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菜花,甘蔗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六十學寫字,七十來寫書,傳奇老奶奶姜淑梅2014年最新作品

★處女作《亂時候,窮時候》2013年面世後,入選:【新浪好書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書】【 豆瓣讀書2013年度最受關注圖書】

★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等專題推薦

★《新周刊》《讀者》《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新京報》《知音》等專題報道

★梁文道、許戈輝、王小妮等名家鼎力推薦

【《苦菜花,甘蔗芽》是姜淑梅的第二部作品,是《亂時候,窮時候》的姊妹篇。本書分為《老家女人》《老家男人》《百時屯》《在東北》四部分,延續了第一部的寫作風格,語言通俗凝練,帶有濃烈的鄉土氣息,記錄了作者親身與聞的中國老百姓的故事。】

★姜淑梅:

第一本書《亂時候,窮時候》出來以後,在北京開了個讀者見面會。

有個女孩想問俺啥,她叫了聲奶奶就哭了,一邊哭一邊說,說的啥俺沒聽清。

她這麼難過,俺覺得對不起她,就說:「孩子,看俺的書不要哭,不要流淚,事都過去了。要是沒有這麼多苦難,俺也寫不出這本書來。」

俺這輩子跟彈花槌子似的,兩頭粗,中間細,經歷的事太多了。

★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許戈輝:

姜奶奶的書中,讓人驚訝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乾淨利落,不加評論,避免描述,對於往事,她有一種超脫的態度。她身上的質樸與真實,讓那些故事彌足珍貴。在她筆下,歷史變得如此真切,幾十年國家民族的風雲變幻,化為了普通人身上的普通事。姜淑梅老人把傳統樸實的價值觀融入故事,講給年輕人聽,這也是一直以來我們最基本的文化傳承方式。老人家一輩子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如今寫書也沒有技巧可以仰仗,但是她卻把傳統中國女性的美德融入到了寫作當中,讓那些故事顯得溫柔、善良。

★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亂時候,窮時候》出版之後,很多人奔走相告,覺得是本奇書,寫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奇人。姜淑梅女士帶來的是一種民間草莽的聲音,不需要別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筆寫出來。她作品裡的事情,跟知識分子的書寫是不一樣的。她筆下的民間故事,有一種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種力量是你很難忘記,很難忽視的。

★中央電視台「讀書」主持人李潘:

我曾經很害怕變老,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這是想起來都覺得很恐怖的事。可是在讀完《亂時候,窮時候》,認識了作者姜淑梅老人之後,我對於老年的到來,開始有了一些勇氣。

★《南方周末》陳一鳴:

姜淑梅大半輩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開始看着戲曲頻道學字。識字多了,她看了山東老鄉莫言的三本半小說:《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還有半本《紅高粱》,看完之後說:這個我也能寫。《亂時候,窮時候》寫她自己早年的親歷和見聞,顧名思義,是饑荒、戰亂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讀書人大抵沒聽過沒見過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驚、心酸、心裡發堵,老人用簡樸的字句講出,不渲染不評判,事情說得活靈活現,態度超然,幾乎讓人覺得淡漠。姜淑梅只講故事不作判斷,可以抱怨、罵人、讚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講出來。

人命關天,但在亂時候、窮時候,人命脆弱到仿佛一根指頭就能捻碎。姜淑梅60歲那年開始學寫字,75歲那年開始嘗試着將這些故事寫出來,76歲時,這些故事結集成書,讀過的人說:每個字都「釘」在紙上。

在二〇一三年,我們正像遇到一個偶然現身的隱士一樣,碰到了也許會被寫它的人徹底深藏,永不為人所知的一本書。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見到的第一本純正的「聽老人講故事」的書。可以想象,類似的講故事的人將越來越少,因為他們存在的鄉土已經面目全非,他們也許成了最後的講故事的人。現在讓我們安靜下來,翻開書頁,聽聽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姜淑梅的作品帶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像是在某個午後,盤腿在土炕上,坐在姜淑梅老奶奶的對面,泡上一壺土茶,聽她娓娓道來滿腹傳奇。在某個瞬間,會恍惚回到那窮亂不堪的世道,體味人與貧窮、生存、動盪、命運抗衡的驚心動魄。

這本書以極為質樸的方式在講故事,通篇都是簡練的大白話,甚至連第一人稱用的都是「俺」;但是由於時代背景豐滿複雜,人物事件真實有力,貌似簡陋的講述方法,反而能激發出故事的質感,還原出時代環境的樣貌,讓人能聞到泥土的味道,聽到背景音的噪雜。

那些大時代下偏居一隅的小人物,或可愛,或可憐,或可笑,或可恨,都是那麼真實。作者雖然在裹腳的年代中長大,但是對那些筆下之人身邊之事,並不作一絲評判和嬉笑怒罵,簡單的勾勒讓所有悲喜觸手可及。但是讀過的人,卻能感受到一種力透紙背的觸動和震撼,開始體會出:美與丑,愛和妒,溫暖和冷酷都根植在人性之中,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年代,都將不斷上演。

作者簡介

姜淑梅,1937年生於山東省巨野縣,1960年跑盲流至黑龍江省安達市,做了20多年家屬工。早年讀過幾天書,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學寫字,2012年學寫作。2013年4月起,部分文字見於《讀庫》等刊。

作者閱歷豐富,歷經戰亂、饑荒年代,筆下故事篇篇精彩傳神,每個字都「釘」在之上,每個字都「戳」到心裡。部分文字面世後,好評如潮,感動了眾多讀者和網友,為老人贏得了眾多「薑絲」。

2013年10月,處女作《亂時候,窮時候》得到中央電視台「讀書」、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梁文道「開卷八分鐘」等專題推薦,《新周刊》、《南方周末》、《讀者》等專題報道,併入選新浪好書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書、豆瓣讀書2013年度最受關注圖書。

2014年8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

原文摘錄

散集的時候,太爺公公就把糧食布袋放到集上,繞着布袋畫個圈,下個集再去賣。趕上下雨天,誰的鋪子離糧食布袋近,誰就給拿到屋裡。不下雨了,再給放到原來的地方。 那時候,只要畫個圈,人們就知道,這糧食是有主的。 冬天,老家屋裡沒有屋外暖和。沒活兒的時候,百時屯的男人都愛到廟台子曬暖,就是現在說的曬太陽。廟台子是廟前面的土台子,比路面高出兩尺,五六間房子的空場。只要不下雨不下雪,廟台子上天天都有很多人,有說有笑的,有講故事的,有看閒書、念書給大夥聽的,還有說張家長李家短的。誰家生氣打架受委屈了,也去廟台子說,叫大家評評理。

書評

姜淑梅奶奶的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是與她的處女作《亂時候,窮時候》一脈相承的農村生活口述史,是老太太一以貫之的不加任何修飾的白描。這種寫作,喜歡的覺得真,不喜歡的覺得粗。

就我自己的觀感而言,這本書應該比《亂時候,窮時候》更注重了對「人」的生活與細節的傳達,相較於第一本的以「事件」為主的講述,《苦菜花,甘蔗芽》的定位似乎更傾向於以「人」為主的視角,所以,小人物的小生活,或者說,在小生活中的小人物,就更顯得悲涼悽愴。在一代代的生命延續的滔天巨浪中,芝麻螻蟻般的小人物,不過是這個來那個走,無知無覺,無聲無息。

全書在四個版塊——「老家女人、老家男人、百時屯、在東北」的分割下,講述了窮荒時代乃至於更久遠的祖輩生活的故事,在貧瘠的土地上,男男女女的日常瑣碎喘息掙扎,起伏跌宕的故事與傳奇,只落在了我們的眼裡。可是,對於這些故事的主角,一日日的晨昏日暮,是總也走不完的長路,就像很多故事中裹着小腳的女人,踩着自己的血,一路蹣跚。

書中的女人比男人活得負重又精彩,身為女人的命運的無奈與悲慘,面對磨難的韌性與決絕,遠勝作者筆下的男人。年僅十八歲,隻身騎馬去找鬍子(土匪)為給爹報仇的來雲他娘;冒死給八路送糧,文革時與造反派拚命的愛蓮,個個兒比男人有擔當。

女人群體性的悲劇更加讓人震驚與觸動——《百時屯的媳婦》:「以前,百時屯哪年都有兩三個上吊的小腳媳婦。」「腳大了,受氣;娘家窮,受氣;獨生女,受氣;針線活兒不好,受氣。受婆婆的氣,受丈夫的氣,有的還受小姑子的氣」。上吊的跳井的,也有吸大煙死的。《賠錢貨》閨女拉扯大了,能幹活兒了,就該找婆家了。生個女娃就是生了賠錢貨,結婚的時候不興要彩禮,窮的窮陪送,富的富陪送,都得陪送。閨女三天回門,在娘家住一個月,要做家中所有人的鞋。閨女做不出來,就得娘做。回了婆家,婆婆領着做三天飯,就再也不進廚房了。一天三頓飯,頓頓要問婆婆做啥,婆婆讓做啥就做啥。簸糧食、磨麵、織布、做針線,都是媳婦的活兒。過大年,一家人的新鞋新襪新衣都要做。磨糜子、磨麥子、磨高粱面、豆子面,都磨好了再蒸乾饃。

過大年閨女女婿回娘家拜年,送的禮娘家也不能留,拿出兩樣還要換回去兩樣。怕閨女受罪的還要再多搭些回去。閨女生孩子了,娘家還得接着賠錢。婆家人挑着空盒子去,娘家人得放滿東西拿回來。就有這樣的人家,為了不賠錢,索性讓閨女一輩子不嫁人。身為女兒家的淒楚可想而知。

就算嫁到婆家的,還有的婆婆給兒媳婦兩樣飯吃,甚至一家人吃三樣飯。為了生兒育女做小老婆的,到了連孩子的一聲「媽」都聽不到。種種境遇酸澀難言。

書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井王爺最公平,不管窮的、富的、丑的、俊的,只要來打水,都給你。」但是,小人物的命運如此不堪,井王爺所謂的公平已經是求不到的福氣,就連平安溫飽都是奢望。白描式的敘述中,芸芸眾生的一輩子就仿佛在磨盤上的顆顆粒粒,碾壓得粉碎,又寂靜無聲。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