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山石窟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山石窟群位於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花山風景區的東北側。花山謎窟是目前我國已經發現的規模最大、謎團最多、面積最大的古石窟遺址。奇怪的是,儘管建造花山謎窟的工程非常巨大,但歷史上卻沒留下任何文字記載。2004年10月28日,被安徽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

文物遺存

2號石窟

地下長廊(2號洞)此洞在半山腰,洞口呈虎口張開之勢。入洞後隨坡下延,涼氣浸淫,回望洞口,早已霧氣騰騰。洞內有幾十根石柱昂然挺立,組成長80米,寬1.5米、高4米的地下長廊。右側這處有一方形洞口,入內方知廊中有廊。其走向相同,但深度更深,足有百米,水呈翡翠綠色。

24號石窟

二十四根柱(24號洞)洞門面山路而開,呈扁長方形,寬約50米,高約30米,進深莫側,寬綽這大,氣勢恢宏。6根石柱,均是三人合抱的方形大石柱,它們成兩排陣勢支撐窟頂。如此四層,衍入地下,故有「二十四根」之名。洞內有水,深不見底。水中有紅、黃、藍、白、黑游魚,其狀多怪異。

35號石窟

地下宮殿(35號石窟)口小洞大,有一段20米長的引洞。走到引洞出口處,豁然開朗,眼前空出一座驚人的地下宮殿,總面積有4000平方米。26根周長約10米的異形石柱頂天六地,石柱周長有十幾米粗,一派豪氣、霸氣、帝王之氣。環繞大殿有36間石房,最小者其面積僅2平方米;石房牆壁厚薄不一,最薄處僅10厘米厚。這些石房三面封,僅臨殿堂一側有一形門洞,門洞僅容一人進出。另一番感受。殿堂邊有深潭數口,水呈綠色,有神秘感,但清澈見底,經年不涸。開洞之初,此處有千萬隻蝙蝠,人入此洞,驚飛蝙蝠,若黑風黑雨攪得天旋地轉,故又名「蝙蝠廳」。

景區特點

花山謎窟是北緯三十度神秘線上唯一一處石窟群奇觀。更令人稱奇的是,花山東側歙縣煙村也已探明有石窟群的存在,數量也多達三十六座,且形態類似於花山石窟群。兩座石窟群的七十二窟與黃山的七十二峰遙相對應,不知是出自天然的巧合還是古人刻意的安排。

花山謎窟風景區原稱「古徽州石窟群」,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篁墩至歙縣雄村之間新安江兩岸,是以新安江為紐帶,連接花山、雄村兩大景區,呈啞鈴狀形態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是黃山山脈的延伸部分,介於北緯290° 44'~290° 46'之間。景區以石窟特色為品牌,現以探明的石窟有36處,其宏大壯闊、玄妙奇巧的石窟景象在全國實為罕見,其規模之恢弘,氣勢之壯觀,獨具特色,國內罕見,令人嘆為觀止,堪稱中華一絕。至於這些洞窟源於何時?如何形成?數以百萬方石料倒去了何處?如何開採和運輸?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總括而論,花山謎窟集青山、綠水、田園景致、千年謎窟、奇峰怪石、摩崖石刻、石窟、廟宇、古建築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之大成,是一個內容豐富、品味高,適宜各層次遊客觀賞的綜合景區。

文物價值

花山石窟群中清理出的遺物年代看,最早為唐代。在洞窟中發現一處鐘乳石,還有1.5億年前形成的樹化石及恐龍腳印化石。現已探明的石窟有36處,形態各異大小不等,散落在近6.5平方公里的花山景區中,其中2處石窟已被開發並對外開放,洞窟內氣勢宏闊、蔚為壯觀。2001年5月江澤民總書記來花山視察,並親筆題寫「花山謎窟」。根據江總書記指示,現將景區中所有石窟按發現的時間先後順序從1號編到36號。現已開發的2處洞窟分別為2號和35號。

根據考查研究,石窟的開鑿年代似乎不盡相同,但開鑿的方式和手段基本一致,呈現出規律性和延襲性。另一特點是石窟基本分布在新安江上游水系不遠處,可考慮水運的可能。關於開鑿石窟的目的和用途,目前尚未有定論。花山石窟群的諸多謎團及其年代撲朔迷離、功能莫衷一是的不確定性,對考古界、地理、自然界等等相關學科來說都面臨着新的課題,顯現出它的歷史、科學和地域文化乃至藝術的重要價值。[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