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金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金鋒

來自 名人簡歷網 的圖片

胡金鋒,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復旦大學藥學院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化學基因組學、天然產物化學、藥物化學和新藥開發。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復旦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化學教研室主任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醫藥教育科研工作者

人物介紹

胡金鋒,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藥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復旦大學校聘崗位引進人才,現擔任復旦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化學教研室主任[2]、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與資源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和上海市藥學會天然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擔任J Nat Prod、Planta Med、Org Lett、J Org Chem等多個國際刊物的特約審稿人。於2006-2010年作為海外(美國)引進人才,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天然產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學科帶頭人。曾在蘭州大學化學系(1986-1996)、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1996-1998,1998.8評為副研究員)、德國HKI天然產物研究所(1998-2000)、美國密西西比大學藥學院暨國家天然產物研究中心(2000-2001)、美國諾華製藥公司基因組學研究所(2001-2002)和美國紅杉科學公司(2002-2006)從事不同來源(如中藥、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的天然產物化學結構及其生物功能多樣性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論著80多篇(其中SCI論文70餘篇)。

回國後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06);近幾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基於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轉導過程研究"項目"羌活調控klotho基因表達的活性成分及其抗腦衰老研究"(No.9071304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澤瀉中抗阿爾茨海默病活性成分的研究"(No.30640068)、上海市科委登山行動計劃重大項目"中藥化學成分ZS01-HTG10調控中樞NMU2受體及II型糖尿病和減肥藥物的研究開發"(No.06DZ19002)等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目前課題組主要研究工作:建立與完善高通量天然產物化學技術平台和微量活性化合物的結構鑑定技術平台;建立大型天然化合物樣品庫,發現和鑑定新型天然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一系列新天然活性化合物(包括新穎結構),開展結構優化、構效關係(SAR)和小分子(包括活性天然化合物)調控相關疾病靶點基因功能的化學生物學研究等。

社會兼職

美國化學會(ACS)會員和美國生藥學會(ASP)會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議專家

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與資源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藥學會天然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際SCI刊物J. Nat. Prod.‚ Org. Lett. ‚ J. Org. Chem.‚ Planta Medica‚ Phytochemistry‚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論文評審專家

中國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和中國藥理學報(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論文評審專家

Chemistry: An Indian Journal 編委

學術成果

近幾年曾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個;作為項目主要申請人之一參與完成美國NIH基金項目、世界衛生組織(WHO)科研項目和德國科技部 (BMBF)科研項目各一個。

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基於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轉導過程研究"科研項目 (90713040);主持上海市科委"登山行動計劃"重大項目和創新能力建設項目;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計劃"。長期從事天然有機小分子化合物的結構及其生物功能研究‚已從中藥、藥用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中分離鑑定二百多個新的和九百多個已知的具有多種骨架類型且富有多種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

近幾年:(1)應用和發展高通量的平行製備和平行分析等先進技術‚為靶標的發現與功能確證以及高通量藥物篩選建立大型天然產物樣品庫(即小分子探針庫);(2)率先利用毛細管核磁共振(CapNMR)新技術‚使活性天然產物的快速結構鑑定達到前所未有的微量級水平;(3)利用天然化合物為小分子探針開展中樞神經退行性等疾病的化學生物學研究。已發表學術論著70多篇‚這些論文主要發表在本專業領域重要的SCI刊物上‚ 如: Chem. Rev.‚ J. Am. Chem. Soc.‚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ur. J. Org. Chem.‚J. Nat. Prod.‚Planta Medica‚ Phytochem. Anal.‚ Helv. Chim. Acta‚J. Antibiot.‚Steroids 和Phytochemistry等等。美國專利和中國專利申請各一項。此外還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論文二十餘篇‚大會邀請口頭報告多次。曾應邀在德國、奧地利、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的大學、研究所、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作有關天然產物化學和新藥開發等方面的學術報告。

代表性論著

Selected Publications (2005-2010, *denotes corresponding author):1. XW Li, L Weng, X Gao, Y Zhao, F Pang, JH Liu, HF Zhang, J-F Hu*. "Antiproliferative and apoptotic sesquiterpene lactones from Carpesium faberi". Bioorg Med Chem Lett 21: 366–372 (2011).2. D Wang, LG Yang, JJ Su, Y Niu, XP Lei, J Xiong, XH Cao, YH Hu, B Mei, J-F Hu*. "Attenuation of neurodegenerative phenotypes in Alzheimer-like presenilin 1/presenilin 2 conditional double knockout mice by EUK1001, a promising derivative of xanomeline".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410: 229–234 (2011).3. J-F Hu*, H Fan, J Xiong, SB Wu. "Discorhabdins and pyrroloiminoquinone-related alkaloids". Chem Rev doi: 10.1021/cr100435g (2011).4. SB Wu, JJ Su,LH Sun, WX Wang, Y Zhao, H Li,SP Zhang,GH Dai, CG Wang,J-F Hu*. "Triterpenoids and steroids from the fruits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heir cytotoxic effects on two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J Nat Prod 73: 1898–1906 (2010).5. Z Zhang, W Zhang, YP Ji, Y Zhao, CG Wang, J-F Hu*. "Gynostemosides A–E, megastigmane glycosides from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hytochemistry 71: 693–700 (2010).6. SB Wu, YP Ji, JJ Zhu, Y Zhao, G Xia, YH Hu, J-F Hu*. "Steroids from the leaves of Chinese Melia azedarach and their cytotoxic effects on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Steroids 74: 761–765 (2009).7. J-F Hu*, E Garo, GW Hough, MG Goering, M O'Neil-Johnson, GR Eldridge. "Acuminatanol, the first 2',2"'-bis-dihydrobiflavonol from the aqueous extract of Trichoscypha acuminata". Tetrahedron Lett. 48: 5747–5749 (2007).8. J-F Hu*, R Patel, B Li, E Garo, GW Hough, MG Goering, HD Yoo, M O'Neil-Johnson, GR Eldridge. "Anti-HCV bioactivity of pseudoguaianolides from Parthenium hispitum". J Nat Prod 70: 604–607 (2007). 9. J-F Hu*, HD Yoo, CT Williams, E Garo, PA Cremin, L Zeng, HC Vervoot, CM Lee, SM Hart, MG Goering, M O'Neil-Johnson, GR Eldridge. "Miniatur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ovel natural products-Two traceantibacterialacylated caprylic alcohol glycosides from Arctostaphylos pumila". Planta Med 71: 176–180 (2005). 10.J-F Hu*, E Garo, HD Yoo, PA Cremin, MG Goering, M O'Neil-Johnson, GR Eldridge. "Cyclolignans from Scyphocephalium ochocoa via high-throughput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methods". Phytochemistry 66: 1077–1082 (2005).

參考來源

  1. 復旦大學胡金鋒教授來校作學術講座 ,事業單位網, 2020-09-19
  2. 胡金鋒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