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侗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芭蕉侗族鄉位於湖北省恩施市西南,系少數民族鄉鎮。總人口55490人(2017年),國土面積284.77平方千米(2017年)。芭蕉侗族鄉是恩施富硒茶的主產地。[1]
中文名稱:芭蕉侗族鄉
外文名稱:Bajiao Dong Autonomous Township
別 名:芭蕉鄉
行政區類別:民族鄉
所屬地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下轄地區:1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芭蕉居委會
電話區號:0718
郵政區碼:445033
地理位置:恩施市西南部
面 積:284.77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55490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鄂Q
概況
恩施市轄鄉。面積284.77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55490人(2017年)。轄1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芭蕉居委會。
沿革
鄉因駐地而得名。芭蕉集鎮依山傍水,芭蕉河自西南向東北流去,原河彎處有一水塘塘邊長有許多芭蕉樹,故名芭蕉塘,後人們慣稱芭蕉,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屬恩施縣第三區。1952年屬恩施縣第四區,1955年屬第五區,1957年改名為芭蕉區。1958年改為芭蕉公社,1962年改為芭蕉區。1975年撤併社,為芭蕉公社。1984年6月改為芭蕉區,下轄10個鄉、1個鎮。1996年12月撤區並鄉,分設2個縣轄鄉。
1996年,芭蕉鄉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轄仙人橋、大魚龍、墳前壩、苦竹龍、小宏岩、槽狹溝、白岩灣、火鋪塘、大樹子、芭蕉、園藝場、燈籠壩、龍潭溝、二台坪、草子壩、鴨雞灘、後池、河茅壩、黃蓮溪、茶園、羊毛山、戽口、銅車壩、三尖龍、蘇家寨、青崗樹、高拱橋、浪壩、寒婆嶺、硃砂溪、剩口河31個行政村和芭蕉居委會。
2001年(?),撤銷芭蕉鄉、黃泥塘侗族鄉,合併設立芭蕉侗族鄉。轄芭蕉1個居委會和燈籠壩、龍潭溝、後池、二台坪、野雞灘、草子壩、柳樹溝、楊家溝、石板溪、紅茶園、皂角灣、黃泥塘、馬河灘、青龍山、二峰岩、石塘塘、王家、石寨、大坳、小河、馬路口、四方坪、白果樹、尖山坪、高拱橋、蘇家寨、青崗樹、浪壩、硃砂溪、寒婆嶺、勝口河、小紅岩、曹狹溝、仙人橋、墳前壩、苦竹龍、大魚龍、白岩灣、火鋪塘、大樹子、黃連溪、三尖龍、河茅壩、茶園、戽口、羊毛山、銅車壩47個行政村。
2004年,鄉政府駐芭蕉,人口62602人,面積268平方千米,轄芭蕉1個居委會和燈籠壩、寨灣、甘溪、楠木園、黃泥塘、二鳳岩、王家、米田、天橋、白果樹、高拱橋、硃砂溪、小紅岩、南河、白岩、黃連溪、戽口17個行政村。
地理
芭蕉侗族鄉地處恩施市西南,系湖北省十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總人口55490人(2017年),其中侗族人口3.1萬,占總數的49%。國土面積284.77平方千米(2017年)。200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51億元,財政收入4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0元。
經濟
芭蕉鄉是名茶的故鄉,早在唐代就有「施南方茶」的記載,在清朝康熙年間,芭蕉就研製出享譽四海的「恩施玉露」。改革開放以來,芭蕉侗族鄉揚長避短,把綠色和富硒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切入點。該鄉共發展茶葉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5.2萬畝,現有大小茶葉加工企業共91家,2004年,全鄉已引進資金1500萬元,其中有華龍集團、宜紅公司、糧援茶廠、芭蕉富硒茶葉有限公司、芭山茶葉有限公司等6家龍頭企業,年創利稅近千萬元。被譽為「湖北省無性系良種茶葉第一鄉」,正在申報「中國富硒茶葉基地」和「中國農業標準化示範『恩施富硒茶』項目區」,全鄉經濟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芭蕉侗族鄉全鄉共有中小學18所(其中初中2所,小學16所),有在職教職工276人,專任教師250人,支教教師40人,在校中小學生526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全鄉中小學校園占地面積132171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1887平方米,綠化用地面積8214平方米,體育運動場地面積38127平方米,農村中小學校校舍建設達到省定標準。近幾年來,投資391.56萬元,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投資197萬元,實施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中小學校教學儀器、圖書等設施設備均達到省定標準。
醫療衛生
芭蕉侗族鄉大力推進衛生改革,着力改善就醫條件,預防保健醫療網絡全面加強,降消防艾工作取得成效,芭蕉衛生院已經成為恩施南鄉片區最大規模的衛生院,現正在着手申報為「恩施民族中醫院」,鄉衛生院和所有村衛生室達到省級建設標準,農民就近就醫方便、小病不出村,全鄉衛生疾病控制體系不斷完善。計劃生育服務工作逐步加強,每年免費為育齡婦女開展「三查三落實」,不斷提高依法管理和優質服務水平,全鄉各村無計劃外生育,群眾少生優生意識逐步增強。
文化事業
芭蕉侗族鄉組織工作專班,挖掘侗鄉文化底蘊,注重收集、整理民間民族歌謠、服飾、文物等,燈籠壩牌樓、戽口唐家大院、王家村祠堂等古文化遺址,板凳龍、社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躍入了恩施州文化界的眼帘,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楓香坡農民藝術團基本每天都有演出,尤其是通過送文藝下鄉、普及侗族歌曲、恢復鼓樓和風雨橋等形式,將侗族文化的精粹予以推廣,發揚光大了傳統文化。鄉綜合文化站、郵電通訊服務中心設施完備,所有的村建有村級活動場所、文化活動室、綜合服務社。
網絡建設
全鄉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工程,開通了芭蕉侗族鄉公眾信息網,建設燈籠壩村、高拱橋村電腦農業示範村,以移動、聯通、電信為主的通訊網絡布局合理、覆蓋面大,建移動基站15座,綜合覆蓋率達到98%。建立以209國道和恩咸省道為主軸的有線電視網絡,逐步覆蓋沿線村落,數字電視用戶2300餘戶,服務效果明顯提高,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電影下鄉放映工程,農村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視頻
湖北恩施芭蕉侗族鄉,硃砂溪村一日游,風景美得一塌糊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