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耶律朮烈

耶律朮烈北遼末代皇帝,戎馬一生,驍勇善戰,最終卻被部下所害。

目錄

個人簡介

耶律朮烈(?-1123年),北遼末代皇帝,梁王耶律雅里於公元1123年10月病死後,耶律敵烈等立他為帝。同年11月,耶律敵烈的部下發動兵變殺死了耶律敵烈,耶律朮烈也為亂兵所殺。在位僅20餘日。葬處不明。[1]  

家族王朝

遼皇朝 (907—1125)

遼朝於公元907年為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機所建,起初國號為契丹,公元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其國都原不在幽州,在上京(巴林左旗南),由於石敬瑭為了成為中原皇帝,請遼國幫助,所以,以幽州為禮物送給遼國了,遼國才遷都到幽州。遼朝始於太祖耶律阿保機,終於天祚帝耶律延禧,共10帝統治219年。其疆域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後遼帝國(1216-1230)

公元1215年,耶律留哥攻占金東京,部將耶廝不等勸留哥稱帝,擺脫蒙古控制,留哥不從,與子往朝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仍封留哥為遼王,命其繼續統領部眾。1216年初,耶廝不背叛留哥,在澄州稱帝,國號遼,改元天威。不久,耶廝不被部下所殺,眾推乞奴為監國。同年秋,木華黎率蒙古軍東下,乞奴等不敵,率九萬契丹部眾越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在高麗,又發生內訌,金山殺乞奴,自稱遼王。1217年,統古與復殺金山,取而代之。1218年,喊舍又殺統古與而自立。

後遼帝國只有一位皇帝----耶廝不。其他的都沒有稱帝,乞奴只是監國,後來的乞奴、金山、統古與、喊舍等也都只是稱王,沒有稱帝。所以終後遼帝國只有一任劉氏皇帝,帝國起始時間為1216-----1216。

北遼帝國(1122-1123)

北遼,於1122年3月立國,是時遼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等人擁立為君主,是為北遼的開始。耶律淳(1062年-1122年)是北遼開國皇帝,遼興宗第四子,宋魏王耶律和魯斡之子,他曾出任為彰聖軍節度使。保大二年(1122年),他即位北遼,降遼天祚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於金國,乞為附庸。1122年6月24日,耶律淳病死,其後其妻蕭德妃普賢女攝政。1123年2月2日,金朝攻占燕京,蕭德妃和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蕭德妃因為謀反而被殺,但耶律大石卻得到赦免。其後天祚帝被擒,移送往金朝,遼朝滅亡。梁王耶律雅里於5月自立。10月,雅里亦被殺,耶律朮烈被擁立。1123年11月滅亡,國祚只有19個月。 北遼歷傳4帝,前後不足兩年,平均每位君主在位的日期都不足5個月,在位最長的是遼宣宗的王后蕭德妃(未稱帝),在位差不多一年。

西遼皇朝(1124-1211)

西遼是遼朝滅亡後遼皇族的殘餘勢力所建的王朝。所有皇帝漢姓也都是劉姓。

西遼(1132年-1218年)是中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朝代。亦稱黑契丹,哈剌契丹。由遼代貴族耶律大石在金朝滅遼後,於西北召集殘部建立。後來擴張到中亞,首都虎斯翰魯朵,一時成為中亞強國。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

公元]1124年,耶律大石到達可敦城,在這裡他召集了契丹十八個部落的首領集會,號召重建遼朝,受到各部的支持。他在這裡創立了簡單的政府。1132年到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稱帝,並稱「菊兒汗」。西遼帝國正式成立。

公元1211年乃蠻部首領屈出律趁直魯古外出狩獵的時候將其擒獲,攫取了政權。名義上直魯古被尊為太上皇,但只不過是個幌子。1213年直魯古去世。不久蒙古勢力已經進入中亞,1217年蒙古大軍進入楚河,1218年擊殺屈出律,西遼滅亡。

西遼劉氏統治共歷88年,劉氏皇帝3位。

東丹國(926年—952年)

遼朝滅亡渤海國後在其地設立的一個附屬國家,亦稱東遼。存在時間926年至952年。遼太祖天顯元年(926年),擊滅渤海國,封皇太子耶律倍於其地,稱「人皇王」,因渤海在遼東方,故名為東丹國(東契丹之意)。建都於渤海故都忽汗城,改名為天福城(今中國黑龍江省寧安),年號甘露。東丹國按照中國中原漢法治理,君主有權任命百官,每年向遼國貢納細布五萬匹、粗布十萬匹、馬一千匹。不久,遼太祖死,耶律倍前往遼皇都宮(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奔喪。天顯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東丹的東平郡為遼國南京(今遼寧遼陽北),強行自天福城徙東丹人民充實東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天顯六年(931年),遼按照渤海國的舊例,在南京設立中書台。會同元年(938年),將南京改名為東京。遼世宗天祿元年(947年),遼朝復建東丹國,封耶律安端為明王。應歷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東丹國亡,其地直屬遼廷。此後渤海國遺民建立定安國。982年(遼乾亨四年),廢除東丹國號,東丹國滅亡。

家族介紹

耶律朮烈是耶律家族的一個名人,其是百家姓的複姓里的其中一種,源於契丹族鮮卑分支宇文部支,出自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屬於以家族名稱為氏。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契丹族鮮卑分支宇文部支,出自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屬於以家族名稱為氏。

契丹族是中國北方很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原來屬於東胡族系,論起源則是源自東胡的一個支系即鮮卑族。而鮮卑族中又有一個宇文部,契丹就是這個宇文部的分支之一。契丹這個名稱最早在中國史書中出現是在公元四世紀的北魏時期,在當時分布在遼水流域以北的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與土河(今老哈河)一帶,過着漁獵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以逐水草遊牧為主。在北魏後期,契丹形成了古八部,八部之間互不管轄,也沒有什麼聯繫。各部獨立地和北魏政府保持着朝貢關係。

到了隋朝,由於突厥勢力擴張,對各部族征伐不止,契丹各部為防衛突厥,開始互相聯繫,互相支援,後來形成了初期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

到了唐朝初期,契丹形成了以大賀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其體制是在八部酋長中共同選舉一人為首領,或者叫盟主。任期三年,到期改選,但大賀氏的人有世選的特權,這時的首領已經有了管理權力。契丹首領後來率部歸入唐朝,唐太宗授予旗鼓,以表示對首領權威的承認。唐朝又在契丹地區設置了行政機構,即松漠都督府,任命其首領為都督。唐玄宗時期,大賀氏部落聯盟瓦解之後,重建了遙輦氏部落聯盟,在被回紇統治一段時期後,又趁回紇內亂之機重新歸附唐朝,而唐朝後期的衰落又給契丹的獨立發展提供了良機。

在遙輦氏聯盟後期,由於唐朝末年的中原混戰,使得北方漢族人紛紛逃入契丹地區,躲避戰亂。漢族的先進生產及其他技術對契丹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在契丹八部中迭剌部又離中原較近,所以發展最快,勢力超過了其他七部。迭剌部的夷離堇(部落酋長或聯盟軍事首長)一直由耶律氏家族世襲擔任,這個家族從阿保機的八世祖耶律雅里重新整頓契丹部落聯盟,擔任夷離堇之後,就進入了契丹社會的上層,而且從七世祖開始就掌握了聯盟的軍權,地位僅次於聯盟首領。

到了耶律阿保機的祖父耶律勻德實擔任迭剌部的夷離堇時,該部落已有了發達的牧業和農業,勢力強大,社會的發展也很快,開始由原始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的奴隸制國家過渡。

耶律氏在遼、金、宋時期發展到顛峰,元朝以後開始逐漸隱息,耶律氏族人為避禍亂,紛紛轉改為其他漢姓。

家譜文獻

雲南勐板蔣氏家譜

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雲南剩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蔣家雲處。註:該譜記載「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創建遼國,為金所滅。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莽。在元初,隨蒙古軍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緬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後又經歷數代,改為蔣姓。」這個家譜清晰地記載了勐板蔣氏家族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過程。

雲南施甸長官司族譜

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處。註:該譜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山東臨朐谷氏宗譜

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臨朐縣七賢鎮甘石溝村、山東省臨朐縣上林鎮申明亭村。註:隋朝末年,上谷郡(今河北易縣)豪帥王須拔自稱漫天王,舉兵割據燕、趙一帶,有契丹族耶律氏參與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有耶律氏任諫議大夫、僕射,其子耶律·鳳楷務農,定居太平(今安徽當塗);耶律·鳳池官至廣州刺史,定居息縣(今河南息縣),為本支遠祖。遼國時期,本支耶律氏與皇族耶律氏是何關係,於史於譜皆無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遼國滅亡後,本支耶律氏即改為谷氏,不再姓耶律了。可能在當時,只要姓耶律,不管與遼國皇族疏近,一律會被認作遼國皇族而遭誅殺,為避殺身之禍,只好更改姓氏。本支耶律氏改為谷氏,是因本支興起於上谷郡,故以祖籍地名為姓,以示紀念。明朝初期,有谷楠任威海衛指揮,其第四代孫谷德明由豐縣(今江蘇豐縣)遷於三河(今河北三河),再遷海豐(今山東無棣),為谷氏東支始祖,亦即臨朐谷氏第一世祖。第四世谷亨由無棣遷居壽光亓村(今壽光洛城谷家齊村)。清朝中期,第十世谷寶玉、第十二世谷常信由壽光遷居臨朐城東南,立村曰谷家溝,後再遷居甘石溝村,現有族人二百餘人。近代,第十七世谷茂榮由壽光遷居臨朐上林蔡園村(今山東臨朐申明亭村),現有族人數十人。還有第十六世谷庭清、谷懷仁、谷懷倫等遷居臨朐七賢甘石溝村。谷德明後裔現在散居我省無棣、惠民、霑化、慶雲、陽信、廣饒、臨清、安丘、青州、壽光、臨朐、諸城等地以及河北、陝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共有族人上萬人。

楹聯典故

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此聯為雲南省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寨西隅蔣氏宗祠門聯。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的正門按契丹族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上。在祠院東開門樓正面尖頂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豎方長匾,匾框內有「蔣氏宗祠」四個大字。在祠院內的牆壁上,繪有具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格的彩繪,類似於從遼代墓葬中出土的壁畫,表現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