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出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膽道出血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膽管與伴行血管間形成異常通道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稱膽道出血。膽道大出血指源於膽道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多有休克表現,其發生率僅次於消化道潰瘍、門脈高壓症和急性胃黏膜糜爛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膽道出血亦稱血膽症。膽道出血是膽道疾病和膽道手術後的嚴重併發症,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
病因
系肝膽疾病、創傷、手術或全身性因素而致的膽道出血。國外所見的膽道出血多繼發於肝外傷,而在國內以膽道感染所引起的膽道出血最為常見。膽道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外傷、手術損傷、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肝組織穿刺活檢、經皮膚肝穿刺膽道引流(PTCD)、肝內炎性病變、膽道炎性病變、急性胰腺炎、膽道蛔蟲症、膽石症、肝膽及胰腺腫瘤等。
臨床表現
根據病因不同和出血量多少而異。出血量少者,僅表現為黑便及大便潛血陽性。膽道大量出血則多有休克表現。膽道大量出血的典型臨床表現為三聯征:①胃腸道出血(嘔血、便血);②膽絞痛;③黃疸。
根據病因不同可分以下兩種:
1.外傷性膽道出血
患者多有明顯的上腹部外傷史,但有時亦可能因出血距外傷的時間較長,或腹部傷的程度不嚴重,因而忽略了外傷史。一般在傷後1~2周時,突然發生上腹部劇烈絞痛,其性質與膽絞痛相似:隨後嘔吐鮮血、便血,伴隨有脈搏快、血壓下降、貧血等內出血的症狀;經過輸血、輸液等抗休克處理後,出血多能暫時停止,但經過數天或1~2周後,相同的症狀又突然復發。患者可因反覆發作的多次大出血而致重度貧血及全身衰竭死亡。
2.感染性膽道出血
感染性膽道出血多發生在有嚴重的膽道感染或膽道蛔蟲症的基礎上,患者突然發生上腹部絞痛,隨之發生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出血雖然經過處理後可以暫時停止,但經數天至兩周的時間,出血又復發,由於感染及出血,患者的情況迅速嚴重惡化,不少患者可並發多發性膽源性肝膿腫。
檢查
1.病史:膽道出血前常有肝、膽手術,肝穿刺,肝外傷病史,或者有膽石病、膽道蛔蟲、肝膽或胰腺腫瘤病史。
2.腹痛:上腹或右上腹絞痛或脹痛,並向右肩背部放射。
3.嘔血及黑便:常在上腹絞痛後出現嘔血、黑便或僅有黑便。
4.黃疸:多數患者可出現全身皮膚、鞏膜黃染及不同程度的低熱,合併感染時則出現寒戰、高熱。
5.體檢:右上腹不同程度的壓痛或肌緊張,肝及膽囊腫大。
6.化驗:血總膽紅素及膽紅素升高。
7.B超檢查:可發現肝內、外膽管擴張,發現膽囊及肝膽管結石,肝、胰的占位性病變。
8.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可發現肝內占位性病變、肝動脈的瘤樣病變、肝動脈膽管瘺、肝動脈門靜脈瘺及肝動脈的異常病變。選擇性肝動脈造影的陽性結果為膽道出血提供治療依據。
9.纖維內鏡檢查:內鏡下發現血液自壺腹開口處流出,則確診為膽道出血。同時了解並排除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的出血病變。
10.CT及肝核素掃描:均顯示占位性病變。
11.胃腸鋇餐X線檢查:可除外由食管下段曲張靜脈破裂及潰瘍病引起的出血。
12.肝臟超聲檢查:可發現肝內有占位性病變及液性暗區。
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症狀及外傷史,可提供診斷依據:
1.發熱、寒戰、黃疸,上腹絞痛後出現嘔血、黑便或T管引流出鮮血,出血呈周期性。
2.失血性休克等一系列表現。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是怎樣起源的?源始於殷商?文字有600年的歷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來源圖畫還是記號?,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