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北市北投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投
圖片來自 Beauty Upgrade

北投區臺灣臺北市最北邊、以及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著名的北投溫泉及關渡風景區也位在此區。其東側以磺溪上接中山樓 (陽明山)右側山脊至馬槽橋沿山溝,西側與新北市淡水區為鄰南側以基隆河士林區相望,北側鄰新北市三芝區金山區

地理環境

北投區位處臺北市最北端,東自鹿角坑馬槽溪以南、經中山樓、陽明路一部分、松溪之一段、過翠峰橋後再順沿磺溪中心線一線以下,至承德路六段跨雙溪橋附近橡皮壩中間之雙溪河中心線,與臺北市士林區為界;西以淡水河中間線沿中央北路四段底接小坪頂山與新北市淡水區為界;南以淡水河中心線轉基隆河中心線與士林區為界;北以西起下菁礐、頂菁礐、向天山、面天山、大屯西峰、大屯南峰、北上沿面天古道、至大屯山主峰,與新北市淡水區為界,再以大屯山、小觀音山、竹篙山、竹子山前峰與新北市三芝區及金山區為界,面積56.8216平方公里,居臺北市12區之第2位,僅次於士林區。

北投全區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地形區,分別為大屯火山群平原山麓區域臺地,以及關渡平原區域。北投地形的一大特色為在南北長約10公里的距離內,可由海拔1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到達幾乎與海平面齊平的關渡平原。地質地形特色也造就北投區的許多自然景觀資源,包括小油坑、竹子湖、龍鳳谷、硫磺谷、地熱谷、大屯山自然公園、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關渡自然公園等景點。

地名由來

「北投」此地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系ki-pataw(女巫)取音而來。由於此處存在著溫泉,時常瀰漫著煙霧,也不難免讓人聯想有女巫居住在此地。

北投一地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的內北投社社址,係與淡水鎮的外北投社相對應。北投,或稱北頭、八頭、八投,皆為凱達格蘭平埔族語Patauw之閩系臺語譯音,其意為女巫,相傳昔日有女巫居住於此而得名。平埔族為母系社會,尤以負責祭祀、治病、祈福、喪禮等社會上各項重要儀式的女巫地位最為崇高,備受崇敬,因而也有凱達格蘭平埔族對這個泉煙瀰漫的神祕地域充滿尊重和敬畏而命名的說法。

歷史沿革

族群、住民與拓墾沿革

北投地區早在距今6,5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目前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共有15處,文化內涵豐富,從最早的大坌坑文化,到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以及距今最晚近的鐵器時代十三行晚期文化,另外,也有可能為平埔族舊社的遺址。

北投區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主要社群,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北投社人在17世紀西荷時期已開始以硫磺與外人交換日用品。唭哩岸社在1654年的紀錄中顯示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嗄嘮別社亦見於1654年地圖中。隨著漢人入墾,該二社清治時期應已併入北投社。

清康熙52年(1713)鄭珍、賴科、朱焜侯、王謨等人,以「陳和議」戶名,請墾北投莊、海山莊、坑仔口,漢人開始大規模拓墾北投。雍正、乾隆年間,七星墩圳、八仙圳與唭哩岸圳等水利設施開鑿,乾隆年間唭哩岸街發展成淡北最早的街肆,是北投的政治、商業中心。石牌地區於雍正、乾隆之初,漢人墾民與平埔族人因土地問題時起爭端,乾隆年間淡水同知曾曰瑛於埔漢交界處立界碑,以絕埔漢爭域,遂有石牌地名。嗄嘮別(關渡)地區於清康熙54年(1715),通事賴科鳩集北投住民,將天妃廟今關渡宮易茅以瓦,可知康熙末年漢人已開墾淡水、關渡一帶有成。北投地區早期漢人移民祖籍地及區域分布,在平原地帶漳泉移民混雜,但又以泉州同安人為多;山區頂北投、竹子湖區域,則以泉州安溪移民為多。

北投區在荷西與鄭氏時期,荷蘭設置半自治型態的「地方集會」之中,境內的唭哩岸與北投二社,屬「淡水集會區」管轄;鄭氏時期則設置天興縣,並以「上淡水通事」管理臺北地區。

北投行政管轄沿革

清康熙22年(1683)年8月,清帝國領有臺灣,北投區最初隸屬臺灣府下轄之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歸彰化縣下增設淡水海防廳(亦稱淡水廳)管轄,雍正9年(1731)起至1875年間,歸淡水廳下轄八里坌巡檢司(1768 年改為新莊巡檢,1790 年新莊巡檢改升為新莊縣丞)管轄。 清光緒元年(1875)裁撤淡水廳,增設臺北府,下設淡水、新竹、宜蘭3縣及基隆廳。北投區轄區為當時芝蘭二堡下轄之北投、嗄嘮別、牛稠內、山腳、頂北投、石牌唭哩岸、石牌山腳、紗帽坑、磺溪、下竹仔湖、上竹仔湖、後山上坪、鹿角坑等莊。 西元1895年4月17日,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日據時期,北投區歷經臺北縣轄下之芝蘭二堡(明治28年,1895)、臺北縣士林辨務署(明治30年,1897)、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明治31年,1898)、臺北廳士林支廳(明治34年,1901)之管轄,大正9年1920)改為臺北州七星郡北投莊,昭和16年(1941)改制為北投街。 民國34年(1945)11 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七星郡北投街役場,翌年1月成立北投鎮公所,屬臺北縣七星區管轄,隔年改隸淡水區。民國38年(1949)劃歸草山管理局(1950 年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行政區仍屬於臺北縣(今新北市)。民國56年(1967)7月1日臺北市升格直轄市,將北投鎮併入臺北市管轄,改為北投區,設北投區公所。

政府(民間)設施

北投區洲美街北投垃圾焚化廠-又稱「北投焚化爐」[1] ,由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管理,主要負責垃圾收受及處理、燃燒空氣、底渣、飛灰、廢金屬、蒸汽、凝結水、廢氣處由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管理理、廢水流程等等工作。廠內並附設「旋轉餐廳」(摘星樓-星月360度旋轉景觀餐廳,位於廠內120公尺高處),為全球首座煙囪上之觀景旋轉餐廳,提供民眾用餐與觀看360度窗外美景的地方。

導覽

硫磺和溫泉

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來台勘察硫磺礦,於今天的大磺嘴一帶找到硫磺坑,當時所採集的硫磺多用來製作爆竹與火藥。之後,有亡命之徒在此私制火藥,官方乃列為禁地,下令封礦,使這里成了禁區,連小規模農墾都得不到官方許可,因此北投在入清後有頗長的時間是未墾之地。

清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清朝政府於北投設立磺務分局,專司硫磺的出口,進而促進該地區的發展,硫磺成為早期北投地方發展的重要資源。 清光緒二十年(1894),德籍硫磺商人奧里(Ouely)利用北投溫泉興建溫泉俱樂部,為北投溫泉開發之始。1896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發現北投溫泉質佳,極富觀光與商業價值,故於北投溪畔開闢台灣第一家溫泉旅社-「天狗庵」,成為北投溫泉浴場的先例與濫觴。

到了日俄戰爭(1905),日本殖民政府因深信溫泉可治百病,有保健、療養及保養之效,便在北投設立了「陸軍療養院」(即陸軍八一八醫院現址),專供日本皇軍使用,以溫泉為傷兵療養、復健。

台灣光復後,政府以此為基礎,建設了許多大型醫療機構在北投、石牌一帶,例如:榮民總醫院、國軍北投醫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

北投溫泉

北投溫泉始自大屯山之火山爆發,火山地底留下豐富的熱源,熱源將地下水加熱,再由岩層裂縫湧冒而出形成溫泉。現在溫泉路的溫泉,正是藉此奇蹟發展而成,溫泉也最為充沛。泉質青磺白磺兩種[2] 。青磺溫高攝氏100度,白磺溫50度,地熱谷屬青磺質,適於煮蛋、嬉戲,為觀光休閒之地,溫泉路之溫泉屬白磺質,天賦治療皮膚病症,促使人體血液循環正常,精神舒暢之作用,最適合中年以上之人沐浴。

台北的後花園

位於台北市的北投是一個提供大家紓解身心靈的觀光勝地,北投有溫泉自然生態步道古蹟、歷史建築、宗教建築、美食以及特有的眷村聚落建築群,尤其新北投地區自日治時期起,即被日人視為「台北的後花園」[3] ,加上其生態環境集山、河、海於一身,擁有天然溫泉達三種之多,尤其古蹟、歷史建物密度高居台北市第二名,近年來成為全台首位以行政區域模式角逐米其林觀光旅遊評鑑,榮獲三顆星最高等級評價。北投觀光產業發展與古蹟歷史文化、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目前台北市政府正積極打造「北投生態博物園區」,串聯知名的綠建築北投圖書館、新北投火車站、溫泉博物館、地熱谷、區內各公園,藉由北投所具備的山、水、綠、溫泉、文化景觀,建構慢活、幸福「心」北投,以北投的觀光底蘊,帶動北投觀光的新能量,進而創造一個優質的觀光環境。

古蹟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草山教師研習中心

北投溫泉浴場(今溫泉博物館)

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

北投普濟寺

吟松閣

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今國軍北投醫院)

北投文物館

不動明王寺石窟

周氏節孝坊

草山水道系統

北投穀倉

陽明山中山樓

自然

溫泉

臺北市北投區溫泉泡腳池

銀光巷步道

北投公園

關渡自然保留區

櫻花步道

竹子湖

陽明山國家公園

硫磺谷(大磺嘴)

地熱谷

貴子坑地質景觀

大屯火山群

視頻

新北投漫步~造訪新北投車站、地熱谷、溫泉眷村..等景點

參考文獻

  1. 北投焚化廠觀景台,臺北旅遊網
  2. [1],臺北市觀光醫療網
  3. 台北後花園北投趣,LIFE生活網,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