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良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良桐》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郁離子》章節目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原文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譯文

工之僑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把它加工製作成一把琴,裝上琴弦一一彈奏,發出金、玉般和諧悅耳的聲音,他認為這是天下最精美的琴了,於是就把它獻給了太常。太常讓國內優秀樂工檢驗它,說:「這琴不古。」就退還了給他。工之僑把琴帶回家,找到漆工商議,讓他在琴上漆出殘斷的紋路;又找到篆刻工商議,讓他把琴身刻成古代的款識;然後用匣子裝起來,埋在土中。一年後挖出來,把它抱到市集上賣。一個貴人走過見了這把琴,用一百兩銀子買了它,隨後把它獻給朝廷,樂官們互相傳看,都說:「這琴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僑聽了這話嘆息道:「可悲的世俗啊!豈只是對一把琴是這樣麼?沒有一件事不是如此啊。倘若不早點考慮這種情況,將會同這世道一起泯滅了!」於是他離開了塵世,進入了宕冥山,人們都不知他最後的去向。

小議

識才辨物決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質地上乘,就不能以世俗之見加以否定。否則,就會失去人間珍寶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似《莊子》的語言風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

視頻

良桐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