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甸鎮東溝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甸鎮東溝村屬於吉林省集安市花甸鎮,面積22.18平方公里,全村經濟總收入698萬元。[1]

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中文名稱:東溝村

行政區類別:村

所屬地區:吉林省集安市花甸鎮

地理位置:集安市花甸鎮政府所在地東北5.5公里

面 積:22.18平方公里

人 口:892人

概況

東溝村花甸鎮轄村之一。位於集安市花甸鎮政府所在地東北5.5公里。原名為東岔,因同清河鎮東岔村重名,於1982年3月更名為東溝。東與清河鎮礦山村、西北與橫路村、南與花甸村為鄰。面積22.18平方公里。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通化縣劃歸輯安縣,仍屬西咸聚保橫路牌。民國元年為四區北一鎮西咸聚保橫路牌。偽滿時期歸台上村橫路屯管轄。

1947年為四區橫路村。1956年改為花甸鄉東岔村。1958年改為春光人民公社東岔管理區1961年改為花甸人民公社東岔生產大隊1982年3月改為東溝生產大隊。1983年改為花甸鄉東溝村。1984年11月改為花甸鎮東溝村;『轄東溝、東岔溝、長茂盛溝、馬有溝、大壩5個自然屯,6個村民組。1984年,有居民199戶960人。其中,農業人口853人,人均純收入700元。

2005年,有居民261戶892人。其中,農業人口669人,人均純收入3630.8元。東溝村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山林資源較豐富。人參、西洋參、林下參是主要特色產業。礦資源豐富,建有村辦硼礦。2005年,全村有耕地66公頃,其中水田16公頃;有林業用地1972.3公頃;園林3.2公頃;水面、村居、道路及其他用地176.5公頃。

全村經濟總收入698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34.3萬元,林業收入2萬元,牧業收入23萬元,工業收入30萬元,建築業收入1萬元,運輸業收入2.4萬元,商飲業收入2萬元,服務業收入1.3萬元,其他收入2萬元。

基本介紹

東溝村位於高而鄉北部,全村243戶,760人,村內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擁有子房洞、子房廟等歷史古蹟重修後的子房廟。

名勝古蹟

子房洞位於銅壁山山腰上,洞門坐北朝南,料石砌成,嵌額刻有「漢留侯子房隱仙洞」8個大字。洞外有明、清石碑四通。相傳,這裡是張良拜師學藝和後來隱居成仙的地方引。

村莊產業

2006年全村社會總產值20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41萬元,占總產值的70%,第三產業和外出務工133人,年收入60萬元,占總產值30%,農民人均純收入2093元。種植業(魔芋、林果)和打工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簡介

東溝村位於皋落村以東1公里,東連寨背,西靠皋落,地理位置東經113°52′,北緯37°30′,海拔1300米,村莊占地面積131.6畝。村內無任何礦產資源,是一個純農業鄉村,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全村共有189戶,耕地面積902畝,林地面積4489畝。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東溝村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推進,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紮實有序。一方面,千方百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2008年,村兩委出台優惠政策,建成戶用沼氣26戶。2009年,爭取國家專項資金27萬元,實施了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另一方面,着眼長遠,積極開闢增收渠道。2007年,籌資10萬元,在村東南木峪溝規劃實施了500畝連片核桃乾果經濟林工程,栽植核桃苗木1萬餘株。2007年,在村兩委扶持村民王錄美建起了總占地面積1260平米的蛋雞養殖場,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已基本占領了皋落鎮的雞蛋市場。2009年,由大學生村官領辦的肉兔養殖項目初具規模,發展勢頭良好。

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37.1萬元,人均純收入3490元。全村人民一定會在新農村建設的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