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與葉(茅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與葉》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看了《中國電影藝人訪問記》第二十六(這是訪問《鐵板紅淚錄》導演洪深先生的),稍稍明白了當代前進的"電影藝人"正有一個急待解決問題——即"花與葉"的問題。《訪問記》中借了"友人某君"的嘴巴說:

……所以我總這樣想,我畫了這朵花,我自己以為

很象了,我的個性也表現出來了,可是別人說還得加幾

葉子,而我卻不想加上去,因為我以為這是沒有必要

的。

這是一個主張:不要葉。被訪問的洪深先生以為"我們的作品就是太少了葉子"。這是傾向於"要葉"的。而《訪問記》的作者沙基先生的意見則是"折中"的。他說:

不消說我並非同意以無謂的噱頭來趣味化,可是技

術上生動化的成就,仍是非常必要的。至於因太顧全生

動以致毒害主題,那自然是再愚笨不過的事了。然而在

花之外多加上兩筆綠葉,使真實生動化而更加真實起來,

這便是藝術的真價。

「花與葉"這一問題概要具如此。本來中國有句老古話: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光是一朵牡丹花,並不好看,必待帶葉,然後完成了牡丹之美。所以"葉子"在這裡並不是幫襯,而是完成"牡丹之美"的必要條件。花與葉是對立的,相成的,而不是一個為主體,一個為附屬。

藝術上的"花與葉"的問題,也應該如此去理解。問題不在"要不要加幾筆葉子"或"多加上兩筆葉子",問題是在那些葉子畫得對不對。倘使一朵牡丹花旁邊加上了菊花的葉子,弄得既不象牡丹,又不象菊花,這才真正是"沒有必要的"。

如果花是牡丹花,葉也確是牡丹葉,那麼,即使葉子太多了些,也不至於"毒害主題"。因為一朵牡丹兩張葉固然是牡丹,四五張乃至七八張葉,也仍然是牡丹,不會變做了芍藥的。"葉子"而至於"毒害"了花(主題),一定是這些「葉子"和"花"本非同類。所以文藝上的"花葉問題",第一要認明花與葉是相需相成的,葉子不處於幫襯的地位;第二要注意是否配錯了葉子。質諸洪深先生等三位,以為何如?[1]

作者簡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