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出自宋代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1]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落日裡寒鴉歸巢,一片傷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親自感受這離愁別恨的苦楚,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你我已被山巒所阻隔,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注釋

鷓鴣天:小令詞調,雙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唐人鄭嵎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於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

晚日:夕陽。

新綠:初春草木顯現的嫩綠色。

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白頭:猶白髮。形容年老。

情知:深知;明知。

闌干:欄杆。闌。同「欄」。

賞析

「晚日寒鴉」,這是送人歸來後的眼中景。「晚日」的餘輝染紅天際,也染紅長亭古道和目之所極的一切,這是空間。夕陽愈來愈淡,夜幕即將降落,這是時間。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這空間、這時間中愈走愈遠了[2]

「柳塘」之後綴以「新綠」,便立刻為我們喚來了春天:塘周柳絲搖金,塘中春波漲綠,已夠賞心悅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礎上,又加上「溫柔」一詞。相對於嚴冬而言,初春的水顯得「溫」,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但說它「溫柔」,這就不僅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覺,而且表現了她的感情。這感情異常微妙,耐人尋味。憑藉我們的經驗: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雲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對對鴛鴦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這一切,就自然感到「溫柔」,從而也聯想到她與意中人歡聚之時是何等的「溫柔」了。

「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心緒何等低回宛轉,筆致何等搖曳生姿!「無離恨」是假設,不「白頭」是假設變成事實之後希望出現的結果。可如今呢?假設未能成立,「白頭」已是必然,於是下片緊承「離恨」、「白頭」,以「腸已斷,淚難收」開頭,盡情吐露,略無含蓄。當感情如洪水暴發,衝決一切堤防的時候,是不可能含蓄、因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紅樓」一句,妙在一個「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後,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樓遙望。開始是望得見的,後來就只見「晚日寒鴉」,望不見人影了。由於十分相思的緣故,望不見人影,還要望,因而「重上小紅樓」。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干不自由。

創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棄疾遭遇彈劾,隱居上饒。這首詞就是作者被彈劾解官後,在帶湖閒居時所作。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