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胸闊內動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中央社COVID-19全球最新情報6/30] 印尼疫情延燒,各地醫院人滿為患,有患者得不到治療即病逝,有醫院關閉急診。醫師會再度呼籲封城兩週,讓醫院減壓,避免疫情拖好幾個月而無法改善,癱瘓更多醫院。紅十字會表示,這波爆發狀況已瀕臨「災難」邊緣。
  • 印尼觀光部長桑迪阿加(Sandiaga Uno)受訪時說,印尼政府將等到確診病例大幅下降後,再開放外國旅客到峇里島觀光。
  • 印尼29日通報新增2萬467例確診,過去6天有5天單日超過2萬人確診。29日新增463人不治,是疫情後次高紀錄,死亡人數累計5萬8024人。印尼目前有22萬8835人在治療或隔離中,累計確診數為215萬6465人。

胸闊內動脈(internal broad thoracic artery)是胸前壁內面的一對動脈幹; 又稱內乳動脈。在椎動脈起始處的相對側發出,向下入胸腔,經第1~7肋軟骨後面(距胸骨外側緣1.5cm處)下降。

  • 分為肌膈動脈和腹壁上動脈,後者穿膈肌進入腹直肌鞘內,並與腹壁下動脈吻合。胸廓內動脈沿途分支分布於胸前壁、乳房、心包和膈。
  • 起於鎖骨下動脈的下壁,向下入胸腔,距胸骨外緣約1cmm處貼胸壁內面垂直下降;穿膈肌胸肋角續為腹壁上動脈,在腹直肌後鞘與腹直肌間下降,至附近與腹壁下動脈相吻合。
  • 還發出肌膈動脈心包膈動脈等; 胸廓內動脈佈於肋間肌前部、膈肌、腹直肌、乳房、心包及部分胸、腹膜。
  • 與椎動脈的起始相對,由鎖骨下動脈第一段的下壁發出,沿前斜角肌內緣向下內行,經鎖骨內側半後方與胸膜頂的前方進入胸腔,繼在胸前壁的內面、距胸骨側緣之外約1.25釐米下行,穿膈進入腹前壁的腹直肌鞘內,移行為腹壁上動脈,並與腹壁下動脈相吻合。
  • 胸廓內動脈沿途發出肋間支、穿支、心包膈動脈和肌膈動脈等分支,主要分佈於胸前壁、乳房心包、隔、胸膜和腹前壁以及腹膜等結構。
  • 有學者發現,胸廓內動脈在走行過程中,分別於第2,3,4,5,6肋間發出內外側分支,內側分支在胸骨前後走行,外側分支自深至淺分三層排列:
  • ①最深層為肋間前動脈;②中間層由供應胸大肌的肌支組成;③最表淺層由皮支組成,它們或發自胸廓內動脈主幹或發自肋間前動脈或與胸肌支共幹。
  • 因此並沒有發現直接進入乳腺的分支。
  • 又稱內乳動脈; 在椎動脈起始處的相對側發出,向下入胸腔,經第1~7肋軟骨後面(距胸骨外側緣1.5cm處)下降。
  • 分為肌膈動脈和腹壁上動脈,後者穿膈肌進入腹直肌鞘內,並與腹壁下動脈吻合。胸廓內動脈沿途分支分布於胸前壁、乳房心包

內乳動脈接到心臟之冠狀動脈的手術

  • 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是目前冠狀動脈阻塞缺血性心臟病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 一般病患接受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是以病患胸膛之內乳動脈及下肢的大隱靜脈為接肢,將內乳動脈或大隱靜脈一端接到心臟之冠狀動脈,另一端接到病患之升主動脈,完成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化解病患心臟缺血的問題,使病患壽命得到有效之延長,另一方面,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也可以有效免除病患活動上之限制,因此病患可以在手術後從事工作、旅遊、返鄉探親等等在手術前因心臟悶痛不適無法作的動作,使生活品質大大提升。
  • 由於以往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必須在病患大腿和小腿做傷口切開,來截取大隱靜脈,當作繞道手術的接肢,因此會在病患大腿和小腿留下一個比胸部更長的傷口。
  • 臨床上大腿和小腿這樣的大傷口有若干的缺點;首先是老年病患的傷口癒合力較差,因此會有些病患大腿和小腿的傷口癒合不良,甚或感染,增加病患的不適與危險性。
  • 其次這樣的傷口容易造成病患下肢水腫,因此手術後醫師會要求病患穿著彈性襪六個月,以預防下肢水腫造成之不舒適及感染的危險。
  • 最後是有些病患的大腿和小腿的傷口疤痕增生過度,變成一個像蜈蚣般的疤痕,除了比較不美觀以外,病患會有麻癢、緊繃、甚至疼痛的困擾。
  • 由於必須在病患大腿和小腿做傷口切開,來截取大隱靜脈,有些病患在接受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後,雖然心臟疾病得到有些治療,卻在手術後發生新的困擾,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有鑑於此,於民國八十六年開始引進以內視鏡技術,用小傷口切開,來截取大隱靜脈,施行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
  • 該項手術之重點在於運用醫學上已經相當成熟之內視鏡技術,在病患的膝關節內側,做大約三至五公分的小傷口切開,找到大隱靜脈後,再使用內視鏡將病患大隱靜脈作初步之剝離,再配合二氧化碳氣體協助整段大隱靜脈之剝離,並且運用內視鏡之電燒剪刀將大隱靜脈的分枝燒斷,最後在內視鏡引導之下將整段約四十公分長之大靜脈取下,來施行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
  • 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自從引進內視鏡截取大隱靜脈技術後,病患下肢感染的比率顯著減少,傷口癒合明顯改善,病患下肢水腫也十分輕微,比較不需要穿著彈性襪,下肢傷口麻癢緊繃的不適也比較少,對病患的康復和手術後生活品質,有很大幫助。
  • 台北榮總的經驗,除了少數病患因為下肢大隱靜脈太細或大隱靜脈位置太淺顯以外,大部份的病患接受以內視鏡技術截取大隱靜脈,施行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是很好的選擇。 [1]

24142917876.jpg.jpg https://big5.wiki8.cn/neirudongmai.2Dguanzhuangdongmaipangluyizhishu_126571/

內乳動脈接到冠狀動脈手術後復建事項

  • 當營養心臟的冠狀動脈因為動脈粥狀硬化發生部份或完全阻塞,稱為冠狀動脈疾病,且由於血管壁越來越狹窄會進而造成心肌的缺血及梗塞。
  • 當阻塞的血管無法用藥物或其他內科治療,則考慮實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此手術即擷取病人腿上的大隱靜脈或內乳動脈、手臂動脈的一段,從主動脈弓繞過阻塞的部位作血管吻合手術。
  • 心臟復健的好處--有計畫且規律的有氧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
  • 降低血糖、高血壓、血脂肪。
  • 增加肌力、耐力及心血管系統的效率。
  • 減少心血管疾病再復發的機率。
  • 儘早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重回社會及工作崗位。
  •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前的物理治療--深呼吸訓練:教導如何放鬆、橫膈式呼吸、圓唇式吐氣法。
  • 深呼吸誘發器之使用:以增加肺活量。
  • 咳嗽訓練:正確的咳嗽可將肺內痰液順利排出,以避免痰液堆積造成肺炎;且同時應注意傷口的固定,避免咳嗽造成傷口疼痛。
  • 四肢關節活動訓練:可增加肌肉及心臟循環的功能,尤其強調踝關節運動,以預防血栓靜脈炎。
  •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的物理治療:
  • 住院期間的物理治療--術後在加護病房時期,治療師即可至加護病房教導病人做床邊的運動、呼吸訓練、擺位及放鬆運動、壓胸咳嗽訓練及姿勢引流等,等到移到一般病房後,復健的介入將更為積極,可再加入擴胸運動及行走訓練。
  • 出院後的物理治療--由於術後臥床、呼吸問題造成心肺功能異常,導致體力降低、肺活量減少、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因此待病人情況穩定後,正是心臟復健積極介入的黃金時期。因此,我們會建議病人回本院接受完整且安全的心臟復健運動訓練。
  • 奇美醫院的心肺復健設備完善,在任何的運動訓練中都有心電圖、血壓及血中含氧濃度監視器,且由專業醫療人員全程監視,進行漸進、有系統的復健計畫。
  • 當傷口固定拆線後,首先會先做運動測試,由復健科醫師先作心肺運動測試,測出您術後的體能狀況,再針對個人體能狀況,訂定最適合病人的運動計畫,並找出運動訓練中可能的危險性。 [2]

參考來源

  1. 心臟血管外科. 以內視鏡技術截取大隱靜脈,施行冠狀動脈繞道開心手術. 台北榮總. 2020-12-10 [2022-06-30] (中文). 
  2. 復健部.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復健. 奇美醫院. 2019-12-xx [2022-06-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