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蕪湖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蕪湖市境東南部,西北瀕臨長江。東南鄰宣城市宣州區,西南接南陵縣,西北毗鄰蕪湖市區,東北與當塗縣交界。面積667平方千米,人口34.71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5個鎮: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紅楊鎮、花橋鎮。縣政府駐灣沚鎮十連路。
地處沿江平原,地勢低平,僅南部邊緣有丘陵崗地。青弋江縱貫中部,於清水河鎮入陽江、漳河在港入長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礦藏有石灰岩、煤、耐火土、黃砂。皖贛鐵路、滬渝高速公路、104國道穿越縣境。青弋江、水陽江、漳河均可通航。民間藝術有蕪湖三畫(堆漆畫、通草畫[1]、鐵畫)。
歷史沿革
古稱鳩茲。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蕪湖縣,隋併入當塗縣,五代南唐復置。1949年屬蕪當專區,1950年直屬皖南行署,1951年屬池洲專區,1952年屬蕪湖專區。1959年撤銷併入蕪湖市,1961年復置蕪湖縣。
1952年4月,取消從一到七的數字區名,改用瀂港、石硊、方村、陶辛、中窯、政和、萬春等地名稱謂。1958年10月,全縣23個鄉合併為東風、紅旗、長江、萬春4個公社。翌年2月2日,東風、紅旗、長江3個公社分別更名為易太、方村、魯港。
1971年劃宣城縣西北2鎮8鄉屬蕪湖縣,縣政府由蕪湖市遷今址。1974年12月20日,設立灣沚、紅楊、方村、瀂港、萬春、易太6個區。
1992年3月,蕪湖縣撤區並鄉:撤銷灣沚、紅楊、方村,易太、萬春、瀂港6個區;王、張鎮、大閘、祠山4個鄉和清水鎮合併成立清水鎮;(缺其他合併情況資料)。
1996年,蕪湖縣面積940.6平方千米,人口約52.4萬人,轄7鎮17鄉:灣沚鎮、西河鎮、荊山鎮、清水鎮、方村鎮、石硊鎮、火龍崗鎮、黃池鄉、趙橋鄉、埭南鄉、白馬鄉、陶辛鄉、易太鄉、政和鄉、周皋鄉、保豐鄉、咸保鄉、新豐鄉、三元鄉、紅楊鄉、六郎鄉、和平鄉、保沙鄉、花橋鄉、十連鄉。縣政府駐灣沚鎮。
1997年,撤銷紅楊鄉,設立紅楊鎮,鎮人民政府駐紅楊營街;銷保豐鄉,設立六郎鎮,鎮人民政府駐六郎;撤銷易太鄉,設立易太鎮,鎮人民政府駐殷港;撤銷三元鄉,設立三元鎮,鎮人民政府駐三元;撤銷陶辛鄉,設立陶辛鎮,鎮人民政府駐陶辛。2000年,全縣轄17個鎮、7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蕪湖縣常住總人口497564人,其中:灣沚鎮54452人,火龍崗鎮32726人,清水鎮67191人,荊山鎮9777人,方村鎮25577人,西河鎮12102人,石硊鎮26014人,陶辛鎮21233人,易太鎮23481人,周皋鎮16475人,六郎鎮17600人,咸保鎮12662人,新豐鎮12982人,花橋鎮13963人,橫崗鎮21473人,紅楊鎮19023人,三元鎮18114人,白馬鄉9195人,埭南鄉11067人,十連鄉10081人,保沙鄉17139人,政和鄉9690人,趙橋鄉16968人,和平鄉18579人。
2005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77號)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將蕪湖縣火龍崗鎮劃歸弋江區管轄。2006年2月9日,蕪湖市政府批准:將蕪湖縣原荊山鎮區域劃歸鏡湖區管轄,將火龍崗鎮劃歸弋江區管轄,將清水鎮(不含原荊山鎮區域)劃歸鳩江區管轄。蕪湖縣面積由原來的943平方千米變為730平方千米,人口由53.43萬人減少到38.13萬人。轄6個鎮: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方村鎮、紅楊鎮、花橋鎮。
2010年10月,將蕪湖縣方村鎮劃歸鏡湖區管轄[2]。調整後,蕪湖縣轄5個鎮: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紅楊鎮、花橋鎮。原方村鎮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轄12個行政村和方塘、埭南2個社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蕪湖縣常住總人口294039人,其中:灣沚鎮123300人,六郎鎮69964人,陶辛鎮38461人,紅楊鎮34197人,花橋鎮28117人。
視頻
蕪湖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漲姿勢!蕪湖「三畫」中最神秘的「通草畫」,你了解嗎? ,搜狐,2017-04-17
- ↑ 檔案講述蕪湖行政區劃的變遷, 蕪湖日報,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