就犧牲在這裡,當年他只有14歲。以現代人的眼光,他還是個背着書包上學的伢子呢。我也記不清具體的日子了。那年,我們新四軍300戰士進入茅山後,就經歷了一次遭遇戰。我們一次執行任務,被大批的日軍圍堵在一個狹下的山坳里。我的小號手輕輕在我耳邊嘀咕了幾句,大意是小號手自己要將敵人引開。我還沒有說話,小號手就貓着身子,鑽進了林子----

在焦急中等待天黑的我們,突然聽到,相鄰的山頭上響起了急促的軍號聲,那是集合收攏的號音。日軍調轉方向,循着號音的方向追去。軍號在山頭、溪澗、開闊地里跳躍着,軍號聲離新四軍戰士們越來越遠,日軍的槍炮聲卻離號聲越來越近。軍號聲此起彼伏,響了幾個時辰,可我們已在軍號聲的掩護下,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進入了茅山腹地。衝鋒號又一次響起時,突然槍聲大作,軍號聲嘎然而止-----

講述,將隱藏在歲月深處的往事,以語言的方式呈現給了我們。其實比語言更豐富的故事就藏在茅山,抗日的烽火也燃燒在茅山的大小褶皺之中。只要你走進它的內心,就會看到愛轉換的抗日火光,就會見到另一時空里最可敬可愛的一群人。

我們在對歷史的回視和自醒中,保持着一種敬畏和固有的姿態。在茅山這個藏風聚氣的風水氣場裡,感覺,以一種迴響的方式把我們雕塑着。

幻覺與歷史,現象與故事,神秘與真實,鞭炮與軍號聲等等。生命轉化的氣息和呼吸的聲音,以及這片山水的回音,無論是什麼,或不是什麼,都不重要了。試圖解釋,總比不上沒有解釋好。迴響是一種存在,人間滄桑,難到不都是歲月的迴響嗎!

茅山還隱藏着許多我們無法說清楚的秘密[1]

作者簡介

安徽銅陵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