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足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腹足動物,軟體動物門中物種最多的一個綱。蝸牛以及田螺、玉螺、骨螺等等各種各樣的海生螺類都屬於這個綱。腹足動物頭部發達,具有一對或兩對觸角,一對眼。口腔內的齒舌極其發達,用於攝食、鑽孔。足位於軀體的腹面,故有"腹足"一名。足一般用於爬行、游泳,有時借足的收縮而跳躍。有些種類在足的後端常分泌一個角質或鈣質的口蓋口蓋一面平,一面拱凸或螺旋狀,上有同心紋等。當遇敵、休眠或防止脫水時,口蓋封閉殼口。[1]
定義
除極少數腹足數(如蛞蝓)沒有外殼外,多具一枚外殼;外殼多呈螺旋形,失去對稱性,是個體發育過程中軀體發生扭轉的緣故。雌雄同體或異體,卵生。水生者用鰓呼吸,陸生種類的呼吸代之以外套膜表面,起肺作用。最早出現於早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繁盛。
特點
- 身體明顯分頭,足,內臟囊三部分。內臟囊在發生期間經過旋轉,使兩側發育不平衡成為左右不對稱。
- 外套膜分泌形成的螺旋形貝殼一枚,故名單殼類,又稱螺類。
- 足面(足底)廣闊,因足常位於身體的腹側,故又稱腹足類。
- 頭部發達,具1-2對觸角。
- 口腔形成口球,內有齒舌,齒舌極發達,形態隨種類而異,為分類主要依據之一。如田螺的齒式為2·1·1·1·2;即中央齒1枚,側齒兩側各1枚,緣齒兩側各2枚。
- 心臟位於身體背側。神經系統由腦、足、髒和胃腸神經節構成。髒神經節及其派生的神經排列不對稱。
- 雌雄同體或異體。
螺體具有螺旋形的貝殼一個。貝殼常常分為螺旋部和體螺層。
螺層:貝殼每旋轉一周叫一個螺層。
縫合線:每兩個螺層間的界限為縫合線(螺紋),螺層數=縫合線+1。最上層螺頂端為殼頂。
殼高:殼頂到下唇的垂直距離。
螺旋部-殼口的最上緣到殼頂的部分。體螺層-為貝殼的最後一層,一般最大。
螺肋-螺層上常具有花紋,突起物等,螺肋便為其一,分縱肋和環棱(螺棱)。
殼口-為身體外伸的開口,殼口靠螺軸的一側稱軸唇,相對的一側稱外唇。靠近螺旋部的為上唇(最上方)。相對一側為底唇。
殼高:從殼頂至殼底垂直線高。
殼寬:左右間最大距離為殼寬。
螺旋部高度:從殼頂至殼口以上為螺旋部高度。
殼口寬度:殼口外緣至內唇為殼口寬度。
殼口高度:從殼口上部至底部為殼口高度。
左螺旋、右螺旋的區分方法: 將殼頂向上,殼口向着觀察者,殼口在螺旋(內唇)右側即為右旋;如在左側,則為左旋。絕大多數螺類是右旋螺。
腹足類足的後端分泌一個角質的或石灰質的薄片狀保護物,稱為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