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蘇秦為聯合六國對抗秦國,而到各個國家作着複雜的遊說工作。他所要說服的,是一國之主的國君;他所要促成的,是一個空前龐大的國際大聯盟。因此他的遊說,其難度也是空前絕後的。但他還是作成了此事,大致形成了合縱聯盟。所以千古以來,他的才能和功業受到一代一代志士才俊的敬仰。

【原文】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南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故為王至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若此,則鄢、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早計之。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趙、代良馬囊駝,必實於外廄。故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橫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有億兆之數。兩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譯文】

蘇秦為趙國組織合縱聯盟,去遊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是天下的賢主。楚國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徑、郇陽,全國土地方圓5000里,戰士百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供十年,這是建立霸業的資本。憑楚國這樣強大,大王這樣賢能,真是天下無敵。可現在您卻打算聽命於秦國,那麼諸侯必不會入朝楚國的章台了。秦國最引以為憂的莫過於楚國,楚國強盛則秦國削弱,楚國衰弱則秦國強大,楚、秦兩國勢不兩立。所以為大王考慮,不如六國結成合縱聯盟來孤立秦國。大王如果不組織六國合縱聯盟,秦國必然會從兩路進軍,一路出武關,一路下漢中。這樣,楚都鄢、郢必然會引起震動。我聽說:『平定天下,在它還未混亂時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開始時就要做好準備。』禍患臨頭,然後才去發愁,那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謀劃。您若真能聽取我的意見,我可以讓山東各國四時都來進貢,奉行大王詔令,將國家、宗廟都委託給楚國,還訓練士兵,任大王使用。大王真能聽從我的愚計,那麼,韓、魏、齊、燕、趙、衛各國的歌女、美人必定會充滿您的後宮,越國、代郡的良馬、駱駝一定會充滿您的馬廄。因此,合縱聯盟成功,楚國就可以稱王;連橫聯盟成功,秦國就會稱帝。現在您放棄稱王、稱霸的大業,反而落個『侍奉別人』的惡名,我私下實在不敢讚許大王的做法。

「秦國貪狠暴戾如同虎狼,有吞併六國的野心,秦國是諸侯的仇敵,而主張連橫的人卻想以割讓諸侯土地去討好秦國,這實在是所謂『奉養仇敵』的做法。做為人臣,以損失自己國家的領土為代價,交結強暴如虎狼的秦國,還去侵略諸侯,最終會招來嚴重的禍患。至於對外依靠強秦的威勢,對內脅迫自己的國君,喪失國土,這又是人臣的大逆不道、為國不忠。所以,合縱聯盟成功,諸侯就會割地聽從楚國;連橫陣線成功,楚國就得割地聽從秦國。合縱與連橫這兩種謀略,相差十萬八千里。對此大王到底如何取捨呢?因此,敝國國君趙王特派我獻此愚計,想共同遵守盟約,不知您如何決定?」

楚王說:「我的國家,西邊與秦國相接,秦國有奪取巴蜀,吞併漢中的野心,秦國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韓、魏兩國迫於秦國的威脅,又不能和他們深入地謀劃合作,如果和他們深謀,恐怕他們反會投入秦國的懷抱。這樣,計謀還沒有付諸實行,楚國就會大禍臨頭。我自己考慮,單憑楚國來對抗秦國,未必能夠取得勝利;與群臣的謀劃,也沒法依靠,我寢食不安,心神不定,如旗子飄蕩不止,終無所託。現在您想統一天下,安定諸侯拯救危國,我完全同意參加合縱聯盟。」

【評析】

要想說服他人有所放棄、有所跟從,就必須指出錯誤所在,出路所在。蘇秦指出了楚國連橫事秦的眾多不利結果,同時指出了合縱抗秦的眾多好處、指明了只有合縱才是唯一的出路。蘇秦先是奉承楚國的強大,說明如此強大的國家沒必要侍奉秦國,相反地應該成為其他國家侍奉的對象,在極力渲染了合縱的美好前景後,蘇秦集中攻擊了連橫戰略的弊端,秦國是貪得無厭的國家,而那些主張合縱的說客和大臣們則是大逆不道、為國不忠的奸臣,蘇秦極盡口伐之能事,使楚王深感連橫戰略之惡劣,合縱的確是唯一的選擇。這一破一立,使蘇秦終於達成了遊說的目的。[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