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肝吸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肝吸蟲又稱華支睾吸蟲,其成蟲寄生於人的肝、膽管內,可致肝吸蟲病。臨床上以納差、腹瀉、上腹部不適、肝腫大及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等為特徵。本病在國外主要流行於東南亞各國,國內23個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以廣東、台灣等省為主要流行區。[1]

肝吸蟲病因

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魚而被感染。

病理改變

重度感染並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後,膽管出現局限性的擴張,管壁增厚。大量的蟲體可引起阻塞、膽汁滯留,如合併細菌感染可引起膽管炎和膽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結締纖維組織增生,附近的肝實質可見明顯萎縮。膽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並附着於蟲卵表面作為結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劑作用,促進膽紅素鈣的沉積,最後導致色素類結石(即肝內多發性結石)的出現。此外,國內外一些資料不斷提示華支睾吸蟲感染與膽管上皮癌、肝細胞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概述

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損。蟲體在膽道寄生時的代謝產物和機械刺激的結果。病變主要在肝的次級膽管。感染初期病變並不明顯。長時間重度感染後,膽管出現局限性擴張,管壁增厚。大量蟲體可引起阻塞、膽汁滯留,如合併細菌感染可引起膽管炎和膽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結締纖維組織增生,附近的肝實質可見明顯萎縮。膽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並附着於蟲卵表面作為結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劑作用,促進膽紅素鈣的沉積,最後導致色素類結石(即肝內多發性結石)的出現。[2]

肝吸蟲病原學

中華分支睾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簡稱華支睾吸蟲,又稱肝吸蟲。

臨床表現

本病患者的臨床症狀視感染輕重而異。感染較輕者可無症狀,當初次大量感染非流行區居民時,人體反應常特別顯著,患者可出現發熱、乏力、黃疸、肝區疼痛,肝臟腫大且有壓痛。流行區居民慢性多次感染, 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瀉、乏力、營養不良、黃疸、肝臟腫大等症狀。少數長期反覆嚴重感染者,最後可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當成蟲遷移至總膽管時,可引起膽絞痛和梗阻性黃疸。

流行病學

華支睾吸蟲人體感染主要分布於遠東,如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和中南亞國家。我國除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尚無報道外,已有24個省、市、自治區有不同程度流行,人群感染率在1%~30%之間。而保蟲宿主動物感染的地區範圍更廣,感染率與感染度多比人體感染高,對人群的感染具有潛在的威脅。華支睾吸蟲病在一個地區流行的關鍵因素是當地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魚肉的習慣。

肝吸蟲症狀

肝吸蟲病肝吸蟲病的流行,主要與當地居民生食、半生食淡水魚有關,廣東的居民喜食魚生、魚生粥;遼寧的朝鮮族常食用生魚飲酒;山東、河南等省兒童喜歡烤食小魚。上述進食習慣是人感染肝吸蟲的主要方式。 吸蟲學名稱為,中華分枝睾吸蟲成蟲寄生在人或動物的膽管內成蟲壽命可達20-30年或更長時間,蟲體攝取宿主的紅細胞白細胞,並不斷排出代謝產物和分泌有。[3]

毒物質損害,宿主成蟲不斷排出蟲卵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與糞便一起排出體外,肝吸蟲卵是人體腸道寄生蟲中最小的蟲卵之一,形態略似電燈泡。蟲卵在適宜的外界環境中不斷發育孵出幼蟲,幼蟲遇到淡水螺類並被吞食後則在螺體內發育成第二期幼蟲即尾蚴,此時尾蚴從螺體內逸出不斷地在水面上遊動,如果遇到淡水魚蝦尾蚴則即附着魚體並侵入魚蝦組織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蟲即囊蚴,這時如果吃了含有肝吸蟲囊蚴的,小魚小蝦或生魚片沒有煮熟的魚蝦以及被肝吸蟲囊蚴污染的,其它食物等均可引起感染髮病。

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損,是蟲體在膽道寄生時的代謝產物和機械刺激的結果,病變主要在肝的次級膽管,感染初期病變並不明顯,長時間重度感染後膽管出現局限性擴張管壁增厚,大量蟲體可引起阻塞膽汁滯,留如合併細菌感染可引起膽管炎和膽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結締纖維組織增生附近的,肝實質可見明顯萎縮,膽道分泌的糖蛋白增多並附着於蟲卵表面作為結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劑作用。

促進膽紅素鈣的沉積最後導致色素類結石(即肝內多發性結石)的出現,檢獲蟲卵是確診的主要依據。免疫診斷: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等都曾試用於華支睾吸蟲病的,輔助診斷但檢測病人結果,出入較大且與其它消化道寄生蟲感染(尤以吸蟲類感染)有較明顯的,交叉反應不能用作確診現僅作為流行病學調查初篩之用。

輔助檢查

免疫診斷

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等都曾試用於華支睾吸蟲病的輔助診斷,現僅作為流行病學調查初篩之用,因為檢測病人結果出入較大,且與其它消化道寄生蟲感染尤以吸蟲類感染有較明顯的交叉反應,不能用作確診。

病原檢查

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大便或十二指腸引流液中查見蟲卵。成蟲抗原作皮內試驗、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陽性率較高。檢獲蟲卵是確診的主要依據。因蟲卵小,糞便直接塗片法易於漏檢,故多採用集卵法(如水洗離心沉澱法,乙醚沉澱法等)和十二指腸引流膽汁做離心沉澱檢查。該蟲卵與異形吸蟲卵相似,不易鑑別。

B超顯像

肝臟不增大,可見肝內沿肝管、門靜腦系統各分枝管壁僅周圍回聲增強、增厚,呈一種絨毛狀或者說毛蟲樣強回聲向肝實質侵入。近年來,有學者曾試用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法檢測循環抗原,其靈敏性及特異性優於循環抗體檢測法。

鑑別診斷

常易誤診為傳染性肝炎,可以分為黃疸性和無黃疸性以及病毒攜帶者。傳染性肝炎是傳染性肝炎病毒由患者的大便排除,通過手、水、蒼蠅污染的食品而傳染給別人,其中手的作用是特別大,其次是通過未經消毒的注射器來傳染的。臨床上分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為輕、中、重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型)、淤膽型肝炎、肝炎後肝化。)。應與其它消化道寄生蟲感染(尤以吸蟲類感染)相區別。[4]

治療措施

肝吸蟲病嚴重感染且有營養不良患者,應臥床休息,給予營養豐富的易消化飲食,待全身症狀改善後,施以驅蟲治療。常用的藥物有:

  1. 吡喹酮:療效高,療程短,副作用較輕,為治療本病的首選藥。常用劑量為每次25mg/kg,每日3次,連用2個月總量為150mg/kg,為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副作用輕而少,偶有頭痛、頭昏、噁心、乏力等。
  2. 硝硫氰胺:3-6um的微粉膠囊,總劑量為6-8mg./kg等分3-5份,每天1份,本藥副作用較多,少數可出現黃疸。各種原因的黃疸急慢性肝炎恢復未滿一年,有精神病史、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高空作業及駕駛人員均禁用。
  3. 六氯對二甲苯:(血防846)乾粉型每天50-70mg/kg,頓服或分2次服,連服5-7天為1療程,成人總劑量一般為17.5g。本藥代謝及排泄慢,有一定副作用和延遲反應,個別病人可出現肝功損害,中毒性精神病及溶血反應,故有上述病史及嚴重神經官能症及血紅蛋白病者忌服,硝硫氰胺與六氯對二甲苯現已少用。
  4. 阿苯達唑丙硫咪唑:是近年發現的高效廣譜驅蟲藥,劑量為每次5~10mg/kg,每日2次,連服7日。副作用少,少數可有頭昏、乏力、腹瀉等,可自行緩解。孕婦與2歲內小兒忌用。並發膽道感染者,宜加用抗生素,無效者可考慮手術。

治癒標準

經過徹底治療,經1~2個月後檢查糞便無蟲卵即為治癒。

預防

大力做好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對本病傳播途徑的認識,自覺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魚蝦。改進烹調方法和改變飲食習慣,注意分開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也不用生魚餵貓、犬。

積極治療病人和感染者,是保護人民健康、減少傳染源的積極措施。治療藥物目前吡喹酮(Praziquantel)為首選藥。

合理處理糞便,改變養魚的習慣,都是預防華支睾吸蟲病傳播的重要措施。此外,結合生產的需要,清理塘泥、消毒魚塘,對殺滅類有一定效果。

視頻

告訴一個你不知道的肝吸蟲病

視頻

肝吸蟲病CT、MRI診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