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樸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樸安
胡樸安
原文名 puanhu
出生 1878年
中國安徽涇縣
逝世 1947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號朴安、半邊翁
職業 著名文字訓詁學家、南社詩人
知名作品周秦諸子書目
研究詩經學之書目》 等

胡樸安(1878~1947),南社詩人,近現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本名有忭,學名韞玉,字仲明、仲民、頌明,號朴安、半邊翁;以號行世。安徽涇縣榔橋鎮溪頭村人。曾先後任教於上海大學、持志大學、國民大學和群治大學等。 [1]

少時經歷

胡樸安的祖上世代為儒,家鄉安徽涇縣東鄉丹溪,南有香澗水,東有橫亘百里的黃兌山是萬山叢中一平地,。胡樸安的父親愛亭公,在清同治年間曾在上海大東門經營絲線業,後棄商為儒,在南昌處館授徒。然而家境貧寒,胡樸安先生每日必須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以減輕父母重擔。

胡樸安自幼勤勉好學,涉獵廣博,孜孜不倦。他說:"我於經僅讀《詩經》、《書經》、《左傳》三種;於史僅讀《史記》一種;於子僅讀《荀子》《莊子》二種;於文喜讀韓退之歐陽修;於詩喜讀李太白白居易;於算學喜讀李善蘭華衡芳之書。又喜讀徐光啟之《農政全書》;戚繼光之《紀效新書》。有時也喜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子之《近思錄》"。(摘自《六十年前的我》)

胡樸安七次應試,六次無果,最後一次院試,首場報考算術,入場得題"算論"一篇,因恨主試人之昏,敷衍成章,交卷出場。次考"經義策論",又草草成篇,納卷出場,竟然獲取。1904年去當塗黃池鎮,在同鄉翟晏如家為家塾教師,經常往蕪湖購報刊新書,如《民約論》、《自由原理》、《天演論》,以及其它鼓吹革命的文章,讀後頗受啟迪,思想得到解放,自誓不再應試,並與翟晏如共商"領墾"計劃,後響應革命。

[2]

革命經歷

"領墾"計劃實施,種田間隙,研讀政治法律、革命書籍及唐宋詩文,後結識安徽公學陳獨秀、李光、劉師培、汪孟鄒、江丹候、洪澤丞等進步知識分子,過從甚密。

1906年,他來到上海,原想參加反清活動,但未果,後加入國學會。朴安便進入《國粹學報》擔任編輯工作。胡樸安在《國粹學報》時,也曾編輯過《吾炙集小傳》一種,並為之撰寫跋文。

1910年,胡樸安人南社,南社是由陳去病、高天梅、柳亞子發起組織的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學團體,南社有一千多社員,在當時以充滿激情的詩文,鼓吹推翻腐朽的滿清王朝,與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所發出的以反清為宗旨的言論相呼應。

胡樸安還與詩人柳亞子、弘一法師等創辦"文美會"。不久胡樸安又參加了孫中山創辦的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但他主要是通過辦報紙寫社論,着力點在革命輿論的宣傳方面。 辛亥革命前,受聘《太平洋報》專撰社論,同時為《中華民報》撰寫社論併兼評議員。後去《民國新聞》、《民權報》主持筆政,在上海新聞界頗有影響。胡樸安進入《民立報》,常搜集明遺民之事跡與言論作為文章內容,寫成筆記小品,見諸報端。又編《漢人不服滿人表》一種,二者皆收入胡寄塵所編之《清代野史》一書中。他還創作小說《沌澤國》,描寫清政府之腐敗。1912年,胡樸安進葉楚倫任總編輯的《太平洋報》。之後,胡樸安又在鄧孟碩任總編輯的《中華民報》任評論員,並先後在《民權報》、《民國日報》、《民國新聞》、《天鐸報》、《新聞報》等報紙任過職。胡樸安通過辦報寫文章,揭露袁世凱對歷史之倒退,捍衛孫中山所創建的"民國"與"共和"。 胡樸安因為與報界有着廣泛的聯繫,其中如弘一法師李叔同,在《太平洋報》共事時,朝夕與共,情誼日篤,後李叔同出家並寄居杭州玉泉,胡樸安每到杭州,必前去看望他,深敬這位高僧持律之精嚴,道行之高尚,音樂、書畫藝術之精湛。他曾寫了《靈隱寺尋弘一和尚》一詩,其中有這樣幾句:"弘一精佛理,禪房欣良規。誰知菩提身,本是文章伯。靜中忽然悟,逃世入幽僻。為我說禪宗,天花落幾席。坐久松風寒,樓外山沈碧。"

1912年秋,他應黃興之邀,到位於吳淞的中國公學教文字學課,並在專為紀念秋瑾烈士而辦的競雄女學任教。

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來的兇手槍殺於滬寧車站,胡樸安以記者的身份多次實地採訪,他以"朴庵"筆名在《中華民報》上發表數十篇文章,有力地揭露了袁世凱妄圖實行獨裁的險惡用心與卑劣會倆

1916年他去北京交通部任秘書職。1919年他與汪子實上海發起組織南社之分支"鷗社",朴安曾為鷗社賦詩道:"蜩螳莫問今何世,大雅沉淪尚有詩。寂莫荒江成小集,蒼茫塵海幾相知。水雲無際鷗飄泊,杯酒能生光陸離。千古興亡空雪涕,年來贏得鬢如絲。"

1926年他出任《民國日報》社社長。1930年又應葉楚倫之邀,出任江蘇省民政廳長之職。後辭職返回上海,繼續任教於大夏、復旦、東吳、暨南、上海、持志等大學。

1937年抗戰爆發後,胡樸安受命任上海《正論社》社長之職。1940年4月,他患腦溢血半身不遂病廢家居,撰《病廢閉門記》,刊諸《大眾雜誌》,又撰回憶錄《六十年以前的我》,對於自己數十年來所走過的學術研究道路與學術思想多有談及。

抗戰勝利後,《民國日報》在滬復刊,他任館長,並繼任上海通志館館長之職,後任通志館改組的文獻委員會主任,至逝世為止。

晚年因患腦溢血,不幸得半身不遂之症,遂自號稱自己為"半邊翁"。 [3]

學術貢獻

他藏書甚多,以經部古籍為多,小學類的圖書比較系統完備,有450多種;清本和清代詩文集有千數百種,胡氏家族著述100餘種,晚年刊其生平所著和家族未刊之稿,為《樸學齋叢書》,收書20餘種。藏書處有"樸學齋",藏書有10多萬卷,後全部捐獻給上海合眾圖書館,該館編撰有《涇縣胡氏樸學齋藏書目錄》6卷(油印本),著錄圖書300餘種。編著目錄學著述有《周秦諸子書目》、《研究詩經學之書目》、《文字學研究書目》等。 [4]

人物評價

學識淵博,多有建樹,著述頗豐,影響深遠。 [5]

參考文獻

  1. 胡樸安辭海之家
  2. 俗語典
  3. 胡樸安博雅文化
  4. 胡樸安 吳江詩詞網
  5. 中國訓詁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