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 (2021年8月12日) |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胡智鋒 | |
---|---|
出生 |
1965 年 2 月 山東萊州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 |
知名於 | 中國傳媒學術領域第一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電視美學研究主要奠基人,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創建人,中國著名電視節目策劃人。 |
知名作品 |
《中國電視論綱》 《電視傳播藝術學》 《現代傳播》 |
胡智鋒 先生,1965 年 2 月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胡智鋒先生 1988 年起歷任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講師、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黨總支副書記,電視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副系主任,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傳播》主編、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兼秘書長,目前兼任江蘇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入選「新中國 60 年影響廣播電視進程的 60 位人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
目錄
人物經歷簡介
胡智鋒,1965年生於山東,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現代傳播》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戲劇與影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一級學會--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長。中國傳媒學術領域第一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4)、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08)、"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12年)、"新中國60年影響中國廣播電視進程的60位人物"(2009)、國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先後就讀於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學學士1981-1985年,現代戲劇碩士1985-1988年)、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學博士1999-2002年);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14.12-2015.12)。
1988年開始任教於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曾任中國傳媒大學文藝系副主任、系總支副書記、電視學院總支副書記兼系副主任、學報《現代傳播》主編、學報總編、文科科研處處長、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晉升為講師,1996年晉升為副教授,2000年晉升為教授,2004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影視美學、影視文化、傳媒藝術、電視傳播藝術、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多次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中國廣播電視藝術學始創者之一,電視美學的重要奠基者,電視傳播藝術學、傳媒藝術學創始人。
曾擔任"五個一工程大獎"、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等國家級獎項的評委。參與了數百個電視頻道、欄目、大型節目的策劃和主創工作,是國內著名電視節目策劃人。曾赴亞、非、歐、美、澳多個國家及地區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
胡智鋒教授現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編,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一級學會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新中國60年影響中國廣播電視進程的60位人物"、首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
胡智鋒教授現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十餘項,已出版學術專著《電視傳播藝術學》《影視文化論稿》《電視美學大綱》等二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三百餘篇;參與了百餘個電視頻道、欄目、大型節目的策劃和主創工作;擔任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大獎、中國新聞獎、國家音像製品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的評委 。曾赴美國、俄羅斯、法國、芬蘭、英國、澳大利亞及中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和學術交流。
胡智鋒教授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1988年到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任教,歷任講師、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黨總支副書記,電視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系副主任,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兼《現代傳播》主編、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
參加學術團體與社會兼職: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高校傳媒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全國廣播電視學刊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高校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記協新聞期刊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胡智鋒教授到2013年止,仍然是新聞傳播學科、影視藝術領域唯一的一位在職的國內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胡智鋒教授1988年到我校任教,已經近20年。20年中,他致力於本科、碩士、博士各個層次的教學與培養,為廣電系統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1989年,面對當時學校課程設置過於狹窄、內容單一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培養複合型人才,胡教授大膽地把戲劇、電影、電視幾個藝術門類打通,開設了影視劇文化課程。當時國內還沒有類似的研究和課程,胡教授出於一種文化敏感性,做了有益的嘗試。前無經驗可借鑑,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方面,胡智鋒教授克服了種種困難,創新性地提出三個教學觀點。
獲獎簡歷
--"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共中央組織部,2014年
--《影視藝術導論》,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部,2014年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2008、2012年
--《電視節目策劃學》(教材),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12年
--《中國電視節目創新問題研究》,第七屆中廣協會優秀論文獎特別獎,2012年
--《電視受眾審美研究》,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3年),第七屆中廣協會著作獎一等獎(2012年)
--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2年
--《打造影視航母,建設文化之都》研究報告,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2年
--《中國電視節目創新問題之觀察與思考》論文,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學術論文評選特別獎,2012年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政府,2010年
--《北京現代廣播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研究報告,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年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人社部等,2009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2009年
--《電視傳播藝術學》專著,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06年
--全國社科學報優秀主編,全國社科學報學會,2006年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2005年
--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財政局等,2004年
--《轉型期中國影視文化建設的四個浪潮》論文,第四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論著一等獎、首屆廣電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999年
--《論電視紀錄美學》論文,廣播電影電視部高校科研成果獎一等獎,1996年
--首屆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北京市高等教育局,1992年
案例教學
一是案例教學,生動地教給學生實用信息;第二是"求同存異",胡教授系統研究了電影學、電視學和戲劇學的理論框架,抽出它們三者的共同點,總結、演繹,並對它們的差異進行分析;第三是開放式教學,胡教授擬定一些開放型課題,由學生作互動性練習。胡教授說:"'影視劇文化'有生動的案例、共同的理論框架、差異性的理論闡釋、互動的教學方式,課程比較豐富和鮮活。"
人生評價
在本科教學中,胡教授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創新,在碩士和博士培養過程中,胡教授也總結出自己一套新鮮做法和典型經驗。他首先要求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三位一體。即在"做學問"過程中,悟到"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在"做人和做事"過程中"做學問"。在談到教學方法時,胡教授說:"一是'討論式教學',我設定一個選題,圍繞這個選題,學生們互相批判和質疑,在討論過程中互相啟發、共同提升。二是'課題式教學',我讓所有的博士生和碩士生都完整參與課題工作,通過資料準備、大綱設計、訪談以及論文寫作一系列過程,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三是'團隊式教學',人文學科的研究通常是個體化的,但是當今我們需要大規模項目,所以我着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我想,這就是胡教授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博士生、碩士生的原因吧。.
一個切入點,五種新觀點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電視逐漸受到社會關注,成為主流媒體。當時北京廣播學院因為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很多老師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有的專心教學科研,不涉足業界,有的進入業界工作,放棄了學術研究。作為專業教師,胡教授為了獲得一線的體驗,同時兼顧理論研究,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胡教授說:"我發現自己的長處在給媒體一個判斷,給他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讓他們得到跨越式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科研獲得了一線鮮活的素材。要兼顧理論和實踐,我找到了最好的切入點--電視節目策劃。我從一線的做法中提煉理論,又把理論研究成果付諸實踐,來推進實踐。"
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全面,各種類型的節目,胡教授都親自參與策劃。新聞類的,專題類的,電視劇類的,紀錄片類的,綜藝類的,甚至青少節目,胡教授都涉及過。這些工作當時大多是無償的,而且還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和一部分經費。為了保持研究的"前沿狀態",胡教授不計個人得失,終於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如《論電視紀錄美學》榮獲第四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論著一等獎、首屆廣播電影電視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影視文化三論》榮獲第七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論文一等獎(2001年),《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本土化"戰略與對策》獲第八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2003年);專著《電視傳播藝術學》獲得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6年)等。
條分縷析
胡教授善於把理論條分縷析,如他早年提出過"中國電視的一二三四五理論",即"一個目標--本土化,兩個維度--效率和品格,三個系統--本土節目、引進節目和對外節目,四個層面--節目、欄目、頻道、媒體,五種新觀念--電視紀實、欄目化、談話、直播、遊戲娛樂"。"一二三四五理論"把電視發展的新階段框架得非常清楚,這些極具學術創新意義的觀點,被業界和學界廣泛認同,並產生了很大影響。胡教授說:"它的突出特點是理論和實踐的快速互動。這些觀點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比如入世後中國影視的變局、轉型期中國影視生態變動等等。這些暴露出的問題需要一個戰略性的回答。我找的是業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胡教授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用這些理論作指導,參與了近百個電視頻道、欄目、大型節目的策劃和主創工作。他參與主創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香港滄桑》獲得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大獎及"中國彩虹獎"、中國電視"金鷹獎",擔任《再說長江》策劃,播出後產生巨大影響,還有cctv-10(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的總體策劃、《東方時空》《藝術人生》節目的策劃等等。.
十年磨一劍
胡智鋒教授深情地說:"《現代傳播》是我傾盡心血的一本學術期刊,在這裡主持工作的十年,她從一本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學報,成長為國家級名刊,她經歷了多次定位,我見證了這整個過程。"
提到這本刊物成功的原因,胡主編說:"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快速發展給了她快速發展的機會:新聞傳播學成為一級學科、廣播電視藝術學成為二級學科,在我們學校,新聞學和廣播電視藝術學又都是國家級重點學科,這是她成長的土壤。中國的廣播電視學和新聞傳播學在探索'本土化'過程中,需要一個平台呈現這些成果,恰好《現代傳播》扮演了搭建平台的角色。學校的發展也極大促進了這份刊物的發展。權威學術雜誌是一個學校學術水平的重要標誌,學校對《現代傳播》有很高期待,《現代傳播》也為學校貢獻了一個品牌。"
自身努力
雖然有這麼多外因的促進,但《現代傳播》的發展和以胡智鋒教授為代表的編輯們的自身努力是分不開的。回憶起當初的《現代傳播》,胡教授百感交集:"開始時,《現代傳播》僅僅是一個內部刊物。她的定位、內容、發行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我剛接手時,'家徒四壁',辦公室僅有一部內線電話,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像樣的設備,更重要的是,沒有資源。這些導致了我們這本雜誌在學術界沒有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咬緊牙關,我提出'有為才有位',只有靠自己的作為爭取地位。"就這樣,胡教授首先把這本刊物定位為 "溝通學界和業界的橋樑"。
個人成就
在眾多業界雜誌中,《現代傳播》以鮮明的"學院派"立足;在純粹的學報和老牌的學術雜誌中,《現代傳播》又打"廣播電視傳播的實踐"牌。有了這樣的定位,胡教授又吸引了一批名家大家的關注、投稿,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保障效益,尋找到了準確的讀者市場。為了保證這份刊物的學術品質,胡教授拒絕了一些人"降價、加速出刊頻率"等建議,拒絕了一些企業的高額贊助,胡教授堅定自己的選擇。就這樣,《現代傳播》不斷發展壯大,先後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新聞傳播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國家信息與知識傳播核心期刊"、"中國社科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期刊"等多種稱號。並獲得了北京高教學會社科學報一等獎、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等獎勵。2006年,《現代傳播》光榮成為第二屆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選期刊。在全國1200多個高校文科學報中,只有19家入選,《現代傳播》成為其中唯一一本新聞傳播與廣播電視類的學術期刊。一個個獎項背後,凝結着胡教授太多的奔波和操勞。
騰訊視頻
主要學朮論文
- 時代呼喚主流作品 胡智鋒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11-15
- 十七屆五中全會後的若干報道熱點 胡智鋒; 張毓強 【期刊】中國記者 2010-11-01
- 2009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 張同道; 胡智鋒; 趙蓉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10-15
- 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之路 胡智鋒 【報紙】中國文化報 2010-08-12
- 電視欄目策劃的理念與路徑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新聞與寫作 2010-07-05
- 《中華醫藥》:電視品牌建設的獨特路徑 胡智鋒 中國電視 2010-06-15
- 中國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大問題 胡智鋒; 李繼東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06-15
- "三善"的時代意義與現實價值 胡智鋒; 張毓強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10-03-20
- 廣告主搶奪緊俏資源的戰略分析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廣告人 2010-03-15
- 中國廣播影視發展新起點--2010《現代傳播》年度對話 朱虹; 胡智鋒; 曾祥敏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02-15
- 《現代傳播》的30年 胡智鋒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02-15
- 對影視文化創意產業若干問題的思考 胡智鋒; 李繼東 【期刊】東嶽論叢 2010-01-25
- 《飛越海西》的意義、探索與啟示 胡智鋒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9-12-20
- 新中國60年電影藝術發展之路與經驗啟示 胡智鋒 【期刊】電影藝術 2009-11-05
- 《北平戰與和》的突破與意義 胡智鋒 【期刊】電視研究 2009-11-05
- 《中國記憶》三思 胡智鋒 【期刊】電視研究 2009-09-05
- 變革、困境與開拓--由《零距離》升級改版看中國民生新聞的新突破 胡智鋒; 李剛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9-06-20
- 《繁花--打工妹三十年實錄》四題 胡智鋒 【期刊】電視研究 2009-06-05
- 《今日說法》十年發展的意義與啟示 胡智鋒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9-03-20
- 新形勢下中國電視媒體的責任與使命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3-15
- 深刻總結本土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胡智鋒 【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9-02-15
- 見證歷史的生動影像 胡智鋒; 張國濤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8-12-20
- 《中華醫藥》電視品牌建設的獨特路徑 胡智鋒 【期刊】電視研究 2008-11-05
- 新媒體語境下電視節目生產的發展空間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視聽界 2008-09-25
- 電視低俗化三題 胡智鋒 【期刊】中國電視 2008-09-15
- 從"宣傳品"、"作品"到"產品"--中國電視50年節目創新的三個發展階段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8-08-15
- 速率·空間·品牌--天津衛視內容生產的發展軌跡與前瞻 胡智鋒 【期刊】廣告人 2008-07-15
- 為尊嚴而戰--對汶川大地震電視特別直播報道的探析與思考 胡智鋒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8-06-15
- 略論電視節目品質的"三性"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視聽界 2008-01-25
- 中國電視傳媒人的角色轉型--觀察電視傳媒與社會關係的另一種視角 胡智鋒 【期刊】國際新聞界 2007-11-15
- 電視媒體的文化自覺 胡智鋒; 孔令順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7-10-20
- 電視媒體的文化責任 胡智鋒; 孔令順 【期刊】傳媒 2007-10-15
- 私人情感電視呈現的新探索--以江蘇衛視《人間》為例 胡智鋒; 張國濤 【期刊】當代電視 2007-09-01
- 中國廣播電視學科體系建設必須處理的三個關係 胡智鋒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7-08-15
- 中國電視內容生產格局中的電視欄目劇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電視研究 2007-08-05
- 創新重大主題報道 推進電視新聞改革 胡智鋒; 張國濤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7-07-20
- 本土化:中國特色電視理論的建構與創新--訪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胡智鋒教授 胡智鋒; 楊乘虎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7-06-15
- 電視節目編排的理念與策略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中國編輯 2007-01-10
- 2006:對中國電視的宏觀描述 胡智鋒 【期刊】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7-01-10
- 電視選秀的第三條道路 胡智鋒; 張國濤 【期刊】視聽界 2006-12-25
- 話說春晚"儀式秀"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當代電視 2006-12-01
- 淺議頻道競爭中的特色欄目建設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新聞戰線 2006-11-10
- 電視媒體:節目編排成為"主角" 胡智鋒 【期刊】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6-11-10
- 東方衛視的娛樂創新之道--以2006年SMG三檔娛樂欄目為例 胡智鋒; 張國濤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6-10-20
- 電視節目編排三論 胡智鋒; 周建新 【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6-10-01
- 人文紀錄片的"熱"和"冷" 胡智鋒 【期刊】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6-09-10
- "新聞專業主義"的"本土化"途徑--寫在央視《新聞調查》十周年之際 胡智鋒 【期刊】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6-07-10
- "故事"熱浪的背後 胡智鋒 【期刊】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6-05-10
- 基於需要而發展的中國電影 胡智鋒 【期刊】當代電影 2006-03-15
- 《傳奇故事》的成功之道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6-02-20
- 當前電視紀錄片創作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胡智鋒 【期刊】今傳媒 2006-02-15
- 中國電視內容生產的潮流與趨勢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6-01-20
- 省級衛視定位的問題與對策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電視研究 2006-01-05
- 2005:廣播電視發展關鍵詞 胡智鋒; 孔令順 【期刊】中國記者 2006-01-01
- SNG(衛星新聞傳播)及其對中國電視發展的影響 胡智鋒 【期刊】今傳媒 2005-12-20
- 中國影視文化建設三思 胡智鋒 【期刊】現代傳播 2005-12-15
- 從播出平台到打造產業鏈--解讀東方衛視的"影視支撐" 胡智鋒; 張國濤 【期刊】新聞記者 2005-12-05
- 《記者檔案》:三歲之際的思考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當代電視 2005-12-01
- "時"--當前電視內容生產的傳媒本質 胡智鋒 【期刊】聲屏世界 2005-11-30
- 視聽無界 胡智鋒 【期刊】視聽界 2005-11-25
- 找准位·定好位·做到位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5-11-25
- 時代性與時尚化--點評專題片《紅色家書》(DVD) 胡智鋒 【期刊】北京黨史 2005-11-05
- 必視性才是重要的 胡智鋒 【期刊】記者搖籃 2005-10-05
- 三"品"《新聞調查》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中國電視 2005-09-15
- 宣傳藝術·全球意識·審美品格--解析央視國際頻道綜藝節目《中華情》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中國電視 2005-08-15
- 《尋找金花》的成功策略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當代電視 2005-08-01
- 五種視角看中國電視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新聞與寫作 2005-07-10
- 以何為本 以何稱王--從央視經濟頻道改版談電視頻道的生存與發展 胡智鋒; 顧亞奇 【期刊】電視研究 2005-06-05
- "產品"時代電視綜藝新探索 胡智鋒 【期刊】現代傳播 2005-04-15
資料來源
- ↑ 胡智鋒簡歷. 活動家
- ↑ 訪談胡智峰--我的理論具有實踐的色彩,我的實踐具有理論的色彩. 金鋤頭文庫 2020·01·08
- ↑ 胡智鋒:抖音為藝術帶來了全新的參與、體驗與分享. 中國網直播2019-08-29
- ↑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峰教授來校講學. 山西傳媒學院 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