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選自《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
《曾國藩家書[1]》章節目錄:《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用人篇》。
“ |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廿二日,寄去書函,諒已收到。項接四弟信,謂前信小注中,誤寫二字,其詩此即付還,今亦忘其所吳語何矣。諸弟寫信,總雲倉忙,六弟去年曾言南城寄信之難,每次至撫院齋奏廳打聽云云,是何其蠢也?靜坐書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信,何必打聽聽差行期而後動筆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雲家,皆萬無一失。何必問了無涉之齋奏廳哉?若弟等倉忙,則兄之倉忙,殆過十倍,將終歲無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詩第二首,弟不能解,數千里致書來問,此極虛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問,何患不一日千里,茲另紙寫明寄口。家塾讀書,餘明知非諸弟所甚願,然近處實無名師可從。省城如陳堯農、羅羅山,皆可謂名師,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詩文與字,皆無大長進。如今我雖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聽。不如安分耐煩,寂處里斗,無師無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則我之所期於諸弟者也。 昔婺源汪雙池先生,一貧如洗,三十以前,以窯上為人傭工畫碗。三十以後,讀書訓蒙,到老終身不應科舉,卒著收百餘卷,為本朝有數名儒,彼何嘗有師友哉?又何嘗出里閭?余所望於諸弟者,如是而已,然總不出乎「立志」「有恆」四字之外也。 買筆付回,須待公車歸,乃可帶回,大約府試、院試可待用,懸試則趕不到也。諸弟在家作若能按月付至京,則余請樹堂隨到隨改,不過兩月,家中又可收到。書不詳盡,余俟續縣。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
” |
—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信一封,想已收到。剛接到四弟的信,說前信小注中,誤寫二字,那首詩馬上寄回,現在也忘記所誤是什麼。諸位弟弟寫信,總說忙碌。六弟去年曾說南城寄信的困難,每次到撫院齎奏廳打聽,真是太蠢了。靜坐書院三百六十天,天天都可寫信,何必打聽通信兵行期再動筆?或者送到主管寄信的官員那,或者送到岱雲家,都萬無一失,何必去問了無關涉的齎奏廳?如果弟弟等很忙,那兄長的繁忙,比你們忙碌十倍,那豈不是一年無一字寄回家了。
送王五詩第二首,弟弟不明白,幾千里寫信來問,這很虛心,我讀了信很高興。如件件事都勤思善問,不怕不一日千里。現另紙寫明寄回。
在家塾讀書,我明知弟弟不太願意,但附近實在沒有名師可從。省城如陳堯農、羅羅山,都可說是名師,而六弟、九弟,又不大善於求學。並且住省兩年,詩文與字,都沒有大長進。如今雖然我想再說,堂上大人也必不肯聽,不如安分下來,培養耐心,寂處里宅,無師無友,傲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這是我所期待於弟弟們的。過去婺源汪雙池先生,一貧如洗,三十歲以前,在窯上為別人做工畫碗。三十歲以後,讀書訓蒙,到老終身不參加科舉考試,終於著書百多卷,為清朝名儒之一,他何嘗有師友,又何嘗走出家鄉一步?我對弟弟們的期望,如此罷了,總不外乎立志有恆四字。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2] 、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視頻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經典《曾國藩家書》,於無聲處聽驚雷!,搜狐,2017-09-05
- ↑ 左宗棠——我國晚清時期的重臣,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