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肺孢子絲菌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肺孢子絲菌病是由孢子絲菌引起的肺部慢性真菌病,是常見的深部真菌病之一。肺孢子絲菌病是機會性感染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疲倦、乏力、胸部不適、疼痛等。經過正規治療後,絕大多數患者能夠治癒,部分患者病變範圍大,吸收不完全,可能遺留空洞。[1]

病因

是由孢子絲菌引起的肺部慢性真菌病,肺孢子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如土壤、水等地方,可寄生在多種動物,如鼠、犬、、馬、等體內,也可寄生於健康人體。除皮膚為主要傳入途徑外,也可由口腔黏膜、消化道而引起感染。[2]

臨床表現

原發性肺孢子絲菌病有3種病變類型:

①支氣管肺炎型:起病急,似急性細菌性肺炎。出現發熱、咳嗽、咳痰、疲倦乏力、胸部不適、疼痛等。有時局部可聞及濕性囉音。

②慢性空洞型:多數由肺炎型病變遷延而致,肺內結節性病灶融合、軟化、壞死,當壞死物破潰入支氣管,局部即形成薄壁空洞。臨床上病人主要為低熱或中等度發熱、咳嗽、咳痰、間歇性胸悶、呼吸困難、發紺或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③淋巴結腫大型:主要病變位於肺門或縱隔淋巴結,多數起病隱襲,於體檢X線檢查時偶然發現肺門或縱隔陰影增大。部分病例可因腫大的淋巴結壓迫支氣管,導致阻塞性肺病變,出現咳嗽、咳痰、不同程度的發熱和胸悶、氣急等。

播散型孢子絲菌病,多見於糖尿病艾滋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除肺內病灶廣泛嚴重外,常伴有皮膚、骨骼、肌肉以及肝、腎、腦等重要臟器的侵犯,表現為急性起病,高熱、嚴重乏力、厭食、體重減輕、關節僵直、肌肉骨骼疼痛、黃疸、腎功能損害或全身衰竭。如不積極治療多數於起病後短期內死亡。

孢子絲菌病主要侵犯皮膚、黏膜、局部淋巴系統,引起肉芽腫性損害。肺內病變初期為段性分布的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病理變化為非特異性炎症改變,浸潤的炎症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少量類上皮細胞。隨病程遷延,形成慢性非特異性肉芽腫,導致結節性肺炎,典型病變由內向外依次為:中央區為慢性化膿區,主要由中性多核白細胞所組成的小膿瘍,並混有少數組織細胞和淋巴細胞;周圍有大量上皮細胞和多核巨細胞;外圍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活檢組織切片先以澱粉酶在37℃處理1h後作PAS染色,可見4~6μm大小的圓形或卵圓形小體,有時尚可見4~8μm長的雪茄煙形小體及星狀小體。[3]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取痰液、膿液或活檢組織直接塗片,作革蘭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細胞內或大單核細胞內或細胞周圍,可見有革蘭染色陽性、圓形或梭形,直徑2~5μm小孢子。偶見菌絲及星形體。

(2)細菌培養:

葡萄糖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下,即有菌體生長。6天後菌落0.5cm直徑大小,呈灰褐色膜狀菌落,微高於培養面。10後菌落達1.5~2.0cm直徑,表面分3帶,邊緣為膜狀白色暈;中帶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皺褶,高低不平,間有少數成刺狀菌絲。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邊緣有下沉現象。取材檢查時,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鏡檢可見直徑2μm的細長分隔菌絲。分生孢子柄從菌絲兩側長出,與菌絲成直角,在頂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樣。

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瓊脂或腦心浸液葡萄糖血瓊脂基上,37℃培養,呈白色菌落,鏡檢為圓形或梭形孢子,有時出芽,革蘭染色陽性。

③電鏡檢查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小孢子和細長分隔菌絲孢子,電子密度高,呈輻射形狀,中心暗,外套附於細胞壁外側。菌體細胞壁為中等電子密度,胞質呈微細顆粒狀,內有線粒體,內質網和空泡。出芽方式為內分芽型,雙相性移行時菌絲機械性斷裂為菌絲斷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絲相中,可見假軸狀分生孢子柄,並形成多個頂生分生孢子。

2.免疫學檢查

(1)皮膚試驗:皮內注射0.1ml 1∶1000菌苗,24~48h出現結節為陽性。

(2)血清學檢查:血清沉澱素及凝集素陽性(滴度增高),補體結合試驗陽性。

其他輔助檢查:

X線檢查:病變類型不同,胸部X線表現不一:①支氣管肺炎型:斑片狀、結節狀陰影呈局灶性分布,亦可瀰漫性浸潤。②慢性空洞型:原有炎症性浸潤陰影中出現透光區,即薄壁空洞形成。③淋巴結腫大型:主要為肺門和(或)縱隔陰影增大增濃,可單側,亦可雙側。當伴有支氣管阻塞性病變時,可出現局限性肺氣腫,或局限性肺不張。[4]

診斷

臨床診斷

臨床主要表現為胸悶、乾咳、發熱、消瘦、納差和進行性呼吸困難,監測血氧飽和度低,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急促,肺部聽診以乾性囉音為主;實驗室檢查主要表現為低氧血症和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增大,可表現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白細胞升高,以及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和C反應蛋白升高等;胸片檢查有些肺孢子絲菌病患者在病程早期胸部X線片並無顯著變化,艾滋病合併肺孢子絲菌病患者CT影像學特徵通常表現為鋪路石征、磨玻璃征、肺氣囊征、月牙征、支氣管血管束長索條征以及混合型。

病原學診斷

肺孢子絲菌病診斷的金標準為從呼吸道標本檢出肺孢子菌,呼吸道標本有誘導排痰、鼻咽抽出物、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或經纖維支氣管鏡獲得的肺組織,鏡檢標本發現特徵性的滋養體或包囊為診斷依據。

免疫學診斷

皮膚試驗結節為陽性,血清沉澱素及凝集素陽性,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可用於早期診斷。[5]

治療

1.碘化鉀為治療本病之首選藥物 成人以10%碘化鉀溶液,開始為每天3次,每次10ml,逐步增至每天60~90ml,或碘化鉀飽和溶液,開始10滴,每天3次,以後逐日增加5滴,直至每次40滴。病灶消失後繼續服用1個月,以免復發。

2.碘劑過敏或無效者

(1) 兩性黴素B:首次以1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以0.1mg/ml濃度緩慢滴注,繼以0.1mg/kg加5%葡萄糖溶液500ml,靜滴6h,1次/d,每次遞增5~10mg,直至1mg/(kg?d),療程4~8周。本病毒副作用大,易引起發熱、肝、腎、造血系統損害、低血鉀等,應引起注意。

(2)二羥脒替:2~5mg/(kg?d),置於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7~10天為1療程。直至病灶完全吸收。

(3)酮康唑和氟康唑:一般口服用藥,每次200mg,每天1~2次,後者亦可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靜滴。 [6]

預後

肺孢子絲菌病局限於肺門淋巴結者,部分可不治而自行消散。肺實質性病變嚴重或播散型孢子絲菌病患者,常持續發展,不積極治療易致死亡。

預防

預防肺孢子絲菌病尚無有效、可靠的預防手段,但藥物預防可顯著降低免疫力低下者肺孢子絲菌病發生率,延長患者生存期。

早期篩查 1.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老年人、長期服用激素者等,要定期檢查,明確有無感染。

2.患有肺部疾病者要儘早治療,出現症狀要進行真菌培養,儘早明確有無真菌感染。 [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