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耳鈎草

耳鈎別名草犁頭草
原圖鏈接

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荒地、斜地、斜坡、溝邊、路旁草叢中。性味:味苦微辛,性寒,無毒。功效:內服清熱、涼血解毒、散結消腫。外用消炎拔毒。入肝經。主治:民間常用其治療目赤腫癰。外治疔瘡、穿盤、腫毒婦人乳癰、乳癰、癰毒潰爛、小兒耳後腫痛以及毒蛇、蜈蚣咬傷。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耳鈎草

別 稱:犁頭草、犁壁草、耳鈎花、藍花耳鈎草、紫花地丁、地丁草、糞箕篤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科:堇菜科

屬:堇菜屬

 
耳鈎草
原圖鏈接

種:長萼堇菜

簡介

別名:犁頭草、犁壁草、耳鈎花、藍花耳鈎草、紫花地丁、地丁草、糞箕篤。外地別名鏵頭草、犁鏵尖、犁嘴草、箭頭草、長萼堇菜、如意草等。

性狀:本品為堇菜科堇菜屬長萼堇菜。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荒地、斜地、斜坡、溝邊、路旁草叢中。

性味:味苦微辛,性寒,無毒。

功效:內服清熱、涼血解毒、散結消腫。外用消炎拔毒。入肝經。

主治:民間常用其治療目赤腫癰。外治疔瘡、穿盤、腫毒、婦人乳癰、乳癰癰毒潰爛、小兒耳後腫痛以及毒蛇、蜈蚣咬傷。[1]

生態環境

生於林緣、山坡草地、田邊及溪旁等處。

資源分布

分布於陝西、甘肅(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 、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植物形態

長萼堇菜,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莖垂直或斜生,較粗壯。葉基生,蓮座狀;葉柄長2-7cm;托葉3/4與葉柄合生,分離部分披針形;葉片三角形,三角狀卵形或戟形,長1.5-7cm,寬1-3.5cm,基部寬,向上漸狹,先端漸尖或尖,基部寬心形,兩側垂片發達,稍延於葉柄成狹翅。花淡紫色,有暗色條紋;花梗細弱,通常與葉片等長或稍高出於葉;萼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附屬物伸長,長約3mm;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7-9mm,側方花瓣裡面基部有鬚毛,距管狀,長2.5-3mm,直,末端鈍;下方雄蕊背部的距角狀;子房球形,花柱棍棒狀,先端平,兩側具較寬的緣邊,前方具明顯的短喙。蒴果長圓形,長8-10mm,無毛。花、果期3-11月。[2]

單方驗方

1、治目赤腫痛:耳鈎草30克,龍膽草15克,水煎服。或耳鈎草適量捶爛敷眼,中留一孔,每日2-3次。

2、治疔瘡:耳鈎草、白菊花葉、蒲公英金銀花各15-30克,水煎服。並服耳鈎草適量捶紅糖貼之。或耳鈎草適量加白菊花共捶紅糖貼之。

3、治乳癰:鮮耳鈎草120克,鮮半邊蓮60克,甜酒糟60克,捶爛外敷。

4、治皮膚瘡瘍腫痛:耳鈎草適量捶蜜貼之。

5、治癰毒潰爛久不收口:耳鈎草、芙蓉花適量等份捶爛,外敷,每日2次,至治癒止。

6、治婦女乳癰:耳鈎草30克,水煎服;另外用耳鈎草適量捶爛貼之。

7、治小兒耳後腫痛:耳鈎草適量捶紅糖貼之。

8、治毒蛇咬傷:鮮耳鈎草、鮮連錢草、鮮半邊蓮各適量,捶爛外敷,隨干隨換。並用上述方藥各60克絞汁內服。患者飲藥汁後,忌飲溫開水和食熱的食物。1療程4-6日。

9、治蜈蚣、毒蟲咬傷:鮮耳鈎草捶汁,外搽。

本品內服常用量生品30-60克,干品15-25克。外用適量。胃腸虛寒者勿服。


相關視頻

農村珍貴又稀少的犁頭草,現在還有農民在採挖,你認識它嗎?

農民所謂的「犁頭草」,就是中草藥紫花地丁,一起了解下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