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孝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7日) |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19年9月7日) |
韋孝寬
韋孝寬(509--580.12.17),名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陝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杰出的軍事家、戰略家。 韋孝寬少以字行,所以皆稱其為韋孝寬,而很少稱韋叔裕。韋孝寬的祖父韋直善,為北魏馮翊、扶風二郡守;父親韋旭,曾為武威郡守,建義初,後為大行台右丞、輔國將軍、雍州大中正,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幽州刺史。
資料
韋孝寬性格沉敏和正,好讀經史。二十歲時,蕭寶寅作亂,韋孝寬請為先鋒前去征討,朝廷即以他為統軍,隨長孫承業西征,屢有戰功,拜國子博士,行華陰山郡事。隨大都督楊侃出鎮潼關,為司馬。楊侃見韋孝寬才能出眾,便將女兒嫁給他。北魏永安(528?530年)年間,韋孝寬拜宣威將軍、給事中,不久又賜爵山北縣男。北魏普泰(531?532年)年間,韋孝寬為都督,隨荊州刺史源子恭鎮守襄城,因功任析陽郡守。時獨孤信為新野郡守,二人關係甚好,而且政績出眾,被荊州吏人稱為聯璧,傳為美談。孝武初,以都督鎮析陽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四月,韋孝寬隨宇文泰赴雍州,克潼關後,任弘農郡守。又隨宇文泰擒竇泰,兼左丞,節度宜陽兵馬事。與獨孤信入守洛陽。又與宇文貴、怡峰應接潁州義徒,於潁川破東魏將任祥、堯雄。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十一月,韋孝寬攻克東魏豫州城,俘刺史豫州馮邕。西魏大統四年(538年)二月,東魏軍進攻,西魏軍作戰不利,韋孝寬與潁川守將梁回均棄城西歸。時邊境騷亂,宇文泰令韋孝寬以大將軍行宜陽郡事。不久,遷南兗州刺史。是年,東魏將段琛、堯傑占據宜陽,並遣陽州刺史牛道恆引誘西魏邊境的居民,韋孝寬深以為患。於是韋孝寬使人模仿牛道恆的手跡,信中與牛道恆論歸款之意,然後派人送到段琛營中,段琛見信後,果然懷疑牛道恆。以後牛道恆所獻的策略,段琛均不採納。韋孝寬趁其猜阻,出奇兵襲之,俘段琛和牛道恆,崤、澠兩地從此遂清。 西魏大統五年(539年),韋孝寬進爵為侯。西魏大統八年(542年),韋孝寬轉晉州刺史。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八月,并州(治玉壁)刺史王思政轉任荊州刺史,並推薦韋孝寬接替他的職位,韋孝寬遂率軍鎮守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兼攝南汾州事,進授大都督。不久,東魏丞相高歡傾山東之兵自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出發,向西魏大舉進攻。玉壁在今山西稷山縣西南,處於汾水的下游。西魏設在這裡的要塞對東魏的晉州威脅很大,所以高歡決定先攻玉壁。九月,東魏軍連營數十里,包圍玉壁,以引誘西魏軍出戰。韋孝寬據城固守。 十月,東魏軍攻城,晝夜不停。韋孝寬則隨機應變,竭力抗禦。東魏軍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城上先有二樓,韋孝寬縛木加高城樓,令始終其高於土山,並多備戰具以御之,使東魏軍不能得逞。高歡派人對城中說:「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周書·韋孝寬列傳》)。東魏軍遂改變戰術,於城南挖掘10條地道,又用「孤虛法」,集中兵力攻擊北城,晝夜不息。北城素為天險,韋孝寬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的地道,並派兵駐守,待東魏軍挖至深溝時,即將其擒殺。韋孝寬又在溝外堆積木柴,備好火種,發現東魏軍在地道中潛伏,便將木柴塞進地道,投火燃燒,還藉助牛皮囊鼓風,烈火濃煙,吹入地道,地道中的東魏士卒被燒得焦頭爛額。東魏軍又造「攻車」撞擊城牆,所到之處,莫不摧毀。雖有排?,也無法抵擋。韋孝寬便用布匹做成帳幔,隨其所向張開,攻車撞之,布受衝擊立即懸空,城牆未受損壞。東魏軍又把乾燥的松枝、麻稈綁到長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燒帳幔,企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毀。韋孝寬則把銳利的鈎刀也綁到長杆上,等火杆攻擊時,即舉起鈎刀割之,把正點燃的松枝、麻稈全部割掉。東魏軍又轉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條,用木柱支撐,然後以油灌柱,放火燒斷木柱,使城牆崩塌。韋孝寬在城牆崩塌處用柵欄堵住,使東魏軍無法攻入城內。 東魏軍盡用攻城之術,但皆被韋孝寬所破,而且還守城有餘。高歡攻城不克,遂派人勸降,先遣倉曹參軍祖孝征問韋孝寬:「未聞救兵,何不降也?」韋孝寬回報說:「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適憂爾眾有不反之危。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祖孝征又對城中人說:「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可爾,自外軍士,何事相隨入湯火中耶。」於是向城中射信箭,信中說:「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疋。」韋孝寬在信的背面寫上回信,反射城外,同樣說:「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高歡又把韋孝寬的侄子韋遷鎖到城下,把刀放在脖子上,對韋孝寬說:「若不早降,便行大戮」。韋孝寬「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周書·韋孝寬列傳》)。 高歡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時有隕石墜入東魏軍營中,東魏軍驚懼,高歡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高歡回到晉陽後,一病不起,於次年正月死去。 玉壁之戰是中國古代城邑保衛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著名戰例。作戰中,韋孝寬足智多謀,因敵設防,指揮果斷,縱使高歡精疲力竭,也未能攻克玉壁。西魏文帝元寶炬特派殿中尚書長孫紹遠、左丞王悅前去慰問,並晉升韋孝寬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忠郡公爵,以獎其守玉壁之功。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韋孝寬任雍州刺史。此前,雍州路旁每隔一里設置一個土堠(古代在路側堆起的土堆,用來標記里程),但一下雨,土堠就被損壞,所以經常要修復。韋孝寬上任後,便下令種植槐樹以代替土堠,既免去不斷修復之勞,又讓行人得以在樹下乘涼休息。朝廷聞知此事,對他說:「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周書·韋孝寬列傳》)。於是令諸州夾道每隔一里種植一樹,每十里種三棵,百里則種五棵。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韋孝寬(時為大將軍)與柱國大將軍燕國公于謹、中山公宇文護、大將軍楊忠等領兵5萬進攻梁朝。十一月,攻克江陵(今屬湖北),韋孝寬因功被封為穰縣公。回軍後,韋孝寬拜尚書右僕射,賜姓宇文氏。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命韋孝寬還鎮玉壁。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覺代西魏稱帝,是為孝閔帝,國號周,史稱北周。韋孝寬官拜小司徒。明帝初,韋孝寬參麟趾殿學士,考校圖籍。北周保定元年(557年),宇文邕即帝位,是為周武帝。周武帝以韋孝寬在壁之功,於玉壁置勛州,並以韋孝寬為勛州刺史。北齊派使者到玉壁,要求兩國彼此往來互相貿易。晉公宇文護認為兩國相戰已久,互不往來,而且皇姑和宇文護的母親皆在北齊,此時北齊忽然派人來求交易,所以懷疑北齊別有用心,遂派司門下大夫尹公正至玉壁,與韋孝寬商討對策。韋孝寬於是在郊外設置供帳,派尹公正接待使者,並談及皇姑和宇文護母親事,北齊使者和顏悅色。時有汾州胡人搶掠到關東人,韋孝寬將其全部放還,並致書北齊,同意兩國之間的交易,北齊也派人將皇姑和宇文護的母親送回北周。韋孝寬善於撫慰部下,而且深得人心。韋孝寬善於用間諜,他所派往北齊的間諜,都為之盡力效命,也有齊人得到他的財物,與他遙通書信。所以,北齊的一舉一動都為北周所掌握。時有一主帥許盆,為韋孝寬視為心腹,奉韋孝寬之命去鎮守一城,領命後卻投降北齊。韋孝寬大怒,派間諜前去刺殺韋孝寬,不入便斬其首而回,「其能致物情如此」(《周書·韋孝寬列傳》)。 當時在汾州以北,離石以南的地方,全是胡人,他們經常抄掠居民,阻斷河路。韋孝寬深患之,但此地包括齊境一部分,所以難以採取行動去打擊胡人。韋孝寬遂準備在險要之處築一大城以制之,於是在黃河以西征役徒十萬,甲士百人,派開府儀同三司姚岳帶人去築城。姚岳見所率兵少,不敢去。韋孝寬對他說:「計成此城,十日即畢。既去晉州四百餘里,一日創手,二日偽境始知;設令晉州徵兵,二日方集;謀議之間,自稽三日;計其軍行,二日不到。我之城隍,足得辦矣」(《周書·韋孝寬列傳》)。姚岳遂奉命築城。北齊軍聞訊後果然到南頭,懷疑北周有大軍在此,便停止不進。是夜,姚岳奉命在汾水以南,傍臨介山、稷山的各個村落點柴縱火。北齊軍見後,以為是北周軍營,便收兵自守,姚岳順利築成而還,一切皆如韋孝寬所言。 [1]
進封鄖國公
北周保定四年(560年)閏九月,韋孝寬進位柱國。北周保定五年(561年)三月,韋孝寬進封鄖國公。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晉公宇文護欲東討北齊,韋孝寬認為不可,並派遣長史辛道憲前去勸阻,但宇文護並未採納。周軍出師後,果然不利。至天和五年(570年)十二月,兩軍爭宜陽,久不決。韋孝寬對部下說:「宜陽一城之地,未能損益。然兩國爭之,勞師數載。彼多君子,寧乏謀猷。若棄崤東,來圖汾北,我之疆界,必見侵擾。今宜於華谷及長秋速築城,以杜賊志。脫其先我,圖之實難」(《周書·韋孝寬列傳》)。韋孝寬於是畫地形,向宇文護具陳其狀。但宇文護卻派人說:「韋公子孫雖多,數不滿百。汾北築城,遣誰固守」(《周書·韋孝寬列傳》)?此事遂作罷。是月,北齊將斛律光自平陽進抵汾北,築華谷、龍門(今山西河津西)二城,與韋孝寬對峙。斛律光至汾東,與韋孝寬相見,斛律光說:「宜陽小城,久勞戰爭。今既入彼,欲於汾北取償,幸勿怪也。」韋孝寬回答道:「宜陽彼之要衝,汾北我之所棄。我棄彼圖,取償安在?且君輔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調陰陽,撫百姓,焉用極武窮兵,構怨連禍!且滄、瀛大水,千里無煙,復欲使汾、晉之間,橫屍暴骨?苟貪尋常之地,塗炭疲弊之人,竊為君不取」(《周書·韋孝寬列傳》)。斛律光進圍定陽(今山西吉縣),築南汾城以逼之,相附者萬餘戶。字文憲聞訊,即解宜陽之圍,馳救汾北,宇文護亦出屯同州(今陝西大荔),與之呼應。 天和六年(571年)正月,斛律光在汾北築13城,拓地500餘里。韋孝寬自玉壁發動攻擊,但為斛律光所敗。由於斛律光善於用兵,韋孝寬對其頗為忌憚,因此命令曲嚴編造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就是一斛。還說「高山不推自崩,槲樹不扶自豎 」(《周書·韋孝寬列傳》)。祖?與斛律光不和,又趁機添油加醋:「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饒舌老母不得語。」並叫兒童歌之於路。然後在齊帝面前誣陷斛律光:「斛律累世大將,明月聲震關西,豐樂威行突厥,女為皇后,男尚公主,謠言甚可畏也」(《北齊書·斛律光列傳》)。又以斛律光違令率軍入京之事為藉口,說斛律光蓄意謀反。天和七年(572年)七月,斛律光被誅。周武帝聞斛律光死,大喜,下令大赦境內。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周武帝欲滅齊,統一北方。二月,韋孝寬上書陳三策。
上書陳三策
第一策曰:「臣在邊積年,頗見間隙,不因際會,難以成功。是以往歲出軍,徒有勞費,功績不立,由失機會。何者?長淮之南,舊為沃土,陳氏以破亡餘燼,猶能一舉平之。齊人歷年赴救,喪敗而反,內離外叛,計盡力窮。傳不云乎:『讎有釁焉,不可失也。』今大軍若出軹關,方軌而進,兼與陳氏共為掎角;並令廣州義旅,出自三鴉;又募山南驍銳,沿河而下;復遣北山稽胡絕其並、晉之路。凡此諸軍,仍令各募關、河之外勁勇之士,厚其爵賞,使為前驅。岳動川移,雷駭電激,百道俱進,並趨虜庭。必當望旗奔潰,所向摧殄。一戎大定,實在此機。」 第二策曰:「若國家更為後圖,未即大舉,宜與陳人分其兵勢。三鴉以北,萬春以南,廣事屯田,預為貯積。募其驍悍,立為部伍。彼既東南有敵,戎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彼若興師赴援,我則堅壁清野,待其去遠,還復出師。常以邊外之軍,引其腹心之眾。我無宿舂之費,彼有奔命之勞。一二年中,必自離叛。且齊氏昏暴,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闔境熬然,不勝其弊。以此而觀,覆亡可待。然後乘間電掃,事等摧枯。」 第三策曰:「竊以大周土宇,跨據關、河,蓄席捲之威,持建瓴之勢。太祖受天明命,與物更新,是以二紀之中,大功克舉。南清江、漢,西龕巴、蜀,塞表無虞,河右底定。唯彼趙、魏,獨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東略。遂使漳、滏遊魂,更存余晷。昔勾踐亡吳,尚期十載;武王取亂,猶煩再舉。今若更存遵養,且復相時,臣謂宜還崇鄰好,申其盟約。安人和眾,通商惠工,蓄銳養威,觀釁而動。斯則長策遠馭,坐自兼併也」(《周書·韋孝寬列傳》)。
平定判亂
周武帝採納韋孝寬的建議,先派人帶重金訪問北齊,然後再向北齊展開進攻,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周武帝滅亡北齊,統一了中國北方。 時韋孝寬認為自己已年近七十,便屢請請求辭官,但周武帝認為天下尚未統一,沒有同意。後韋孝寬又稱病,周武帝說:「往已面申本懷,何煩重請也」(《周書·韋孝寬列傳》)。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周武帝伐北齊時,路過玉壁,察看禦敵之所,深為嘆羨。韋孝寬認為自己熟悉北齊虛實,便請為先鋒。但周武帝認為玉壁為軍事重地,非韋孝寬無人能守,所以沒有同意。後及趙王宇文招率兵伐稽胡,與大軍成掎角之勢,周武帝才讓韋孝寬為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應接之,韋孝寬克其四城。周武帝平晉州後,仍讓韋孝寬鎮守玉壁。 周武帝滅北齊後,回軍又路過玉壁,從容對韋孝寬說:「世稱老人多智,善為軍謀。然朕唯共少年,一舉平賊。公以為何如?」韋孝寬回答:「臣今衰耄,唯有誠心而已。然昔在少壯,亦曾輸力先朝,以定關右。」周武帝大笑道:「實如公言。」於是詔命韋孝寬隨駕還京。五月,韋孝寬拜大司空,出為延州總管。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去世,宣帝繼位。九月,韋孝寬進位上柱國。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二月,韋孝寬為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諸軍事、徐州總管。九月,宜帝任命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領行軍總管宇文亮、梁士彥等攻陳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區)。十一月,韋孝寬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陸攻黃城,?公梁士彥攻廣陵,自率眾攻壽陽。陳帝陳頊命南兗州刺史淳于量為上流水軍都督,中領軍樊毅都督北討軍事及其他將領一起,率軍抗擊周軍。不久,韋孝寬攻克壽陽(今安徽壽縣),宇文亮攻克黃城,梁士彥先克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繼取霍州(今安徽霍山北)等地。陳軍難以抵擋,遂將南、北兗、晉三州以及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山陽(今江蘇淮安)、平陽(今江蘇寶應西)等九郡民眾徙往江南。周軍乘勢攻下譙州(今安徽蒙城)、北徐州(治燕縣,今安徽鳳陽東北)。至此,長江以北土地皆入於北周。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三月,周軍回師,至豫州時,宇文亮謀反,準備突襲韋孝寬,兼併其眾。時宇文亮的部下茹寬知道此事,並告之韋孝寬,韋孝寬遂暗中設伏。宇文亮於夜間派數百騎來襲,不克而逃,韋孝寬將其追斬。
主要成績
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楊堅為預防北周宗室生變,穩固其統治權力,以千金公主將嫁於突厥為辭,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並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又以小司徒叱列長釜為相州刺史,先赴鄴。 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欲舉兵討之。韋孝寬至朝歌,尉遲迥遣其大都督賀蘭貴候韋孝寬。韋孝寬留賀蘭貴交談後,疑其有變,遂稱病慢行,並派人至相州求醫問藥,暗中觀察尉遲迥的行動。既到湯陰,逢長釜奔還。韋孝寬侄韋藝為魏郡守,尉遲迥派其迎韋孝寬。韋孝寬向其打聽尉遲迥動向,但韋藝與尉遲迥是同黨,不肯以實相告。韋孝寬大怒,欲將其斬首,韋藝這才以實相告。韋孝寬遂率韋藝馳還,並將所經過的橋全部拆毀。第到驛站,盡驅傳馬而去,同時還對驛站的守將說:「蜀公將至,可多備餚酒及芻粟以待之」(《周書·韋孝寬列傳》)。尉遲迥果然派梁子康率數百騎追趕韋孝寬,但追兵一到驛站,便為守將所留,盛情款待,又無馬,以至追趕不及,韋孝寬這才得以脫身。不久尉遲迥公開起兵反對楊堅。 當時有人勸韋孝寬,認為「洛京虛弱,素無守備,河陽鎮防,悉是關東鮮卑,迥若先往據之,則為禍不小」(《周書·韋孝寬列傳》)。韋孝寬入保河陽,時河陽城內有鮮卑人800,家都在鄴,見韋孝寬勢單力薄,便想響應尉遲迥。韋孝寬知道後,遂密造東京官司,佯稱遣行,分人到洛陽受賜。既至洛陽,將其全部留下。鮮卑人因此離散,其計劃也被打破。是月,楊堅調發關中兵,以韋孝寬為行軍元帥,?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隴西公李詢等皆為行軍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 七月,青州總管尉遲勤(迥弟之子)從尉遲迥反楊堅。尉遲迥所統相(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衛(治朝歌,今河南淇縣)、黎(治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沼(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貝(治武城,今河北清河西北)、趙(治廣阿,今河北隆堯東)、冀(治信都,今河北冀縣)、瀛(治趙都軍城,今河北河間)、滄(治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及尉遲勤所統青、齊、膠、光、莒等州(均屬今山東)皆從之,有眾數十萬。滎州(治成皋,今河南汜水)刺史宇文胄、申州(治平陽,今河南信陽)刺史李惠、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總管司錄席毗羅等,皆據州響應;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永橋鎮將紇豆陵惠以城降尉遲迥。整個山東(太行山以東)除沂州(治琅邪,今山東臨沂西)外,幾乎都為尉遲迥控制。尉遲迥遣兵分路進攻,陷鉅鹿(今河北平鄉東南)、建州(治高都,今山西晉城東北)、潞州(治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古驛)、東郡(治滑台,今河南滑縣東舊城)、曹州(治左城,今山東曹縣西北)、亳州(治小黃,今安徽亳縣)、永州(治楚城,今河南信陽北長台關西)等地;同時質其子於江南陳朝,以請援;並派人出使并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欲招降上柱國、總管李穆,遭到拒絕。 時楊堅挾幼帝以號令中外。結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與突厥和親,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強洛陽守御,作為進討尉遲迥的戰略基地;並令計部中大夫楊尚希先發精兵3000人鎮守潼關,防其偷襲。 七月末,韋孝寬率大軍自洛陽進駐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尉遲迥軍正圍攻懷州(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韋孝寬即以宇文述等將其擊破,遂率軍東進,於三十日進至永橋鎮(今河南武陟西南)東南。永橋城池堅固,地當要衝,已為降於尉遲迥的鎮將紇豆陵惠據守。諸將一致請先攻此城,韋孝寬為求殲敵主力,說服眾將:「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損我兵威。今破其大軍,此亦何能為也」(《周書·韋孝寬列傳》)。遂斷然引軍避開堅城,進至武陟(今河南武陟西)紮營。時尉遲迥已派其子尉遲惇率軍10萬進抵武德(今河南武陟東南),在沁水東岸布陣20餘里。適值沁水暴漲,兩軍隔水對峙。八月十七日,楊堅委派的監軍高潁到達前線,遂令在沁水架橋準備發起進攻。尉遲悼軍從上游放下火筏,企圖焚橋;高潁命士卒在上游構築水中障礙「土狗」?(前銳後廣,前高后低,狀如坐狗的土墩),以阻火筏近橋。尉遲惇揮軍稍退,欲待韋孝寬軍半渡而擊之;韋孝寬乘機擂鼓齊進,待全軍渡畢,高潁又下令焚橋,以絕士卒反顧之心。孝寬軍奮力猛攻,大敗尉遲惇軍。尉遲惇單騎逃往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韋孝寬軍乘勝追擊,直趨鄴城。此戰,韋孝寬避敵堅城,尋殲敵軍主力;乘敵稍退,即揮軍猛攻;然後快速追擊,獲得全勝。 武陟之戰後,韋孝寬率6總管軍乘勝追擊尉遲惇潰軍,迅速迫近相州(治鄴城),尉遲迥之根據地鄴城。尉遲迥遂以精兵3000埋伏於相州南之野馬崗,被韋孝寬屬下行軍總管宇文忻率500騎兵突襲殲滅。尉遲迥又在草橋(鄴城南)部署阻擊,亦為宇文忻部擊敗。韋孝寬軍於十六日進抵鄴城近郊。尉遲迥集中全部兵力13萬,列陣城南,準備決戰。時青州總管尉遲勤(迥弟之子)來援之先頭部隊3000騎已經到達,5萬主力尚在途中。孝寬當即發起進攻。尉遲迥不顧年老,仍披甲上陣,其部屬關中兵均拚死力戰,韋孝寬軍進攻受挫,被迫撤退。時宇文忻見鄴城百姓數萬人觀戰,即與監軍高潁、長史李詢商定:先射觀者,造成混亂,然後乘勢衝擊。觀戰士民被射,紛紛逃避,喊聲震天。宇文忻趁機傳呼:「賊敗矣」!韋孝寬軍士氣復振,乘亂進擊,大敗尉遲迥軍,尉遲迥率餘部退入城中。韋孝寬乘勢揮軍圍攻。李詢和大將軍賀婁子干率部首先登城,破城而入,尉遲迥被迫自殺。尉遲勤、尉遲惇等向青州(治益都,今山東淄博)方向逃走,被開府儀同大將軍郭衍率精騎千人追獲。此戰,韋孝寬不使守敵與援軍會合,至鄴當日即發動進攻,又在攻戰失利時運用策略,先射觀戰者,揚言敵敗,重振士氣,然後趁亂進擊,乘勝圍城,迫使尉遲迥自殺,是平定尉遲迥之亂的決定性作戰,至此,尉遲迥舉兵68天即宣告失敗。尉遲迥的失敗也為楊堅在軍事上代周建隋奠定了基礎。 隨後,韋孝寬分兵進擊關東各地降附尉遲迥的勢力,徹底平定了尉遲迥之亂。十月,韋孝寬凱凱旋迴京。十一月二十五(公元580年12月17日),韋孝寬去世,時年七十二,追贈太傅、十二州諸軍事、雍州牧,諡曰襄。韋孝寬共有六子,其中韋總、韋壽、韋霽、韋津最為知名。韋孝寬在邊關多年,屢抗強敵所有經略,在布置之初,人莫能解,待事情辦成後,人們才恍然大悟,驚嘆折服。雖常年在軍中,卻「篤意文史,政事之餘,每自披閱」(《周書·韋孝寬列傳》)。韋孝寬晚年患眼病,卻仍讓學士給他讀書,可謂孜孜不倦。韋孝寬早年即喪父母,所以侍奉兄嫂特別謹慎,所得俸祿,也不入私房。親族中若有孤兒,他一定全力救濟,朝野上下對他都十分尊重。其長子韋諶十歲時,西魏文帝欲將女兒許給韋諶。韋孝寬卻認為兄子韋世康年長,便請將公主許給韋世康,文帝對此甚為讚賞,便同意了韋孝寬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