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北市市政大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北市市政大樓

圖片來自mapcarta

臺北市市政大樓(英語譯名:Taipei City Hall),又名臺北市政大樓臺北市政府大樓臺北市信義市政大樓臺北市政廳,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信義計畫區的官署建築,為臺北市政府所在地,1987年動工興建、1994年完工啟用,隨即成為信義計畫區地標之一。整棟建築呈「雙十」型狀,座落於仁愛路終點,地上12層、地下2層,號稱是開放式辦公場所,總樓地板面積196684平方公尺、約6萬坪左右。有30餘個臺北市政府所屬機關入駐,在此辦公的臺北市政府人員共約有6千人。

歷史

1920年臺北設市初期,先以城北小學校部分校舍作為臺北市役所辦公廳舍。1940年,臺北市役所遷入興建完成的新廈(今行政院中央大樓)。

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由於原臺北市役所廳舍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充作辦公廳舍,甫成立的臺北市(省轄市)政府改以舊建成國民學校校舍(今臺北市政府舊廈)作為辦公場地。

1967年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因應轄域擴大、人口增加,臺北市政府業務大幅增長。臺北市政府舊廈辦公空間不足、僅能容納千餘員工,許多臺北市政府所屬機關必須在府外租屋辦公,使得市民洽公及機關間的協調聯繫增添許多不便。為了解決辦公處所分散所帶來的困擾,1979年8月,臺北市政府成立「市政大樓籌建會報」,並責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統籌辦理。1980年,信義計畫區開始進行開發,臺北市政府選擇於此新建臺北市市政大樓。

1987年2月,臺北市市政大樓建築主體工程開工。1992年7月1日,臺北市市政大樓公共事務管理中心成立,職掌臺北市市政大樓辦公廳舍、庶務、財產管理、機電與消防設備維養、安全防護與門禁管制等公共事務管理事宜。1994年3月25日,臺北市市政大樓全部工程完工,臺北市政府與所屬機關進駐辦公;而臺北市政府舊廈一度閒置,之後改作為臺北當代藝術館館舍和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校舍使用。

2018年10月31日,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局長賴香伶在局長室被前台灣中油派遣工李明彥持鋼筋攻擊,當場頭破血流,緊急送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治療。為加強安全,臺北市市政大樓從隔日上午10時起,一樓四個大門仍維持開放,其他出入口改為實施門禁管制。

沈葆楨廳牌匾爭議

馬英九市府時期,臺北市市政大樓一樓中庭以晚清大臣沈葆楨典故命名為「沈葆楨廳」和掛上「沈葆楨廳」牌匾,2006年12月揭牌。2015年臺北市議員李芳儒要求柯文哲市府推動臺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2016年6月臺北市市政大樓公共事務管理中心取消命名和移除牌匾[1]

參考文獻

  1. 鍾泓良. 原住民族日前 北市府撤沈葆楨廳牌匾. 自由時報. 2016-06-23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