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蕎即苦蕎麥,學名韃靼蕎麥(韃靼,讀音dádá,是對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別名蕎葉七、野蘭蕎、萬年蕎、菠麥、烏麥、花蕎。比甜蕎即蕎麥的營養價值高出很多。特別是生物類黃酮的含量是蕎麥的13.5倍。 它不屬禾本科,而屬蓼科,與人們所熟悉的「何首烏、大黃」等同屬蓼科,是我國藥食同源文化的典型體現。苦蕎被譽為「五穀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苦蕎擁有獨特、全面、豐富的營養成份,而且藥用特性好,有人體所必須的多種營養成份。苦蕎有通便排毒的功效,民間又稱其為「淨腸草」。苦蕎還可以炒制後做成茶飲,每日飲用對三高患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苦蕎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藥食兩用作物,苦蕎集七大營養素於一身,不是藥,不是保健品,是能當飯吃的食品,因為其特殊的生長環境,本身苦蕎就富含硒的,可以對人體起到自然補充硒的作用,有着卓越的營養保健價值和非凡的食療功效。

據《本草綱目》記載,苦蕎味苦,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在《千金要方》、《中藥大辭典》及相關文獻中對苦蕎都有記載,可安神、活氣血、降氣寬腸、清熱腫風痛、祛積化滯、清腸、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過敏、強心、減肥、美容等功效。

中文學名 苦蕎麥 蓼目Polygonales 拉丁學名 Fagopyrumtataricum(L.)Gaertn 亞目 蓼目Polygonales
別稱 苦蕎 蓼科Polygonaceae 植物界 亞科 蓼亞科Subfam.Polygonoideae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蓼族 Trib. Polygone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蕎麥屬Fagopyrum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拼音 kǔqiáo

營養成品

經過脫殼、晾曬、烘乾等工藝製作而成的代用糧食茶,不是傳統的茶葉茶。苦蕎茶內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如:鈣、等氨基酸。據《本草綱目》記載「蕎麥性味苦、平寒、有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降氣寬腸健胃的作用」。長期飲用,可改善身體狀況,降低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病率,能有效防治糖尿病,並且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1]

原料介紹

苦蕎茶有的是用苦蕎麥做的,有的是用黑苦蕎麥做的。黑苦蕎麥的有效成分是普通苦蕎麥的3~5倍,用黑苦蕎麥做的「黑苦蕎茶」肯定比普通苦蕎麥做的「苦蕎茶」好。而黑苦蕎茶又可分為全粉黑苦蕎、麩皮黑苦蕎、胚芽黑苦蕎及全株黑苦蕎。但是,「蘆丁」、「硒」在麩皮裡面含量最高,氨基酸、膳食纖維在胚芽裡面含量最高,而所謂全株茶就是用苦蕎麥的根、莖、葉等本來應該丟棄的部分做的,這些葉子放在一起很容易腐爛,加工不及時肯定會壞掉,而且只能在苦蕎麥收割的時候獲得。所以原料是麩皮和胚芽的黑苦蕎茶更好。

起源

苦蕎起源於我國西南部,人們出於糧用目的習慣地把它歸於禾穀類、麥類,歸小宗糧豆作物,實際上苦蕎是食藥兼用的食物源。全世界惟獨在中國西南部的雲貴川紅土高原和北方黃土高原高海拔山嶽地區廣為種植,是種植區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糧種和飼料,也是當今及未來人們重要的健康食物源。[2]

分布範圍

我國學者依據全國綜合區劃和作物區劃、蕎麥種、品種和栽培特點以及當地耕作制度等將蕎麥分為4個生態區:即北方春蕎麥區、北方夏蕎麥區、南方秋冬蕎麥區 和西南高原春秋蕎麥區。西南高原春秋蕎麥區和北方春蕎麥區是苦蕎主產區。中國苦蕎80%集中種植在雲貴川高原、青藏高原、甘肅甘南、鄂湘武陵山區丘陵山地和秦巴山區南麓,屬低緯度、高海拔、穿插以丘陵,一年一作多春播,在一年兩作的盆地和平壩地區、盆地溝川或坡地多秋播,傳統習慣多作為產地人民的主要食糧和飼料。

北方春蕎麥區的苦蕎種植地約占中國苦蕎的20%,隸屬於中國優質小雜糧產業帶區域,東起內蒙古通遼、赤峰,沿長城內外的河北張家口壩上、山西大同陝西榆林寧夏鹽池固原、[[甘肅定西等高緯度、高海拔、緩坡丘陵、穿插山峁地帶,多一年一作,春播。近年來該生產區苦蕎產業日漸發展,為保證安全、合格的苦蕎原料,企業自主創建苦蕎基地,發展快速。

產值

我國是蕎麥種植和出口大國。2010年的不完全統計,蕎麥種植面積為73萬公頃,苦蕎種植面積為3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雲南(8 萬公頃)、四川(5.2 萬公頃)、貴州(4.6 萬公頃)、陝西(1、6 萬公頃)、山西(0.33 萬公頃)、重慶(0.3萬公頃)各省市,產量約為50萬噸。苦蕎的種植效益,隨着國家「三農」政策的落實,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在增加,但不同種植區的種植效益有差別。

西南高原春秋蕎麥區,因參加商品流通的苦蕎不及總量的20%,大量苦蕎處於自產自銷的原糧「自我消化」過程,扣除流通商販中間獲利,種植苦蕎的農民得益不多,種植勁頭不大。北方春蕎麥區種植的苦蕎多作為食品原料加工,與企業簽有種植合同,產品直接交付公司,減少中間環節,其種植效益比同類作物要高出許多,農民願意種植。 估計中國國內參與流通的苦蕎大約有8萬~10萬噸,或言10萬噸左右。苦蕎的出口,中國海關無單獨立項。有關調查顯示,歷年出口日、韓等國約1萬噸,其中日本太陽會社每年從中國四川進口5000噸苦蕎原糧,余者從山西、雲南進口製成品,如麵粉、冷麵、苦蕎茶等,也有原糧。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70厘米,分枝,綠色或微逞紫色,有細縱棱,一側具乳頭狀突起,葉寬三角形,長2~7厘米,兩面沿葉脈具乳頭狀突起,下部葉具長葉柄,上部葉較小具短柄;托葉鞘偏斜,膜質,黃褐色,長約5毫米。花序總狀,頂生或腋生,花排列稀疏;苞片卵形,長2~3毫米,每苞內具2~4花,花梗中部具關節;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紅色,花被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短,柱頭頭狀。瘦果長卵形,長5~6毫米,具3棱及3條縱溝,上部稜角銳利,下部圓鈍有時具波狀齒,黑褐色,無光澤,比宿存花被長。花期6~9月,果期8~10月。

飲用禁忌

苦蕎茶有顯著的健胃消食功效,所以應在飯後飲用。如果飲用者處於飢餓狀態,腹中已經沒有食物的時候再大量喝苦蕎茶的話,肯定會加重飢餓感,特別是低血糖人士,此時會出現血糖下降的不適症狀,因此需要特別注意。苦蕎可以輔助調節胃酸過多症狀,但苦蕎偏寒性,建議與山藥茯苓等組方為逍降茶這種中醫組方茶飲用。苦蕎莖、葉、花、果天然原料中自身所含蘆丁,可能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作用,低血壓、低血糖及嚴重體型瘦弱病人請謹慎食用;少部分人群食用蕎麥食品後會引起皮膚搔癢、頭暈、哮喘等過敏症狀,所以黑苦蕎過敏史者謹慎食用。[3]

飲用方法

苦蕎茶加茶葉

苦蕎茶可以和茶葉一起直接泡水喝,能在麥香中增加茶葉的清香,也能讓降脂清腸的功能更勝一籌。

苦蕎茶加酸奶

苦蕎茶的清苦爽口搭配酸奶的香甜濃稠,能幫助腸胃吸收和良好運作,在口感上也別有風味。

苦蕎茶加大米(小米)

苦蕎麥加大米(小米)是粗糧細糧搭配的典範。取苦蕎麥與大米(或小米)按1:4比例混合,可以煮飯,還可以煮粥,色澤金黃,營養吸收更全面。

最後給大家說一句,苦蕎茶能和中藥同時喝,最好是不要與中藥同喝,因為苦蕎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這樣會影響身體對中藥的吸收。但不是說喝苦蕎茶就不能喝中藥了,這絕對是可以的,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4]

發展概況

我國栽培苦蕎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分布廣泛,苦蕎麥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中國西南地區的雲、貴、川、藏是蕎麥的起源中心。蕎麥在中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布非常廣泛,全國各地都有種植。從平原到山區,亞熱帶到溫帶寒冷地區都有蕎麥的蹤跡,特別是山區、高寒冷涼地區,不能種植水稻、小麥等高產作物的地區更是蕎麥的高產區。

蕎麥的栽培種有兩個,一個是苦蕎(tartarybuckwheat),另一個是普通蕎(commonbuckwheat),兩個栽培種的生物學特徵及栽培適宜區域均有所不同。我國華北山西高寒山區以苦蕎為主,甜蕎種植僅次於苦蕎,山西是蕎麥的主產地。東北、西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以種甜蕎為主。而苦蕎的主要產區分布在山西、雲南、四川西藏、貴州、青海等省、自治區。這些地區的苦蕎資源占到蕎麥資源總數的45%以上,有300多個栽培品種,常年種植面積為40萬~60萬畝,在亞洲歐洲及美洲的一些國家的山區也有栽培。甜蕎種植最早是由中國西南向外輻射傳播遍布全球,苦蕎則仍以中國為主。

傳說故事

神話1

很久以前天大旱,連續幾月滴雨未下,莊稼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眼看到了秋收季節了,百姓還在祈雨,龍王爺實在看不下去了,便跑到玉帝那裡去說了些好話。玉帝聽說人間這樣遭難,很覺的有些失職,趕緊安排下場透雨。龍王向玉帝稟報說,下雨也無濟於事了,天氣漸涼了,已經沒有什麼作物可以開花結籽了。玉帝究竟是神仙,有非凡的智慧,慢慢睜開眼說,這樣吧,邊說邊用手在他脖子上搓了幾下,這裡有些種子,深秋下霜時就有收穫了。說着把手裡的泥撒向人間,落在坡的陰面後來長出來就是苦蕎,因為是玉帝脖子上的泥變的,所以苦蕎籽的顏色至今還是那麼油光發亮。

直到現在每遇旱年,什麼作物都不能種了,就種蕎麥,只有它在下霜時還有收穫,窮人喜歡它。

故事2

相傳在古晉朝時,國君育有九子,分域而治。有年,瘟疫流傳甚廣,病者四肢乏力,高燒不止,吃藥也無濟於事。短短十日,死傷無數。頓時,軍民人人自危。且說八太子殊,治國有方,素有賢名。目睹百姓食不果腹、病魔纏身,心如刀割。每日必焚香求神佑民。殊遂上書為民請命避禍,隨後攜民眾三千,入雁門地帶。每有民眾生病,殊總問病在側,重淚相伴。食糧將罄,瘟風正盛,殊與民采野果、野菜度日。這天,掌管天庭司藥的神農氏採藥歸,化作乞兒,混在民眾中,欲掌控病情,解民倒懸。殊待如賓。神農感其誠懇憫農,將疫情上奏玉帝,久無帝訊。而瘟風日盛。神農情急,遂冒死盜來玉帝雁門苦蕎仙麥,撒向雁門大地。翌日,遍野雁門苦蕎麥。殊率民眾採收麥粒。軍民不忌其苦,唯求果腹不飢。數日,瘟疾不治而愈,百姓得以安康。

故事3

追溯雁門苦蕎的歷史,早在宋朝就已有了「救皇糧」的故事。

眾所周知,楊家將為中國歷代所推崇,有着清正高尚的民族氣節。一次,宋太宗及楊家將被遼軍圍於雁門關,幾近斷糧。太宗飢餓難忍,全身無力。士兵也大多體力消耗殆盡,傷病滿營,但缺醫少藥而無法救治,戰鬥力大減。此時,百姓拿出當地名產雁門苦蕎支援將士。飢餓多日的宋軍,終於吃了頓飽飯,太宗更是讚嘆苦蕎的香醇美味。連食數日後,太宗體力充盈,將士們的病況更是不治自愈,軍隊戰鬥力得到恢復。

眾人無不稱奇,但不知奧妙何在,認為這是上天在保佑大宋,就將雁門苦蕎稱為「救皇糧」。細心的楊家將詢問當地百姓,才知道當地百姓有人感覺身體不爽時,很少有人吃藥,而是連吃幾頓雁門苦蕎飯,病即自愈。

後經幾番苦戰,楊家將終於突破包圍,擊退遼軍。得勝回朝後,太宗仍念念不忘此事,御書「中國第一蕎」贈送當地百姓,表達對雁門苦蕎救皇有功的感激之意,並下令當地官員將雁門苦蕎作為「貢品」連年上貢。

正因為雁門苦蕎的特殊療效和神奇色彩,它在雁門當地才有「土四環素」的稱謂。

吃法

苦蕎米的吃法很簡單,只是將它摻在米里一起煮,可做成飯亦可做成粥。它粘性弱,直鏈澱粉含量偏高,最適合與東北大米、日本米一起煮食。將米淘洗乾淨後,撒上少許苦蕎米(具體比例按個人口味而定),攪拌均勻,放超過米麵2厘米的水,通電前浸泡10~20分鐘,米飯燜好,加熱鍵跳閘後再燜5~10分鐘即可。打開電飯煲,會聞到一股清淡的香味撲鼻而來,飯會呈淺黃偏綠的顏色。

苦蕎還可以炒制後做成茶飲,每日飲用對三高患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相關視頻

苦蕎就是淨腸草,降低血糖也很有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