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瓜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瓜魚
胡瓜魚原圖鏈接

中文名: 胡瓜魚
又名:多春魚、毛鱗魚
學名:Osmerus mordax
分布區域 太平洋、大西洋的北部沿
我國東北的黑龍江、圖們江下游

胡瓜魚(學名:Osmerus mordax),為胡瓜魚科、胡瓜魚屬魚類。胡瓜魚是原產於日本的深海魚,因雌魚肚中多有魚卵,因此得名「多春」(中國南方方言如客家話中,把「蛋」、「卵」稱為「春」)。因此又名多春魚、毛鱗魚。英文名smelt,俄文稱為снеток。體長不超過3英寸(約7.6cm),體長側扁,鱗片小,側線不完全。胡瓜魚的吻端位,口裂較大,眼也比較大,眼徑與吻長大致相等。胡瓜魚的背鰭較高,但尾柄很細,尾鰭呈深叉形。胡瓜魚的舌頭上長有大犬齒,上頜骨的末端超過瞳孔的後緣。分布於北大西洋、西北太平洋。我國黑龍江、圖門江有產。中上層雜食性魚類。幼魚以輪蟲,撓足類為食。平時生活在海里,營群體生活。[1]

物種分類

胡瓜魚原圖鏈接
胡瓜魚原圖鏈接

胡瓜魚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鰭魚亞綱——鮭形目——鮭亞目——胡瓜魚科——胡瓜魚屬。胡瓜魚有一個同屬一科的淡水魚親戚——池沼公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鰉魚。

分布範圍

胡瓜魚在太平洋、大西洋的北部沿岸許多地區均能捕獲,我國東北的黑龍江、圖們江下游一直到台灣沿海都有出產。但是由於亂捕濫殺,數量大減,正受到保護。市面上的胡瓜魚大多是在加拿大和挪威捕獲的。

形態特徵

背鰭Ⅱ-Ⅲ-8-10,臀鰭Ⅲ-12-13;胸鰭Ⅰ-11-12;腹鰭Ⅰ-7-8。側線鱗62-68。鰓耙30-32。幽門垂3-6。椎骨63-64。 體長為體高6.1-6.5倍,為頭長4.9-5.2倍。頭長為吻長2.9-3.6倍,為眼徑4.4-4.8倍,為眼間距2.9-3.1倍,為尾柄長1.8-2.0倍,為尾柄高4.2-4.4倍。

體延長。側扁。口大,前位。上頜骨後端延伸至眼後緣。下頜略突出,、前端有3-4個尖銳大型大齒。眼較大。側線不完全,僅出現到體前方。鰓耙細長。胃U型。  背鰭起點始於腹鰭起點前。距吻端較距尾鰭基底為近。脂鰭呈屈指狀,位於臀鰭起點之後上方。胸鰭低,遠離腹鰭。尾鰭叉狀四。雌性個體胸鰭、腹鰭較長。臀鰭較小,尾鰭略短,頭及吻略小。 剛捕獲的魚體背部淺灰褐色,體側下部及腹面銀白色,且有鮮黃瓜香味,沿江居民由此稱為黃瓜魚。生殖季節雄體色較暗,鱗片後部有暗色色素形成不規則的縱列帶,鰓蓋附近有追星分部。液浸標本,體背部為淺褐色,體側下部及腹面呈玉黃色。

生活習性

胡瓜魚群體生活,是中上層雜食性魚類。幼魚第一個夏季夏季期間以輪蟲,撓足類甲殼動物和浮遊動物為食,隨着體長和年齡的增加,它們的捕食對象改為甲殼類浮游生物和一些小魚。胡瓜魚同樣也是一種重要的被食用魚類,它是暖水性魚類梭鱸及冷水性歐白鮭(lake whitefish)、大西洋鮭(Salmo salar)的食物。 多春魚平時生活在海里,成魚春天到海邊河口處產卵,產卵日期在每年的3~5月。孵化場所通常在較大的河道支流和淺灘,這是也是捕撈的最好時機。每年春季,它便開始停止進食,並從近海溯流而上,在江河的下游有水生殖物地區產下粘性卵。不久,又返回近海育肥。卵在10~20天以後孵化,而仔魚孵出後,也順流而下,去大海中生長。在第一個夏季結束的時候,當年幼魚的體長可以達到3~4厘米,重10~30克,幼魚大約2年後長成成魚。

繁殖

胡瓜魚平時生活在海里,成魚春天到海邊河口處產卵,產卵日期在每年的3—5月。孵化場所通常在較大的河道支流和淺灘,這是也是捕撈的最好時機。胡瓜魚卵在10—20天以後孵化,在第一個夏季結束的時候,胡瓜魚的當年幼魚的體長可以達到3—4cm,重10—30g,幼魚大約2年後長成成魚。胡瓜魚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在它們會豐產年份大量吞食自己的幼魚,從而起到數量調節作用。

胡瓜魚節

在德國的呂內堡,3月3日到10月7日有一個別具特色的胡瓜魚節(Stint-Aktion),胡瓜魚也是呂內堡的特產之一。節日期間,人們可以在伊爾梅瑙河畔伶聽優美的室外音樂會,或是欣賞城中隨處可見的胡瓜魚造型藝術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