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灣婦人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灣婦人界(1934創刊號)封面原圖來源

臺灣 婦人界
臺灣婦人界》為日治時期第一本以臺灣婦女為對象,所發行的時尚書刊。她的內容多元且豐富,舉凡關於衛生、婚姻、育兒、料理、服裝、美容、文學等題材,皆可見到。創辦於1934年5月,1939年6月發行最末期之後停刊,歷時五年餘,一共發行了五十七期。

創刊緣由

1910~1930年間,日本大部分的大眾女性雜誌均以「婦人」或「主婦」命名,如《婦人公論》、《婦人畫報》或《主婦之友》等。而「主婦」一詞在《主婦之友》創刊後才廣泛地被採用,指的是擔任家務管理工作的已婚婦女。至於走現代主義路線的《女性》,則大膽地選擇了當時還是新詞彙的「女性」以生理性別的定義模式來命名雜誌,是當時創造「女性」的新語境與新論述,較有企圖心者。《臺灣婦人界》沿用了大正時代以來通俗女性雜誌的定義模式為雜誌命名。

《臺灣婦人界》不但是臺灣邁向現代化過程中的第一本女性雜誌,也是當時唯一的一本女性雜誌,主編及發行人由臺南新報記者柿沼文明擔任,他也是一位關注婦幼問題的兒童文學作家。

柿沼文明在《臺灣婦人界》創刊號的發刊詞裡說明了創刊源由。首先,從實用論出發,柿沼指出,臺灣雖然從日本進口無數印刷精美的女性雜誌,但無論是氣候風土、家居構造或衛生習慣等,臺灣與日本均不相同,從現實面來考量,創設《臺灣婦人界》是為了協助居住在臺灣的婦女能有效應付家庭、社會以及女性所面臨的種種問題[1]。其次,為了推動「國語」(即日本語),促進「內臺融合」,深具理想性格的柿沼文明也認為有必要透過《臺灣婦人界》提供一個發表文藝創作的園地;有鑑於近代日本女性雜誌在文壇作家發表文學作品方面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柿沼感嘆:臺灣文藝之所以不興盛,乃是因為可發表的創作空間太少,所以《臺灣婦人界》在創刊之初刊登了不少俳句及小說等作品,希望能藉此振興文藝[1]

刊物內容

圖左:《台灣婦人界》出現的一則在台北太平町(延平北路一帶)的影像,文字大意為「在人行道輕輕敲響的高跟鞋!」
圖右:《台灣婦人界》其中一期的封面。
原圖來源

《臺灣婦人界》在創刊之初即採用女性圖像為封面,其間雖然歷經封面設計風格的改變,但仍以採用女性形象或與女性相關的元素為大宗,一共有三十餘幅,佔總數一半以上。以創刊號為例,為了與雜誌編輯方針與內涵相呼應,主編選出的封面是一幅美女圖,替封面繪圖者是以「田部蕉圃」為筆名,「被列為首席臺灣女流畫家的田部善子[2]。除此之外,雖然《臺灣婦人界》主編為男性,女性記者共有四名,其中有一位漢人女性陳玉葉。《臺灣婦人界》雖然將自身定位為以「婦人家庭」內容為主,但事實上包含更廣,大約可分為幾種類型:
1.公共論壇:模仿《婦人公論》的嚴肅議題討論,以刊登論述或座談會內容為主。
2.新聞報導:專訪傑出女性、或是採訪、彙整與女性議題相關的新聞或訊息。
3.文學天地:刊登和歌、俳句、旅遊見聞、散文、小說等文學創作。
4.家務管理:刊登料理、化妝、手藝、洋裁、家計簿等實用性文章。
5.讀者投稿:例如:徵求「我的職場日記」主題,募集女性讀者的工作經驗文章。

影響

《臺灣婦人界》在創刊之初,就希望能兼顧公共論壇與家務管理的實用功能,將日本走菁英路線的《婦人公論》與走通俗路線的《主婦之友》各項優點融合在一起,以開拓更多讀者群。 在創刊之初,《臺灣婦人界》就透過圖像設計與題材選擇,處處表現出臺灣獨特的在地文化與風格,以及對於臺灣女性地位的關注。即使封面的女性形象安排和選擇與早期日本的《主婦之友》較為相像,以融合和洋的現代日本畫風為主,但在內容呈現方面更為廣泛多元。 在《臺灣婦人界》的後期,更曾刊登過臺灣畫家藍蔭鼎的作品。只要是與臺灣女性相關的議題,都在《臺灣婦人界》的報導或刊登範圍之內。一九三○年代的臺灣,無論是經濟、文化或市場等足以成立商業女性雜誌的條件都遠不及日本。創辦於1934年的《臺灣婦人界》最大的貢獻在於:將臺灣女性的議題正式帶到公共領域中,密集地進行討論,一方面召喚了為數可觀,關懷女性議題的讀者社群;另一方面,《臺灣婦人界》不遺餘力地推廣女性地位之提升,有其重要的時代意義。中國五四運動或是日本的「大正民主」時代,都曾透過教育與社會風俗的革新,讓女性逐漸成為現代化過程中的要角以及文明進步的象徵。彼時作為殖民地的臺灣,起步雖晚,但也不落人後。《臺灣婦人界》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紀錄女性議題、地位和形象最重要的媒體。

註釋

  1. 1.0 1.1 柿沼文明,1934:11-13
  2. 竹中信子,2001/熊凱弟譯,2009: 38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