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膽石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膽石病

膽石病,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膽結石",又常被稱作膽石症。它是指膽囊肝臟膽總管等部 位發生了結石。發生結石的部位,膽石病常常可分為膽囊結石病、膽總管結石病、肝膽管結 石病或者上述多部位同時並發。[1]

簡介

膽石病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與膽道)的任何部位發生結石的疾病。按結石的成份,可分為膽紅素結石、膽固醇結石和混合結石三類。膽石病的真正發病率與流行情況是很難確定的,因為有近乎50%的膽石病者可以終身無症狀而不被發現。膽石病的臨床表現以右上腹膽性絞痛、黃疸和發熱為三大主證,其疼痛往往於夜間、飽餐後或進食高脂肪食物後發作,疼痛可向右肩或右肩胛部放射。

近來鑑於:

1.膽石病病人的2次甚至3次手術率已非罕見;

2.膽囊解剖位置相對不太固定,沒有經驗的醫生容易失手;

3.膽囊手術一旦發生併發症往往不可逆;

4.最使人擔憂的是右半結腸癌的發生,似與膽囊手術有某種聯繫。因此膽石病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已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

自療要點

1.宜平臥或向右側睡,如左側睡時膽囊口朝下方,結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從膽囊落入膽囊頸部而發生嵌頓,引起膽絞痛發作。

2.平時要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蛋黃、魚子等,以減少膽囊素的釋放。發作期忌食油膩與辛辣之食品,飲食以少吃多餐為宜。

3.忌飲酒,少吃糖。

4.常吃能抑制膽結石的食物,如生薑、青菜頭、菠菜、春筍、洋蔥、番茄、蓮花白、四季豆、大青椒、玉米、南瓜、白蘿蔔、藕等。

5.常吃含維生素A的食物。含維生素A較多的食物有黃綠色的蔬菜、西紅柿、胡蘿蔔、玉米等。

6.要重視早餐。不進早餐,膽汁分泌減少,膽酸含量降低,與膽固醇的比例失調而易形成膽固醇結石。

7.既不要勞累過度,也要進行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鍛煉,以減少膽汁淤滯而加重病情。

8.保持情志的舒暢,使膽汁分泌正常,不易淤滯。

9.發胖者要注意減肥。

10.保持大便通暢,可多吃一些粗纖維食物。

11.進餐後不宜立即睡眠或久坐不起,可以散步或輕輕按揉右上腹部,促使膽汁的分泌與流暢。

12.在蛔蟲症高發區或蛔蟲患者應重視預防並積極驅蟲。有資料表明,膽石之中心70%是由蛔蟲卵或蛔蟲殘體組成。

自療方法

(一)內治法

1.成藥

(1)膽通,1日3次,每次1片。

(2)金膽片,1日3次,每次服4片。

(3)膽寧片,1日3次,每次服4片。

2.單驗方

(1)玉米須50克,煎水代茶。

(2)鮮黃瓜藤100克,煎水飲之。

(3)大葉金錢草30克,絲瓜絡20克(煅存性,研細末)。先水煎金錢草取濃汁,滴入酒數滴,送服絲瓜絡末10克,1日2次。

3.食療方

活泥鰍3條、豆腐100克。活泥鰍不殺洗淨,豆腐整塊不切,放鍋內煮片刻,泥鰍鑽入豆腐中,加調料食用,1日1-2次。

(二)外治法

1.膽絞痛發作時,可用指壓膽俞、膽囊穴來止痛。(膽俞穴:在第十胸椎旁開1.5寸處。膽囊穴:在陽陵泉穴下,腓骨小頭前下方直下1-2寸按痛敏感處。)

2.冰片1克、乳香4克、沒藥4克、木香6克、大黃10克、白芥子4克,研成細末,用熱醋調成糊狀貼於膽囊壓痛處。

自療誤區

1.不少患者誤認為自己身體虧虛而進補,殊不知本病以濕熱蘊結之實症多見,如誤服人參、黃芪、鹿茸、熟地等峻補滋膩之品,不僅於病無益反受其害。

2.膽囊萎縮或膽囊收縮功能差者,排石效果不理想。

3.膽石病自療並非一概有效。頻繁發作且症狀嚴重者或老年女性膽囊收縮功能差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4.膽石病並發糖尿病者,應在排石療法的同時,積極治療糖尿病。

5.應與膽道蛔蟲病相鑑別。膽絞痛有明顯的鑽頂感,有服驅蟲藥病史者,則多數為膽道蛔蟲病。如飲100克醋後疼痛緩解者,更能證實這一點。

概述

膽石病指膽道系統的任何部位發生結石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取決於膽石動態、所在部位及併發症,主要症狀為膽絞痛(疼痛劇烈汗出,面色蒼白),噁心嘔吐,並可有程度不等的黃疸,發熱。膽絞痛一般短暫,但也有延及數小時的。[2]

膽石病的治療以往主要依靠手術。五十年代始用中醫排石法,1959年首次報道針刺治療本病[1]。近二十年來摸索出一套包括針灸在內的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的治療方案,並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七十年代後期,有的單位以針灸作為主要療法配合服硫酸鎂治療膽管結石,獲得滿意效果[2],此後,進一步發現耳針、電針及光針等穴位刺激之法都有較好的療效,特別是興起於南京的耳穴壓丸法,不僅能明顯地改善臨床症狀,而且具有一定排石作用,方法經濟簡便痛苦小,頗受觀迎[3]。有人曾統計869例病人,針灸有效率在69~96.6%之間,排石率46.23~82.1%[4]。有人還對包括電針在內的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膽石病的遠期療效(經1~22年隨訪)進行分析,發現也較穩定[5]。

關於針灸對本病的作用機理,不少工作表明,針灸可促使膽汁流量增加,膽囊容積縮小,促進膽囊的蠕動和排空,對括約肌有反覆的緊張和鬆弛作用,從而有利於膽石的排出。

適於針灸治療的病人:1、膽總管結石,其直徑在1厘米左右,膽管下端無器質性狹窄者;2、肝內膽管多發性結石者;3、直徑小於1厘米的膽囊結石,膽囊排出功能較好者。

物理治療

電針

(一)取穴

主穴:日月、期門。

配穴:阿是穴、膽俞。

阿是穴位置:巨闕與右腹哀連線之中點。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疼痛劇烈、膽囊腫大者加配穴。所有穴位均僅取右側。直刺進針(膽俞斜刺向脊柱,阿是穴則宜以6寸毫針向膽囊脹大中心斜刺至腹外斜肌下),得氣後接通G6805電針儀,用疏密波,強度以病人最大耐受量為度,持續通電60分鐘。起針後服50%硫酸鎂50毫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治療522例,分穩定型、急性發作型和休克型三類,排石率:穩定型35%,急性發作型89.7%,休克型50%,總排石率為78.4%。與對照組(僅服50%硫酸鎂)比較,電針療效明顯為高(P<0.01)[2]。

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膽俞、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位於右上腹,觸痛最顯著處。

(二)治法

膽俞僅取右側。以氦一氖激光器照射,波長6238埃,激光管出光口與皮膚距離為30~60厘米,輸出功率2毫伏,光斑直徑2厘米左右,每穴分別照射10分鐘,每日2次。同時服33%硫酸鎂,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三)療效評價

穴位激光照射治療50例,總有效率98%,排石率為80%[6]。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肝、胰膽、十二指腸、交感。

配穴:脾、胃、三焦、神門、肩、食道、大腸、迷根、內分泌;體穴:章門、膽囊穴、天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據症酌加,療效不明顯者取1~2個體穴。以王不留行子貼敷耳穴。每次貼一側耳,左右交替輪換,囑病人於飯後20分鐘自行按壓10~20分鐘,以能耐受為度,每日3~4次,另可於膽絞痛發作之時予以按壓。一周貼穴2~3次,20次為一療程。體針亦只針右側,以捻轉提插之法,激發強烈得氣針感,迅即拔去,不予留針。便秘明顯者,令服33%硫酸鎂,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症狀療效:1、顯效:症狀消失或明顯減輕;2、有效:症狀減輕或症狀雖已消失但仍有輕度復發;3、無效:症狀無改善或改善後又復發如初。排石效果:1、近期痊癒:大便淘洗髮現結石,治療後B型超聲波複查未發現光團及聲影;2、顯效:大便淘洗髮現結石,B型超聲波治療前後對比結石數減少超過1/2者;3、有效:大便淘洗髮現結石;4、無效:大便淘洗未發現結石,B型超聲波檢查未見改善。

據234例觀察,排石效果:愈顯率22.65%,總有效率94.44%;症狀有效率82.11%~100%[3]。據我們觀察的57例,排石總有效率36.8%,症狀總有效率84.2%(顯效率36.8%),且所排結石均小於1厘米[7]。本法主要用於穩定期。

耳穴電針

(一)取穴

主穴:胰膽、肝、三焦、胃、十二指腸、食道。

配穴:痛甚加交感、神門,黃疸加腎上腺、內分必,排石困難加耳迷根、交感。

(二)治法

主穴酌取,據症狀加配穴。疼痛明顯時,採用密波,黃疸或有炎症時用疏密波,排石困難則宜選疏波。每次一般取4個穴位,接通電源,強度以病人可耐受為宜,治療10分鐘。每日1次,一個月為一療程。

輔助治療:每晨服油煎雞蛋2個。便秘服33%硫酸鎂口服液30毫升。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510例,結果臨床症狀與體徵顯著好轉者50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6%;排石者462例,排石率為90.59%,其中排空者90例,占19.48%[9]。

眼針

(一)取穴

主穴:肝膽、中焦。

(二)治法

主穴均選,取雙側。探尋到反應點後,在眼眶緣外2分,用30號5分長的毫針沿皮刺入,毋須用提插捻轉手法,深度不可刺到骨膜,嚴防局部出血。左眼用補法(即向順時針方向進針),右眼用瀉法(逆時針方向進針)。留針5~15分鐘。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治療膽石病人之膽絞痛。

療效標準:1、顯效:治後5~10分鐘疼痛完全緩解或明顯減輕者;2、有效:治後5~10分鐘,疼痛減輕1/2以上,但局部有壓痛,飲食仍需控制者;3、無效:治療後5~10分鐘,症狀未見改善。

共治122例計250例人次,顯效156人次,有效89人次,無效5人次,總有效率為98.0%。但有一定復發率[8]。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為5組。1、鳩尾透巨闕、幽門,2、日月透期門、腹哀(均右側),3、上脘透中脘、梁門,4、肝俞、膽俞(均右側),5、陽陵泉。

(二)治法

據症情每次選2~3組穴,穴區消毒並以1%普魯卡因局麻,採用特製埋線針,將消毒過的長0.5~1cm的腸線送入穴位肌層。鳩尾用平剌法,先透巨闕,再透幽門,均進針1.5~2寸;日月先平剌透期 門,進針約1.5寸,再透腹哀以40度角剌入1.5寸;上脘透中脘、梁門,均採用45度角進針1.5~2寸。余穴直剌,注意背部穴不可過深。當推入腸線後要適當破壞穴下脂肪組織,然後從針孔擠出少許血液,貼壓消毒敷料。7~15天治療一次,3~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869例,結果臨床痊癒522例,顯效270例,有效77例,總有效率100%[10]。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廷翼,等。針灸治療膽石有效二例。福建中醫藥 1959;4(3):43。

[2]電針加服硫酸鎂治療膽管結石(附522例臨床療效觀察及排石規律初步探討)。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一),1979:3~4,北京。

[3]南京市耳壓療法膽石症協作組。耳壓治療膽石 234例臨床分析。江蘇中醫雜誌 1985;(8):24。

[4]嚴 潔。膽道疾患的針灸治療。湖北中醫雜誌 1981;(5):35。

[5]李世忠,等。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膽石症遠期療效觀察。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4;4(7):396

[6]湯 華,等。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療膽石病50例療效觀察。中醫雜誌 1980;(11):52。

[7]張 仁,等。耳穴壓丸對膽系排石及舒縮功能的影響--附57例臨床分析。中醫雜誌 1986;27(3):24。

[8]王濟華,等。眼針治療膽絞痛122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89;9(2):27。

[9]張育西,等。耳穴電針治療膽石症510例臨床報道。中國針灸 1986;6(5):5。

[10]李國臣,等。腹部穴位埋線法治療膽結石869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97;17(11):681。

典型症狀是膽絞痛

膽囊結石的典型症狀是突發膽絞痛。膽絞痛是指突然發作的右上腹劇烈疼痛,疼痛呈陣發性,中問有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的緩解期。在緩解期間,~部分患者無任何表現,部分患者常感右上腹或上腹部不適。有時由於體位的變動,尚未經治療,疼痛突然緩解消失。疼痛達高峰時常伴有噁心、嘔吐。當膽囊管、膽總管下端梗阻時,噁心、嘔吐症狀更為突出。疼痛的中心點在右上腹及劍突下方,常放射至右胸背部、右肩部、胸骨後等處。合併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老年患者,心絞痛發作時,偶有類似膽絞痛症狀,同時膽絞痛發作時也可誘發心絞痛。

膽絞痛常發生於進油脂食物、飽餐之後,但也可無特殊的原因,其與飲食的關係不像潰瘍病那樣恆定而有規律性。但當結石位於膽囊壺腹處呈半梗阻狀態時,絞痛發作頻繁並與飲食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典型的膽絞痛可在睡眠中發作,常被痛醒,這與患者體位有關係。患者在平臥或左側臥位時,由於膽囊的解剖關係,膽囊管處於最低位,因結石的重力作用,向膽囊管方向移動時,當結石移至膽囊頸部,並梗阻此處,引起膽囊頸部痙攣,而出現膽絞痛;專家指出患者右側臥位、俯臥位或坐起時,由於膽結石又回到膽囊底部而症狀緩解。不少患者於睡夢中發生膽絞痛,在就醫的路上,因顛簸而疼痛消失。當膽囊結石嵌頓於膽囊壺腹部時,疼痛常持續而不易緩解,並隨之出現急性膽囊炎的症狀。

不典型症狀常被誤診

部分膽囊結石患者症狀不典型,易與腹腔其他疾病相混淆。常見的主訴為右上腹不適、隱痛,食後上腹部飽脹等。有些患者特別表現在飲食習慣上的改變,食油煎雞蛋或富於脂肪、粗糙食物常易引起症狀復發,每到秋冬之交,症狀發作頻繁。由於腹痛、呃逆、暖氣、消化不良、厭油膩等症狀,不少患者常被當作"胃病"而治療。

另一常見的不典型症狀是肝區、右上腹部的鈍性隱痛,疼痛較為持續,常主訴該部位有壓迫感,並牽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區等部位。

無症狀偶爾發現

無症狀的膽囊結石是指患者的主訴不明確,無典型的膽道疾病症狀,而在體格檢查時或在診斷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的膽囊結石,又稱"安靜結石"。在這些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並非無症狀,而是症狀不典型,經過追問病史,也可找出一些膽囊結石症狀。的確,有一部分患者,經過反覆詢問、肩發,確實沒有症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