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論文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考古學論文集》,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夏鼐著。考古學專刊甲種第4號。196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共23萬字,分3部分。第1部分,包括《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訂》、《臨洮寺窪山發掘記》、《蘭州附近的史前遺存》3篇,是作者1944—1945年在甘肅東部所作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的報告;第2部分,包括《新獲之敦煌漢簡》、《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誌》、《中國最近發現的波斯薩珊朝銀幣》、《青海西寧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咸陽底張灣出土的東羅馬金幣》、《西安唐墓中出土的幾件三彩陶俑》等6篇關於漢唐時代考古的專題研究論文;第3部分為附錄1篇:《十年來的中國考古新發現》,綜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頭十年考古工作的成就。書後附有編後記和英文提要。《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該文最初是用英文發表於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會志》第26卷(1946),根據1945年作者在甘肅省寧定縣陽窪灣的發掘資料,從地層學角度論定齊家文化晚於甘肅仰韶文化,從而修正了瑞典學者安特生關於甘肅原始文化分期的假說,為中國黃河上游地區史前考古年代序列奠定了基礎。作者的論點,為50年代以來一系列考古發現所證實。《寺窪山發掘記》結合考古發現對古代氐羌族歷史進行了探索。關於敦煌漢簡的一篇,除介紹當時新發現的一批漢簡外,對漢代玉門關設置年代等問題做了考證。在吐谷渾墓誌一文中,對這個民族的晚期歷史做了綜合敘述。對於中國境內出土的外國貨幣,國內學者研究甚少,作者以獨到的深厚功力,在這方面做出建樹。論文集中有關的3篇,由貨幣的考證論及古代中國同波斯及東羅馬的關係,並對當時中西交通路線問題提出了新看法。
作者介紹
夏鼐(1910—1985),字作銘,浙江省溫州市人。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事業的主要指導者和奠基人之一。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1935—193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獲該校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職於原中央博物院和中央研究院,1950—1982年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以後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副所長、所長。1982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1979年被選為中國考古學會第一任理事長。1983年兼任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從1959年起,被選為第二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4年以後,先後被選為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訊院士、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全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意大利中東遠東研究所通訊院士。主要著作還有《考古學和科技史》、《中國文明的起源》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