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新平 (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源: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資訊網

蘇新平 (1960年生 -) ,生於內蒙古集寧市,1977年入部隊服兵役,198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後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副院長[1]

曾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促進獎」提名獎、魯迅版畫獎等。2011年被評為北京市第七屆教學名師,2014年獲得「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油畫類大獎」,2015年獲「四個一批人才」稱號。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波特蘭美術館、舊金山博物館、福岡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收藏。

2018年11月,蘇新平當選為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發表論文《母題與空間》、《美術》、《我的創作及藝術追求》、《版畫藝術》[2]

蘇新平1.jpg

回歸與超越

蘇新平3.jpg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圖景之中,蘇新平的藝術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其藝術素以深邃的精神性和獨特的形式創造而區別於大多數的當代藝術家,而且,這種精神性和藝術語言的探索在以「風景」系列為標誌的作品中又達到了一個新階段。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蘇新平關注的焦點是如何以石版畫的形式表達自身對於蒙古牧民日常生活的精神感受。這種感受既基於藝術家個人的真實生活經驗,又極具個人色彩。在這些作品裡蘇新平營造了一個空曠、遼闊而孤寂的黑白世界,給人一種在正午強光下反而有深夜的寒冷和寂靜之感,石版畫複製本身的冷靜理智與作品的孤寂彼此促進,從而使得作品在具有了神秘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外貌的同時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1990年代中期之後,受當時社會氛圍和自身經歷的影響,以「欲望之海」和「乾杯」兩個油畫系列為標誌,蘇新平將視線由自己的內心世界轉向了外部社會,並對其進行歷史關照。這兩個系列依然是在現實題材中追求精神性的表現,不同的是,這種表現中融入了社會批判的意識。 2004年開始的「肖像」系列可以看作是一個過渡,因為在這個系列中蘇新平由社會關注轉向對個體人的當下生存和精神狀態,這可以視為其後來「風景」系列重返內心世界的序曲。而且「肖像」系列的展陳方式也有了後來多媒介多種展陳方式的雛形。

自2006年,蘇新平開始了全新的「風景」系列,這一系列在2010年前後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在這個系列以及後來的「八個東西」和「灰色」等系列作品中,蘇新平的關注點從人和社會重新回歸自己的內心世界。然而這種回歸併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了極大的擴展。對於藝術家來說,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實質上是對現實生活的精神關照,而「風景」系列則直接就是內心世界本身。蘇新平在作品中始終堅持表現人類生活的精神性,儘管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模糊和無法定義的區域。與大多數當代藝術家將自己與外界二元對立從而進行一種冷靜的諷刺不同,蘇新平卻是將自己融入個人和人類精神的恢弘表現中,從而與大多數當代藝術家拉開了距離[3]

蘇新平2.jpg

視頻

蘇新平

蘇新平、方力鈞、王霽昕、藝術紅酒宣傳片

參考資料

  1. 蘇新平 :: 簡歷. 紅門畫廊. [2020-01-31]. 
  2. 蘇新平 (1960~ ) 簡介 ○. @藝術大觀園. [2020-01-31]. 
  3. 回歸與超越 —觀「虛構的真實——蘇新平作品展」. 中國美術家協會. [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