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范仲淹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范仲淹墓

來自 昌平信息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 范仲淹墓

所屬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

性質: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 范仲淹

范仲淹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洛陽城東南15公里處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分前後兩域,前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范純佑墓,中央祭廟一所,內有殿房。殿中懸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跡大體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後域為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及後代之墓。占地60餘畝,植有古柏千餘株,規模之宏大為歷史所罕見。[1]

地理環境

范仲淹墓位於今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約半公里處,距縣城17公里,離洛陽25公里,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複,氣聚風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墓地內古柏林立,共達520餘株。

前後布局

墓地分前後兩域,總面積約35畝。

前域有一間青磚青瓦鋪成的山門,還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馬等數件。

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饗堂內懸藍底紅字匾"以道自任",為清代光緒帝所題。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其中兩側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額為宋仁宗親書的"褒賢之碑"四字,碑文為隸書,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寫,范氏好友王洙書丹。祠堂後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國太夫人墓及仲淹長子純佑墓。後域前部為仲淹次子純仁墓,其後有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墓及孫輩墓。再後十餘米,另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一般墓葬排列順序,多為父後子前孫更前。范墓則為仲淹墓最前,長子緊隨,次子、孫輩遠遠在後,故俗稱為"扯兒背孫",較為獨特。

范仲淹墓墓地分前後兩域,總面積約35畝。前域有一間青磚青瓦鋪成的山門,前域饗堂內懸藍底紅字匾"以道自任",為1901年光緒皇帝由西安返京路過洛陽時所題。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再後十餘米,另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

神道碑

墓園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較為完整的藝術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為珍貴。"神道碑"位於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處的祠堂西側,全稱"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碑文記載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跡。我剛走近前,立刻感覺一股逼人的氣勢撲面而來,碑高4米有餘,寬近1.5米,比我們平常看到的石碑高大許多。碑額正中是宋仁宗皇帝親撰的"褒賢之碑"四個字,據史書記載,當年宋仁宗聽說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後,非常難過,命令輟朝一日,以示哀悼,並追封范仲淹為兵部尚書,為"神道碑"題額。

"神道碑"的碑文由歐陽修撰寫,據後人評價,文章"敘事精簡,詞語精練,過渡自然,詳略得當。描寫之生動、評論之中肯、說明之詳盡、抒情之熱烈,莫不渾然天成"。碑文刻字為隸書,纖細中透着渾厚,飄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

墓主生平

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鍊,使他後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後,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1040),邊事緊急,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曆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他意識到宋初數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並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的好作品,自己的詩文也代表着文學創作中的進步方向。他的論說文旨在闡明民為邦本的重要性,議論風發,具有奪人的氣勢。詩歌方面,堅持風雅傳統,詩風古樸,有散文化及多議論的傾向,以《四民歌》為代表。詞存五首, 《漁家傲》為其名作,寫戌邊生涯,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及憂國思鄉的悲涼情懷表達得協和統一,開拓了宋詞的表現領域。有《范文正公集》 。

人物軼事

文正公小的時候和大多數喪父失母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有着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浪費行為,便好言規勸,朱家兄弟脫口說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范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這件事發生後范仲淹變化很大,他從此下定決心獨立生活,並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今商丘市)應天府書院求學。 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到安徽省廣德縣一帶當了個審理案件的九品小官。從此他把母親接到身邊,贍養侍奉。這個時期,范仲淹作出了其人生中一次重要決定,他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絕。無奈之下,范仲淹最終作出"只求複姓,別無他寄"的承諾,方才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生前曾幾次向仁宗建議從開封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與開封相比,據險可守,更適合作為國都。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但他對洛陽始終情有獨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