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行車上的歲月(張志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行車上的歲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自行車上的歲月》中國當代作家張志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自行車上的歲月

我的工資條上,至今每月還有一項五角錢的扣款,那是我的自行車停放在小區車棚里的保管費。至少有七八年了,沒有動過自行車,不知道我的自行車是否安好。也曾動過幾次將它找出來的念頭,但一則麻煩,二則找出來也恐怕只能交給收廢品的了。那就留着吧,也許還有用,至少是個念想。

小時候長在鄉下,自行車是個極其稀罕的物件,只有個別有門道的人家才有。聽到一串清脆的鈴聲,回頭一看,一位高高在上的騎車人神采飛揚地從身邊疾馳而過,心裡總是好生羨慕。

上初中的時候,父親得到了一張自行車票,買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帶鏈盒的。那時候,農村的自行車基本上都是不帶鏈盒的,即所謂「加重」的,而帶鏈盒的則是「輕便」的。父親從一百里地之外的工廠將自行車騎了回來。我看着那新嶄嶄、亮閃閃的自行車,悄悄問父親「這是咱家的?」在得到了父親肯定的回答後,我心裡樂開了花。我把自行車上上下下摸了又摸,試試鈴鐺,還是轉鈴,再用手轉動腳蹬,後輪便飛轉了起來。

那時的自行車,一般都要在全身纏上各色布條,以保護車漆。自行車往往被纏得花花綠綠,根本看不出本色。但是父親到底是從城市回來,他並沒有那樣做,只是將車的三角架用黑色的絨布包起來,其他地方都裸露着,顯得既高雅又大方。輕便車的后座本來左右各只有一根撐杆,但父親又找來相當粗細的不鏽鋼管在兩邊各加了一根撐杆,這樣輕便車就成了加重車。父親還在車的後軸上各加了一段十公分左右的鋼管,便於后座上的人擱腳。

以前,父親回家要汽車倒火車、火車到汽車才能到,自從有了自行車,父親便經常騎車回來。父親那時正值壯年,再加上剛買了車的新鮮感,所以能夠樂此不疲。儘管一百多里路程,而且路上要經過三道溝六面坡,並不輕鬆,但卻少了倒車之苦,而且省了路費。

經過父親允許,我和小夥伴們經常推着自行車去村口的打麥場上學騎車。一個人騎,兩三個人在旁邊扶車子。我們腿短,坐在車座上夠不到腳蹬,就把腿從三腳架里伸過去騎。腿再長一點的,就跨在車樑上騎。我學動作慢,用了很長時間才勉強能在三角架里騎。但是從三角架升到車座上,卻用的時間很短。學車中間,將車子摔壞是常有的事。多數情況下,只是將車頭摔偏,這個我們會矯正。兩手抓着車頭的兩端,兩腿將前輪夾緊,將車頭掰正就行。但常常摔到腳蹬卻是個問題,眼看着腳蹬一天一天地向里彎。終於有一天,摔過之後腳蹬蹭着鏈盒了,我只能求助於父親。父親找來一把钁頭,將钁把插在車架與腳蹬之間,使勁一撬,腳蹬便出來了一點。當然此後,我的車技也提高了,再沒有那樣摔過。

暑假裡去父親那裡,遇上星期天,父親會騎上車子帶我去逛廠區所在的縣城。縣城離場區十里地,我坐在自行車后座上,兩手抓着父親的車座,兩腳踩着父親安裝的腳蹬,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跟父親說話,一邊東張西望,不一會兒就到了縣城。其實縣城也沒啥好玩的,父親帶我去吃一碗泡饃,然後又騎上車子回來了。坐在父親的車子上,總覺得是那樣的安寧,那樣的溫馨,走再遠的路也不覺得累。

我上高中時,學校在縣城,離家二十里地。雖然可以去鄉政府坐汽車前往,但鄉政府離家也要五里地,所以我們通常步行上學。步行可以走小路,能近幾里地。每星期回家一趟,與同學邊聊邊走,兩個來小時到家,也不覺得累。但是父親一直惦着這事。高二的時候,父親又買了一輛自行車。這時,買自行車已經不要票了。新買的自行車是紅旗牌加重的,品牌、質量稍遜於前一輛車。父親便把那輛飛鴿車給我騎,他自己騎紅旗車。這樣,我上學方便了不少。那時,學校里騎車去上學的同學還很少,校園裡也沒有專門給學生放自行車的地方,我就將自行車扛到三樓自己的宿舍存放。縣城在溝里,從我家去縣城要下一面約二里長的大坡,坡很陡。我經常騎着車子從坡上飈下去,雖然我前後閘都是緊捏着的,但在坡的中間一段根本控制不住,只能牢牢把好方向任其飛馳而下。現在想想那確實是一種冒險的行為,好在那時路上車輛很少,相對安全一些。但是回家要走上坡,就只能推着自行車一步一步向上挪了。

後來進省城上大學,過起了三點一線的生活,就基本不需要自行車了。那時的校園不大,學生騎車者極少。我只是在放假回家後騎騎那輛飛鴿車。

大學畢業後我在省城參加了工作,父親這時也已經提前退休,他將那輛飛鴿自行車用長途汽車託運到省城,給了我。我就住在單位的家屬區,與工作區一牆之隔,上班用不上自行車。但是剛出校門的時候,總是惦記着學校里的事情,那時經常騎車回學校。有時也騎車去找同城的同學玩。那時公交車還不太發達,車少,而且發車晚,收車早。有了自行車,我的行動就方便了許多,早出晚歸,可以無所顧忌。

不久認識了女友,她那時在城裡的一家醫院當護士,經常倒班。女友也騎自行車上班。她上夜班的時候,我有時便騎上自行車和她一起去。女友上班,我便在護士辦公室等她,困了打個盹。那時候年輕,也不覺得累。女友下了班,我再陪他一起回來。如果是前夜班,我便將她送回家。如果是後夜班,下班時天已經快亮了,我騎車回來並不耽誤上班。兩輛自行車穿行在燈火闌珊的大街小巷,那青春的身影充滿了詩意。

女兒出生後,我又經常騎着自行車帶女兒四處去玩。開始的時候,女兒只能坐在前橫樑上,雙手抓着車頭。後來,女兒大一點了,就坐在了后座上,腳踩着我當年踩過的腳蹬。我一邊騎着車子,一邊聽着女兒咿咿呀呀的話語,常常不由得想起我當年坐在父親自行車后座上的情形。有時侯,女兒坐在橫樑上,妻子坐在后座上,我們一家三口同乘一輛自行車,親密無間地行駛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那樣的時光,想一想心底都生出無限的幸福感。

我的自行車一般是放在車棚里的,但有時為了方便就放在單元樓的樓梯間。有一次,我出差幾天,忘了將車存進車棚里,結果回來後車子就丟了。就是那輛飛鴿牌的鏈盒車,陪伴了我大約二十年的時光。二十年間,那輛車沒有出現過大的毛病,車胎質量很好,打一次氣能管很長時間。車子丟了,我覺得自己難以面對父親,因為那是父親給我的呀。好在父親想得開,他說都二十年了,車子也該退休了。

後來我又買了一輛自行車,就是現在還存在車棚里的這輛。雖然輕巧了不少,但是總覺得不夠結實、穩當。再後來路上的汽車突然增多了,騎車不安全了。再加上公交車也增多了,而且實行刷卡制,也便宜了,我就以坐公交車為主,很少騎自行車了。幾年前,我也買了汽車,自行車就變得更加遙遠了。

不過,近幾年城市裡的公共自行車在不斷增加,交通秩序也在不斷好展,我想哪一天我也去辦一張自行車卡,騎車出行還是自在。至於我的那輛自行車,還是先在車棚里存着吧。 [1]

作者簡介

張志興,男,1968年生,陝西扶風人。西北大學哲學專業畢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