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巴斯弟盎堂 (曼海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巴斯弟盎堂
圖片來自zum

聖巴斯弟盎堂(St. Sebastian)是德國曼海姆最古老的天主教會牧區教堂,也是市中心的三座牧區教堂之一,其與舊市政廳組成的巴洛克風格雙子樓還是該市最古老的現存建築。

曼海姆在14及15世紀時即有天主教堂,但後來因為新教發展的因素而一度裁撤,直到18世紀才得以重設。當與市政廳共構的堂舍於1709年啟用後,曾在普法爾茨時代充當選帝侯宮廷教堂,並由亞歷山德羅·加里·達·畢比納、彼得·安東·馮·弗沙費爾特和保羅·埃蓋爾等藝術家進行華麗的裝潢。這些布置在19世紀的改造過程中有所簡化,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受損。戰後的教堂陸續於20世紀下半葉的50年代及70年代進行了翻修,進入21世紀後也仍為天主教徒在曼海姆的活動據點。

歷史

曼海姆的首座教堂

曼海姆這座城市最早是在公元766年的《洛爾施手抄本》中被提及,至於教堂是從何時開始出現在曼海姆已不可考,但牧師的首次出現則得以證實是在1309年。1496年的教會會議中,一份關於沃爾姆斯總教區下屬牧區的探視議定書對曼海姆牧區進行了描述,並首次明指聖巴斯弟盎將作為教堂和村莊的主保聖人[1]。至1556年,選帝侯奧特海因里希在普法爾茨推動了宗教改革

更多關於聖巴斯弟盎教堂的下落已無從得知,但它可能是在17世紀初被撤銷,以替換成作為城堡腓特烈堡 (曼海姆),以保護普法爾茨的新教徒;而曼海姆村民則不得不向北遷徙至方城 (曼海姆)的低洼地區。除了三十年戰爭期間的幾年外,曼海姆始終追隨新教的步伐。少數派的天主教徒則遭禁止參與公開的宗教實踐,因此,暗地裡的禮拜活動都會在塞肯海姆境內的聖埃吉迪烏斯堂 (曼海姆)進行。

新建教堂

1685年,菲利普·威廉 (普法爾茨)成為了天主教分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在普法爾茨的王位繼承人,這使天主教徒得以共用歸正宗信義宗的禮拜堂,而曼海姆也於1701年再度擁有自己的天主教牧區。然而,由於受到普法爾茨王位繼承戰爭的破壞,同時只有一座臨時性的共同教堂和一座1704年落成的方濟嘉布遣會教堂可供使用。此期間一座位處方城的F1地塊、座落於集市廣場 (曼海姆)中央的市政廳已於1700年奠基,而市政府原本在其西翼規劃建造一座於上層設有交際場所的秤量房

但在天主教徒的建議和市長的支持下,該地點將改設一座天主教聖堂。選帝侯約翰·威廉 (普法爾茨)在1706年批准了申請,並於同年11月25日奠基。輔理主教彼得·科尼利厄斯·畢偉格予其三位一體聖母蒙召升天的聖職。然而,新教徒占大多數的市議會代表對此規劃施加阻力,因為其將支付大部分的費用,並且倚靠在市政廳旁的新建築應該採用與市政廳相對應的典型風格。作為替代,他們建議將教堂構建在方城N1地塊的閱兵廣場 (曼海姆)上。這反過來又遭到了天主教徒的否決,因為建築用地十分糟糕,並且那裡還定期舉辦有牲畜集市。最終,選帝侯於1707年下令維持在集市廣場建造教堂。

依照建築師約翰·雅各布·里舍爾的設計圖紙,這座教堂是在工程師威廉·廓爾和約翰·諾圖姆的領導下建造的。不同於里舍爾的最初規劃,建築物的所有部分在選帝侯的授意下都增高了約10英尺,並採用拱形窗戶,而教堂頂部的圓頂則被摒棄。作為替代,教堂接納了與市政廳相似的四坡頂。它於1709年12月12日落成,並大約在1710年被主教授予聖職。根據傳統,聖巴斯弟盎擔任城市牧區的主保聖人。在此之後,教堂仍然維持建設直至1723年,這主要是進行屋麵粉飾和內部裝潢。

1720年,選帝侯卡爾·菲利普 (普法爾茨)將其普法爾茨官邸從海德堡搬遷至曼海姆,本教也因此得以在1731年曼海姆宮教堂落成之前充當宮廷教堂。即便是在那以後,選帝侯還是會定期在每年1月20日的即聖巴斯弟盎節赴該教堂進行禮拜。

至1742年,教堂已在意大利建築師亞歷山德羅·加里·達·畢比納的領導下進行了首次翻修。由於不斷增長的天主教徒數量,集市廣場旁的教堂很快便顯得偏小。早在1744年,當地便有需要成立第二個牧區,但礙於資金缺乏而未能實現。來自巴登的新任君主卡爾·弗里德里希於1804年頒令,將牧區搬遷至耶穌會教堂,因那裡更大,且有更好的條件。而聖巴斯弟盎堂直至1824年12月才成立了獨立的牧區。此後,當地居民常使用「上牧區」和「下牧區」的稱謂來區分兩個牧區。

1827年後

在天主教會內部,聖巴斯弟盎堂原隸屬於沃爾姆斯總教區。在後者解散後,它自1827年起隸屬於弗賴堡總教區下設的海德堡總鐸區,直至1902年成立曼海姆市鐸區。由於曼海姆在19世紀末的人口爆炸,1871年至1900年間的城市人口從39606人激增至141147人,需要建造更多的教堂、成立更多的牧區,並從原來的兩個牧區分離,因此聖母堂 (曼海姆)和聖靈堂 (曼海姆)、耶穌聖心堂 (曼海姆)及聖若瑟堂 (曼海姆)分別於1901年、1904年和1907年相繼落成。

聖巴斯弟盎堂的內部空間在此時有部分發生了劇變。首先,由保羅·埃格爾設計宏偉高祭壇基如今已不復存在,其在1875年拆除後轉售給柏林藝術博物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歷史主義風格的華蓋祭壇。它在當時被形容為「令人惋惜的世俗野蠻思想和強加的非藝術特徵」。

此外,祭壇裝飾也在1934年作為特定用途的租借物送往柏林。而其餘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後仍然殘留的祭壇物品,包括祭壇圍欄和四個人物雕像,如今都陳列在博德博物館。在1906-07年的修繕過程中,後殿和唱詩台的窗戶均以砌磚堵住,至1936年又獲得復原。此前神學家約瑟夫·紹爾曾發表過一份報告,批評教堂「配色是難以形容的醜陋,粗俗難堪的藝術作品如同雜誌版到處堆積」。在1906年的粉刷中還有兩座「偽祭壇」被移除,總體上可以確定其原本的配色得到恢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曼海姆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建築物毀於烽火之中,但聖巴斯弟盎堂的破壞程度相對較輕。在1943年4月一次對集市廣場外部立面的轟炸中,教堂的頂部和包括祭壇在內的部分室內空間受到毀損,此後當局在管風琴廊台下方設立了一個臨時教堂。戰爭結束後,搭有臨時屋頂的整座教堂已在1945年底重新繼續使用。1952年至1954年期間,聖巴斯弟盎堂進行全面翻修,並更換了部分已失效的設施。新的高祭壇於1954年3月28日被賦予聖職。教堂在1973年和1999年間也曾進行過整修。

隨着曼海姆市區人口的衰減和信眾數量的不斷降低,一項新的整頓措施在20世紀末推出。三個市中心牧區,上、下牧區以及聖母堂區於2005年9月1日合併成一個牧區單位。自2003年起,曼海姆的福音傳道組會在聖巴斯弟盎堂舉行禮拜儀式,而天主教高校牧區自2009年起亦然[2]。2007年,為慶祝曼海姆城市法頒布400周年,教徒使用該教堂作為復興古老傳統的據點。此後,它又重新於每年的1月20日慶祝聖巴斯弟盎節,以紀念教堂及原村莊主保聖人的受難日。2009年,因考慮到第98屆德國天主教徒代表大會德語98. Deutscher Katholikentag將於2012年的曼海姆舉行,聖巴斯弟盎堂決定進行外部裝修[3]

建築

聖巴斯弟盎堂與舊市政廳共同組成了地位顯要的集市廣場南緣。廣場的另一側緣在二戰前曾矗立有一排老房子,當中既有一座巴洛克時期的兩層建築,也有古典主義歷史主義風格的三層和四層建築。尤其因為這些房屋毗鄰集市廣場,使其成為19世紀社會中上階層的首選居住地。在戰爭期間,這些建築物幾乎全部遭到摧毀,此後再以功能主義風格的住宅和商業樓宇進行替代,並因此與舊市政廳和教堂組成的巴洛克雙子樓、以及1767年設立的集市廣場噴泉 (曼海姆)形成強烈對比。

雙子樓的外部形象為平整的亮白色乳漿和紅色砂岩之間的顯著交替變化,這是曼海姆在巴洛克時期的典型建築風格。其中市政廳的建築群、鐘塔和教堂遵循曼海姆式對稱,採用基本對稱的建築布局,塔式建築則居於正中央。世俗與宗教執法機構之間通過大寫碑文相連,金色的字體標註在三個建築部分各自的山牆上,共同組成「Iustitiae et Pietati」字樣(意為公義與敬虔)。房屋正面由相應的女性雕像作冠冕,象徵着雙方的美德。鐘塔向上延伸至一個由多部分組成的階梯狀尖頂。對稱性是通過兩座建築的入口得到加強。市政廳的入口帶有阿忒拉斯、教堂的入口帶有天使的形象作為裝飾。教堂上方的露台則僅作為裝飾而不可進入。

正對集市廣場外立面分為七個中樞。六扇大型拱形窗戶之間依附有壁柱,並伴以三聯淺槽飾。基底由小雜貨鋪所覆蓋,其高可至窗戶。位於中部的圓拱形入口由兩條設計為天使形象的女像柱在側邊守護。其貝殼狀伸展的柱頂盤負責承載在此之上的露台。入口上方渦卷飾中的銘文訓誡的是1713年的紀年銘。露台入口帶有葉形裝飾和盤渦形飾,並冠以一個開裂的山牆裝飾。

臨街的外立面也有着與集市廣場外立面相似的外觀。這裡所劃分的五個中樞是從基底的壁柱與檐口相連。拱形入口上方是一個假拱,其外框由兩條科林斯式圓柱組成。在壁柱對的後方有兩個小雕像,但時至今日已然空缺。庭院一側的外立面則更為簡易,因此主檐僅有一列,同時窗戶也採用簡單的鑲框。教堂整體由一個陡峭的四坡屋頂所覆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