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薌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薌城區位於福建省南部九龍江西溪、北溪夾峙的漳州平原。距廈門50公里,離省會福 州320公里。東南與龍海市相聯,西和南靖縣接壤,東北同長泰縣隔九龍江北溪相望,北及華安縣毗鄰。區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系博平嶺東翼余脈,屬侏羅系南園組火山岩組成的山地丘陵。最高峰天寶山的三尖峰,海拔高度928.8米,與五鳳(峰)山(775米)、金沙大嶺 (574.6米)連綿形成天然屏障。東南地勢平坦。九龍江西溪與北溪夾峙區境而過,形成沖積平原。區境南北長25.l公里,東西寬23.4公里。土地總面積264.59平方公里。[1]

基本簡介

薌城區,即原福建省漳州市(縣級市),於公元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23年歷史。198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原龍溪地區改置為漳州市,原漳州市成建制改置為薌城區。作為漳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薌城既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女排的"娘家","人民的110"的"搖籃",水仙花的故鄉。轄區面積264.6平方公里,轄4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現有人口45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薌城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拼搏,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近年來,隨着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外引內聯持續深化,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客商前來合作發展,進一步推進了大開放、實現了新跨越。今日的薌城,已經成為一個經濟繁榮、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文明和諧的嶄新薌城。

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薌城毗鄰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是"閩南金三角"溝通南北的重要節點,區內服務設施配套齊全、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鷹廈鐵路、319國道、324國道穿境而過,廈漳、漳詔、漳龍高速公路連接四方,距廈門港區50公里、漳州港區30公里,特別是隨着廈漳跨海大橋、龍廈和廈深高速鐵路、福廣和廈成高速公路的相繼實施,將進一步拉近薌城與經濟發達地區間的時空距離,有力地推動薌城從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更大範圍上參與區域協作,促進薌城發展成為眾多客商投資創業的理想寶地、承接先進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經濟基礎堅實雄厚

多年來,薌城區堅持以改革增活力、開放求發展,深入實施"工業強區、商貿富區、開放興區"發展戰略,突出工業經濟和城市經濟兩個重點,不斷深化項目帶動和品牌帶動,各項工作持續推進,發展活力不斷增強。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8.03億元,增長15.1%;工業生產總值223.53億元,增長15.74%;財政總收入11.37億元,增長13.57%,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也都保持良好的運行態勢。特別是工業發展得到全面提升,形成了機械製造、電子、家具、食品四大主導產業和汽車汽配、鋼鐵兩大戰略產業的"4+2"產業體系,省級經濟開發區--金峰經濟開發區2008年成為全市第二個規模產值上百億元的開發區,同時產業配套環境明顯優化,城市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大市場、大商貿、大流通格局加快形成,薌城對外合作空間進一步深化拓展。

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處在新一輪跨越發展中的薌城,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緊緊抓住《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出台這一重大機遇,全面參與全省"兩個先行區"建設,以及全市"海西建設,漳州先行"的戰略分工,立足"海西建設,漳州先行,薌城走前列"的實踐載體,把握先行先試政策,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加強謀劃運作,着力把薌城打造成為先進制造業密集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區、文化旅遊交流合作區。新的發展定位,孕育着新的發展潛力,為擴大薌城與香港在基礎產業、城市建設、商貿物流、社會事業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商機,有利於推動兩地實現優勢互補、雙贏互利。[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