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茄子立枯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茄子立枯病

茄子立枯病
原圖鏈接

茄子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發生在茄子的病害。該病多發生在育苗中後期,幼苗感病後,莖基部出現橢圓形褐色病斑,以後變細縊縮,莖葉萎蔫枯死。地上部白天萎蔫,晚上恢復,反覆幾次後才枯萎死亡。

茄子立枯病是茄子育苗過程中常見的引起死苗的主要病害;發病嚴重時成片秧苗死亡,可給生產帶來一定的損失。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茄子立枯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1-3月。

茄子立枯病的防治方法有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防病;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力。齊苗後定期適時用藥防治,一般間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4次;在發病初期,噴藥時注意噴灑莖基部及其周圍地面,7-8天噴灑一次,連噴2-3次。

基本信息

茄子立枯病1
原圖鏈接

中文名:茄子立枯病

病 原:立枯絲核菌

為害作物:茄子

為害部位:莖基部

症狀

茄子立枯病苗期發病,—般多發生於育苗的中後期,在病苗的莖基部生有橢圓形暗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擴展繞莖—周,失水後病部逐漸凹陷,干腐縊縮,初期大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後期莖葉萎垂枯死。病苗枯死立而不倒,故稱立枯病。潮濕時生淡褐色蛛絲狀的霉層,撥起病苗絲狀物與土塊相連。

病原

Rhizoctoniasolani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以菌絲體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菌絲能直接侵入寄主,通過流水、農具傳播。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濕度過高易誘發本病。病菌發育適溫為17—28℃,適宜溫度為24℃左右,在12℃以下、30℃以上時受抑制。該菌喜濕耐旱,溫度高濕度大時幼苗徒長易發病,育苗期間溫度忽高忽低,光照弱,通風不良,幼苗生長衰弱易發病。相對濕度高於85%時菌絲才能侵入寄主。 [1]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組織上越冬,腐生性較強,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通過雨水、灌溉水、糞肥、農具進行傳播和蔓延。病菌通常從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幼莖,引起根部發病。

發生規律 =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且往往成為土壤的習居菌,可在土中腐生2~3年,土壤帶菌是幼苗受害的主要原因。

病菌可以藉助雨水、灌溉水而傳播,菌絲從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致病。病菌發育適溫為17℃~28℃,在12℃以下、30℃以上時受抑制。

茄子幼苗生長中後期隨着氣溫的升高,致幼苗徒長、抗病力減弱,易誘發本病。連作地作苗床也易發病。病菌除為害茄果類外,還可侵染黃瓜、豆類、白菜、油菜甘藍等。

防治措施

處理方法同猝倒病防治的土壤處理。或太陽能,即在夏季高溫季節,每667米,鋪施碎稻草或麥秸1000~2000千克,或馬糞750千克,混合後耕地、灌滿水、覆蓋地膜,密閉大棚,使土溫升高,保持地下20厘米處地溫在45℃以上20天。此法可以殺死土壤中大部分病菌,同時也可殺死地下害蟲,並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利於植物生長。

1、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2、農業措施:提倡用營養缽育苗,使用腐熟的有機肥。春季育苗,播種後一般不澆水,可採用撒施細濕土的方法保持土壤濕度,若濕度過高可撒施草木灰降濕,注意提高地溫。夏季育苗可採取遮蔭措施,防止出現高溫高濕條件。可增強抗茄子立枯病能力。

藥劑防治措施

育苗期《青枯立克》600倍液噴霧,7天1次,連噴2-3次。:《青枯立克》300倍液+《大蒜油》15-20ml灌根,3-5天1次,連灌2-3次。病情控制後,轉為預防方案。[2]茄子立枯病發病初期,拔除病株。

1、土壤處理。除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8g,藥土蓋苗處理以外,其他方法同猝倒病的土壤處理方法。

2、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3、加強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溫,科學放風,防止出現高溫高濕條件。

4、苗期噴O.1%-O.2%磷酸二氫鉀,可增強抗病能力。

5、發病初期進行藥劑防治。除使用苗床內撒施乾草木灰或細干土降低苗床濕度,控制病害外,使用的藥劑種類與猝倒病很不一樣。可使用的藥劑為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利克菌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15%土菌消水劑450倍液。 [2]

病害區別

剛出土的幼苗發病,常與茄子猝倒病較難區分,可在苗床的潮濕點位或在病株及其附近表土可見菌絲和菌核,病部有淡褐色蛛絲狀霉,有時這種症狀不顯著。也可根據發病苗床的環境推測,溫度在23-25℃時,濕度越大發病越重,是立枯病的可能性為大。苗床溫度處於在2-8℃的低溫時,是猝倒病的可能性為大。


相關視頻

莊稼醫院茄子病害

鐵嶺縣雙井子鎮防治青枯病立枯病首選紋弗組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