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恩施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恩施市,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總面積3971.58平方千米。

恩施市戶籍總人口80.92萬人,有4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44個,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41.12%。

截至2018年,恩施市下轄3個街道、5個鎮、8個鄉和1個管理處,市政府駐小渡船街道市府路23號。

恩施建縣始於吳永安三年(260年),為沙渠縣,隸荊州。1984年1月4日,市、縣合併。恩施市屬中國地勢第二階梯末端,雲貴高原東延部分。西北、東南高,中部低,呈東北至西南縱裂地帶走向。主要河流有清江、帶水河、車壩河等, 恩施市屬中緯度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呈現出垂直氣候的分帶性和局地氣候的特殊性。

2018年,恩施市地區生產總值233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1億元;旅遊綜合收入179.6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36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5元。

恩施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

2019年中國最美縣域、

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2020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建置沿革

恩施古為荊、梁二州的交界地區。

周春秋時期為巴國界,戰國時期屬楚巫郡地。

,屬黔中郡。

漢屬南郡巫縣南境,隸荊州。

恩施建縣始於吳永安三年(260年),為沙渠縣,隸荊州。

太康元年(280年),沙渠縣改屬晉之建平郡。南北朝時,宋、齊沿襲。

1949年11月7日,恩施縣成立恩施縣人民政府,為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

1981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恩施市(縣級)。

1982年4月30日,恩施市正式成立。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縣,併入恩施市。

1984年1月4日,恩施市、恩施縣合併。

1993年4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易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行政區劃

2001年3月,恩施市行政區劃調整,22個鄉、鎮、街道並為10個鄉、3個鎮、3個街道。雙河鄉成建制合併到新塘鄉,石灰窯鄉成建制合併到紅土鄉,七里坪鄉茅壩管理區合併到三岔鎮,鴨子塘、核桃壩管理區合併到舞陽壩街道,龍馬鄉茶山管理區合併到太陽河鄉,龍馬、佐家壩、碾盤、青堡、貓子山管理區合併到龍鳳鎮,沐撫鄉前山管理區合併到板橋鎮,大廟、沐撫、木貢、高台管理區合併到屯堡鄉。黃泥塘侗族鄉成建制合併到芭蕉鄉,更名為芭蕉侗族鄉。

截至2018年,恩施市下轄3個街道、5個鎮、8個鄉和1個管理處:舞陽壩街道、小渡船街道、六角亭街道、崔家壩鎮、龍鳳鎮、板橋鎮、白楊坪鎮、三岔鎮、新塘鄉、紅土鄉、沙地鄉、屯堡鄉、太陽河鄉、白果鄉、芭蕉侗族鄉、盛家壩鄉、恩施大峽谷風景管理處。共172個行政村、36個社區。市政府駐小渡船街道市府路23號。

地理環境

恩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東鄰建始縣,西接利川市,南毗鶴峯縣宣恩縣咸豐縣,北連重慶市奉節縣。介於東經109°4′48″-109°58′42″、北緯29°50′33″-30°39′30″之間。恩施市域東西橫距86.5千米,南北縱距90.2千米,國土面積3971.58平方千米。

恩施市境內為鄂西南山地,屬中國地勢第二階梯末端,雲貴高原東延部分。西北、東南高,中部低,呈東北至西南縱裂地帶走向。境內沉積岩分布廣泛,多山間槽壩;喀斯特地貌發育完全,溶洞天坑較多。

恩施市境內可供開發利用河流58條,主要河流有清江帶水河馬水河馬尾溝河雲龍河、太陽河、米田河、芭蕉河、車壩河等,水能理論蘊藏量75.6萬千瓦。

恩施市屬中緯度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呈現出垂直氣候的分帶性和局地氣候的特殊性。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日照時數1300小時,相對濕度82%,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年空氣優良天數300天以上。

自然資源

恩施市境內植物資源常見的有50科、163屬、309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銀杏、珙桐、鵝掌楸、紅豆杉、金錢松、穗花杉、粗齒紅山茶等13種;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獸類、鳥類、魚類和兩棲類動物共40目、121科、585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黃喉貂、穿山甲、大靈貓、白猸、斑羚、林麝等12種。

恩施市境內探明礦產資源39種,產地103處,主要品種有硒礦、鐵礦、煤礦、黃鐵礦、石灰岩、白雲岩、硅石、大理石、耐火粘土、鋇、鉬、銅、鋅、鋁、磷、水晶等

恩施市境內清江城區以上河段流域面積1381平方千米,降雨量21.99億立方米;城區以下河段流域面積2160平方千米,降雨量33.23億立方米。全市總降雨量62.19億立方米,降水深度1567.7厘米。地表徑流42.01億立方米,產水模數105.9萬立方米/平方千米,產水係數0.68。

交通

318國道、209國道在恩施市境內交匯,宜萬鐵路和滬渝高速縱貫恩施市全境。

風景名勝

恩施市擁有5A級景區1個(恩施大峽谷)、4A級景區3個(女兒城、梭布埡、土司城),3A級景區4個(龍鱗宮、楓香坡、二官寨、望城坡)。

星斗山

星斗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星斗山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咸豐、恩施三縣(市)的交界地帶,西北距利川市70千米,山體呈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起恩施磨搭勾,南抵咸豐三陣岩,西至利川田壩,北臨利川花板溪。總面積2880公頃,主峰海拔1751.2米,最低海拔840米,相對高差很大。傳說,該山主峰隔天宮極近,常有神仙摘星辰當燈,來往於星斗山與天宮之間,故名星斗山。

該山山體呈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起恩施磨搭勾,南抵咸豐三陣岩,西至利川田壩,北臨利川花板溪。山形如弓背,山脊似刀梁。在利川境內,山上有十條大溝呈扇骨形展開,匯集於芭蕉溪內。山麓有三條小河蜿蜒奔流,潺潺山泉清澈甘甜。山頂曾有明天啟時所修的三邑寺一座。古詩云:「危樓高百尺,上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星斗山地處我國西南高山向東南低山、丘陵過渡的第二和第三階梯地帶,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受冰川影響很小,許多古老稀有植物被保存下來。並由於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複雜多樣的自然地貌,使該山植物得以聚集和分化演替。不僅具有古、老、稀的特徵,而且具有東西南北中各帶相互滲透的過渡特點。該山植被區系龐雜,起源古老,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古老稀有珍貴樹種有禿杉、珙桐、銀杏、鍾萼木、利川銀鵲等40餘種。珍貴花卉植物有蘭草、凌霄花、各色杜鵑、湖北白花木蘭等100餘種。這裡有「藥園」之稱,天麻、北三七、扣子七、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等數十種名貴中草藥材也在這裡大量生長。星斗山動物種類繁多,有鳥類6目,13科,41種;獸類20餘種,蛇類10餘種。[1]

恩施大峽谷

恩施大峽谷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被專家譽為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難分伯仲的湖北清江恩施大峽谷位於長江三峽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和板橋鎮境內,是清江大峽谷中的一段。峽谷全長108千米,總面積300多平方千米。峽谷中的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美不勝收。自然景區則主要由大河碥風光、前山絕壁、大中小龍門峰林、板橋洞群、龍橋暗河、雲龍河地縫、後山獨峰、雨龍山絕壁、朝東岩絕壁、銅盆水森林公園、屯堡清江河畫廊等組成。

華中理工大學著名的建築與旅遊專家張良皋教授實地考察對比後認為,恩施大峽谷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峽谷,「即使走馬觀花也令人如痴如醉」。與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論壯觀,清江大峽谷與之難分伯仲;若論風景之秀美、景觀之豐富、層次之多樣,恩施大峽谷的沐撫段則遠勝於科羅拉多大峽谷。而且這裡還是巴文化發源地,人文特色濃郁,而科羅拉多大峽谷僅有少數印第安人居住。

「八百里清江,每一寸都是風景。極具開發價值的恩施大峽谷如不向世界推介,絕對是一大遺憾。」張良皋說,這裡的峽谷山峰險峻,山頭高昂,有仰天長嘯之浩氣;谷底的清江水質清幽,令人有脫胎換骨之感受。沐撫大、小龍門6 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就有200米以上的獨立山峰30餘座;靜水清江,虹橋臥波、青山倒影,讓人產生海市蜃樓的幻覺;沿清江乘船順流而下,雲霧繚繞,白鶴翩躚,情景交融,仿佛置身於浩緲悠遠的世外天地之間。[2]

楓香坡

楓香坡侗族風情寨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楓香坡侗族風情寨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高拱橋村,距市中心10公里,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寨內有生態茶園300餘畝,休閒景點20餘處。可參加推磨、舂米、榨油、採茶、制茶、織布、垂釣、打鐵、做瓦、水車汲水等農事體驗活動,還可品油茶湯,吃農家飯,欣賞侗族歌舞。

 楓香坡侗寨作為芭蕉侗族鄉經濟騰飛的一翼,在地理上占據重要的位置,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為了促進芭蕉侗族鄉經濟進一步發展,對學生進行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保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楓香坡侗族風情寨位於芭蕉侗族鄉高拱橋村,轄區內共56戶256人。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離州府10公里。寨內現有可供遊客體驗休閒景點20餘處,遊客在寨內享受自然風景的同時,可從事推磨、舂米、榨油、採茶、制茶、織布、垂釣、打鐵、做瓦、水車汲水等農事體驗活動,還可參觀傳統農具展示,品正宗油茶湯、吃可口農家飯,欣賞原汁原味的侗族歌舞,在侗族小妹的攔路歌聲中領戴侗帶、豪飲攔路酒。[3]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