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至死靡他(林清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至死靡他》中國現代作家林清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最近在年輕人中流行着一首歌,是羅大佑作的《戀曲一九八○》。這首歌旋律纏綿,被稱為台灣的新搖滾樂,但是它歌詞里所含的意思是叫人吃驚的,我且抄錄幾句: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錦天的歡樂將是明天傷痛的回憶。」

「你不屬於我,我也不擁有你,世上沒有人有占有的權利,或許我們分手,就這樣不回頭,至少不用編織一些美麗的藉口。」

「親愛的莫再說你我永遠不分離,親愛的莫再說你我明天要分離。」、這首歌充滿了對愛情虛無、悲觀、自來自去的看法,聽得令人辛酸,辛酸的是它幾乎是冷靜客觀的分析了八十年代年輕人的愛情觀。現實社會裡受挫的、離散的、短暫的、悲劇的、感傷的愛情,已經不是電影、電視和小說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只要舉目四顧周遭的朋友,就會發現不完整的、片斷的愛情是到處都在發生的。當曾經誓結白頭,生死與共的伴侶,或者背離了自己,或者自己叛別了他,而分手的原因有時是細小如芝麻,有時是個根本不可能的謎,於是緊接着斬釘截鐵「永遠的盟誓」的,就是「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的嘆息。

我想,對着愛情的永恆性懷疑,是現代人一種普遍的現象,於是年輕人不再像過去那麼痴心,那麼欲生欲死,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保持着愛情的距離,不能全心投入,現在最受年輕人嚮往的愛情,似乎不再是生死與共。休戚相往的情愛世界,而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的偶然。分離得愈是瀟灑,愈是令人喝采,分離得愈是痴心,就愈是令人嘲笑。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事件,因此不免自問一句:「愛情這東西我們明白了嗎?」如果愛情竟如薄紙一張,完全沒有信念,也可以分離,也可以不分離,那麼愛情義是什麼呢?最令人傷心的不是年輕人沒有愛情,而是大家對「愛情的永遠」普遍的喪失了信。

在中國的古代,祖先曾為我們留下許多光芒四射,可歌可泣的愛情篇章,這些偉大的愛情,或生或死或合或離,儘管結局有喜有悲,但是它之可以流傳至今,是因為「永遠」。他們都相信堅貞的情愛有永遠,生時精神可以永遠,死後化成比翼鳥、化成連理枝,還是可以永遠。

我們時常感嘆現代沒有偉大的愛情,是不是正因為現代人對永遠的觀念淡泊的原因呢?

前面提到羅大佑的《戀曲一九八○》,現在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推溯到兩千年前,在《詩經·鄴風》里有一篇《伯舟》,也是古人詠嘆愛情的歌聲,原文是:

泛彼柏舟,在彼河中,髯彼兩髦,實難我儀,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髯彼兩髦,實難我特,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這首優美的占典詩歌,翻成白話應該是:

正劃向河中央的柏木船里,

坐着長發的少年,

正是我心儀的愛侶,

我對他的愛到死也不改變。

母親呀!天呀!

女兒的心為什麼你總看不見?

在河面浮泛的柏木船,

慢慢靠在河的那一邊,

划着船槳那個長發少年,

是我真正匹配的愛侶,

我愛他到死也不改變,

母親呀!天呀!

我的心思為什麼你不能體諒?

讀着《詩經》里的《柏舟》篇,我們仿佛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站在遼闊的河岸上,看着漸去漸遠的小船,暗暗的在河邊做着永遠的愛情夢想和重重的盟誓,這分愛情,縱使母親和天意不能知解,不能體諒,她到死也不會改變,是一首歷久彌新,動人心弦的情曲。

這首流過兩千年時空的情歌,正是成語「至死靡他」的來源,「至死靡他」一詞的直譯是「到死也不存二心」。是何等堅決,勇敢的對情愛的詠嘆呀!

站在一九八○的時空回思那位古代少女,使我們警覺,我們可以對愛情失望,但不能對愛情的永遠絕望。我們或許會面對愛情的變故與挫折,但是我們不能失去心靈深處默默的盟誓。

在中國古代的詩歌小說、傳奇里,像《柏舟》這樣對愛情至死無悔的故事,幾乎俯拾即是,最感動我的是一篇流傳在大陸民間的童話《不見黃娥心不死》。這篇童話尚不普遍為人所知,我願意在這裡做一個完整的記錄:

以前,在一個鄉村里,有一位叫黃娥的漂亮姑娘,她家裡生活窮苦,糧食總是不夠吃,一到荒春,就得靠野菜過日子,因此,春天的時候,她天天到野外割野菜。

有一天,她正在割野菜的時候,忽然聽到河邊傳來一陣優美的笛聲,笛聲太美了,使她聽得出神,她停止割菜,慢慢順着笛聲向河邊走去,走到河邊一看,原來是一個放牛的孩子在吹橫笛;她怕他看見,急忙鑽到蘆葦叢中偷聽,一直到牧童走了,她才回家。

牧童常到這裡來放牛,黃娥常來這裡割菜,牧童愛吹笛,黃娥愛聽那笛聲,日子一長久,他們認識了,他們相愛了。於是,每當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牧童已經幫黃娥一塊兒割滿一籃野菜,兩人就坐在河邊的青草地上,看着清清的流水,讓牛在一顛吃草,牧童就吹起橫笛來。   後來他們的事情傳開了,也傳到黃娥父母的耳朵里,黃娥的父母惱怒非常,把黃娥關在家裡,永遠不讓她出門了。這時候,附近有個老財主,要討二房,知道黃娥是有名的漂亮姑娘,就托人到她家提親。黃娥的父母雖有些不願意,但想到她敗壞門風,要把她早些送出門去,就答應了。

牧童自從失去黃娥,就好像丟了魂一樣。雖說他知道黃娥被關在家裡,他還是天天吹起他的橫笛,到處找,再也找不到黃娥的蹤影了,他慢慢害了心病,不久,就死掉了。

牧童因為是個孤苦無靠的窮孩子,死時自己倒在野地里,就沒人問了。他的屍首被狼來拉,狗來啃,到最後,只剩下一顆心了,因為太硬,沒有東西能毀壞它。

這樣,過了不少日子,這顆心在野地里經過風吹雪打日曬雨淋,變得越發像一塊油漆木頭,又紅又亮了。  

有一天,一個木匠走過,以為是一塊木紋很細的木頭,就拾起來,回到家裡把它刻成一個酒杯。

當木匠倒上酒的時候,從酒杯發出了一種很好聽的笛聲,木匠一驚,以為得到一件寶貝,很小心地把它收藏起來。

這個木匠,手藝很有名。有一次,一個老財主請他去喝喜酒,這個老財主正好是黃娥被逼嫁的財主。老財主擺的酒席,碗碟,器具都格外講究。

木匠說:「這屋裡的東西沒有一件比我的木頭酒杯好。」

老財主說:「那麼,把你的酒杯拿出來看看吧!我不信會比我這古瓷的杯子好。」

木匠從懷裡掏出酒杯,倒上了酒,清脆嘹亮的笛聲就從裡面響出來,所有的客人都聽呆了。

這時,坐在新房裡的黃娥,正又愁又恨的落淚。忽然,聽到了笛聲,那笛聲和牧童的橫笛聲一模一樣,一時又驚又喜,心都要跳到胸口來了。

趁人沒看見,黃娥不由自主地往房外走,偷偷溜到二門口,笛聲更好聽了。她又走到客廳門口,笛聲越加動聽,竟完全是她的河邊情人吹的笛聲。這時候,她不顧客廳有多少客人,忍不住把頭伸了進去。說也奇怪,黃娥往裡一伸頭,笛聲就停住不響了。

我之所以花費這麼長的篇幅抄錄這個童話故事,實在是我每肺想起它,心中就震動不已。它的文字簡樸,故事單純,但它的力量卻不亞於任何一個不朽的愛情故事。

它使我們感動,實在是由於它的象徵意義_一個受命運擺弄的牧童,因為失去他的愛侶而死在荒野中,但是他的愛不死,他的心不死,被野狗啃過,被野狼吃過,一顆還活着的心卻不化,最後被木匠刻成酒杯,用笛聲來尋找他的愛人,只為了見愛人的最後一面。當然,牧童並沒有能和黃娥有完滿的結局,酒杯在笛聲戛然而止的那一刻是一個悲劇,但是「牧童的心」以悲劇證明了情愛的偉大,它可以讓一個人的心靈不朽。

在中國廣闊的大地里,說給兒童聽的童話,竟有許多是這一類鼓勵、啟示永不要對愛失去信心,永遠不在挫折中絕望的故事,它們歌頌着對愛情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正是「至死靡他」的精神。

當我們聽到「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的歌聲時,是不是也能發出「永遠這東西我明白」像一個平凡牧童的心一樣肯定的答案呢?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八日[1]

作者簡介

林清玄(Lin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國台灣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 。

1953年2月26日,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旗山鎮。1967年起,住在台南,並在瀛海中學就讀。1970年,在報紙上發表《行游札記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1981年,出版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1990年,散文集《紅塵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歡玄想》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歡喜過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灣去世 。

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