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道外中華巴洛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道外中華巴洛克 "巴洛克"是17世紀意大利興起的藝術風格,它的建築豪華而富有激情,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其色彩濃烈,裝修富麗,雕刻細膩,被公認為歐洲偉大的建築風格之一。特點是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常常採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這一風格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領域都發生影響,一度風靡歐洲。

[[

歷史起源

在哈爾濱,中華巴洛克式建築集中在道外區。對於這類建築何以在道外鱗次櫛比?黑龍江省社科院猶太研究中心研究員、《哈爾濱歷史編年》作者李述笑認為,這與哈爾濱特殊的歷史經歷密切相關。

19世紀末,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得哈爾濱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哈爾濱開埠吸引大批外國人和外國資本湧入。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之特殊的歷史環境,哈爾濱迅速由若干個村莊發展成為遠東大都市。當時,哈爾濱的南崗區和中東鐵路西側的道里區為沙俄附屬地,外國人和外國資本流入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開始在這裡興起--新藝術運動、巴洛克、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等西洋建築紛紛落戶道里區和南崗區。

在中東鐵路東側,與外僑集中的道里區相對的道外區由於未被劃入沙俄勢力範圍,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興起的搖籃。外資流入後,山東、河北兩省的移民紛紛"闖關東",來到舊名"傅家甸"的道外區,投親靠友,合夥投資,興辦商業店鋪。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思想也比較開放,這為他們後來接受西方藝術奠定了意識形態上的基礎。

據《道外區志》記載,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哈爾濱成為俄軍主要的後方根據地,軍用物資和糧食的運輸不斷增加,一批與戰爭供給配套的各行業小工廠和作坊應運而生。這些工廠大部分為俄國人建立,戰爭停止後,生產出現過剩,一些俄國人建起的工廠倒閉,被中國人收購,中國民族資本家辦廠範圍逐漸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帝國主義列強忙於應付戰爭,道外的民族工商業者則藉此獲得長足發展。19世紀20年代左右,民族資本已經發展壯大,成長起來的民族資本家要求獲得更高質量和品位的商住區。此時,面對鐵路另一側道里區內或恢弘、或精緻的西式建築,不少民族資本家怦然心動,受到啟發。[1]

建築風格

​二十世紀初,隨着民族工商業的繁榮與外來文化的滲透,出現了一批受西方建築文化影響的新建築--"中華巴洛克"建築,這種"前店後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築,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傳統的,立面造型則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裝飾又以蝙蝠、石榴、盤長、金蟾、牡丹等具有吉祥意義圖案為特色,這裡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築流派的風格融匯在民族傳統之中,創造了極具價值、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築--"中華巴洛克"

[[

中華巴洛克建築

在哈爾濱、武漢北京等許多城市有遺存,目前最大、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在哈爾濱道外區。 "中華巴洛克"這一名稱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澤泰彥的日本學者提出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松茯介紹說。巴洛克建築藝術是17世紀在意大利興起的藝術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裝飾富麗與雕刻細緻,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而"中華巴洛克"簡單說來就是在中國的"巴洛克",即在中國形成的有巴洛克風格的中國特色建築。

在道外區靖宇街一側的南頭道街113號,一棟現為純化醫院的建築便是中華巴洛克式風格的典型代表。這棟建築建於1920年,為磚混結構,通體布滿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裝飾。建築採用L型平面,主入口設在靖宇街與南頭道街交叉口處,兩側是兩根西式愛奧尼柱頭與中式鼓座式柱礎相結合的雙倚柱。蝙蝠祥雲圖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額坊中栩栩如生。再往上,兩根裝飾着中國結圖案的單倚柱一直延伸至與拱券會合。在單倚柱和拱券包圍的區域內,精雕細琢的菊花浮雕將純化醫院的牌匾團團包圍。

中華巴洛克式建築

在裝飾上大致有三方面特徵。一是中國建築的斗拱、台階和欄杆與西方建築的柱式、山花等構件交織在一起。如純化醫院西洋的柱式加上中國的斗拱,並把西方古典柱子做變形處理。柱式是西洋的,但裝飾是中國的,這在西洋建築上都是沒有的。其二,浮雕裝飾採用植物花卉,表達吉祥富貴,多子多孫的文化內涵。如葡萄、石榴象徵多子(籽)多孫,牡丹、梅花、荷花和海棠等象徵富貴吉祥,裝有多種植物的大花籃象徵五穀豐登。一處中華巴洛克式建築甚至在牆體浮雕中採用一個樹根長出兩枝樹枝,一邊結石榴,一邊結桃,這充分反映當時老百姓希望家裡多子多孫、人丁興旺和延年益壽的樸實願望。第三,使用象徵福祿壽喜的動物圖案,如蝙蝠、鹿和仙鶴等。目光所及之處,我們看到一處女兒牆牆垛上的浮雕圖案便是一隻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樹下,這象徵着富祿延年。此外,有些裝飾甚至直接用銅錢,表達出建築主人期盼財源滾滾的心愿。

[[

原圖鏈接 [www&correct= 圖片來自360圖片]

中華巴洛克建築,

往往幾座建築構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落有門洞,或一進,或二進,穿越門洞,便進入豁然開朗的大院。大院中,外廊式欄杆、雕刻精美的楣子,這些中國傳統裝飾給人別有洞天的感覺。多組院落常在一起構成一個街坊。 如今,走在哈爾濱市道外區靖宇街,仿佛進入一個中華巴洛克式建築的集中展示櫥窗。興大興超市、靖宇典當行、亨得利眼鏡店、小月亮、新一代眼鏡店、銀金老照相館、老鼎豐、大羅新古舊市場、瑪克威商廈……經過歲月的沖刷,許多建築雖已"老去",但透過它們殘損的外表,依舊不難想像它們當年的高貴與華麗。[2]

保護工程

如今,在歷經近百年的滄桑後,哈爾濱老城區道外舊時的富商宅邸多已成為數十戶百姓共同居住的雜院或是挪作他用。中華巴洛克式建築雖然基本保持原樣,但由於年久失修,磚木結構的外牆牆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損,有的牆體已經出現斷裂和局部塌陷。 面對這群坐落在城市一隅的歷史看客,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儘可能地保護修整,試圖還原它們過去的面貌。2007年,哈爾濱市將"中華巴洛克街區"保護更新列為重點工程項目,開始對中華巴洛克建築群地區進行修復。在建築區域騰遷工作結束後,工程將以"修舊如初"為目標,修繕建築,並對街區環境進行改造。 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很嚴謹,除了必須要有的圖紙外,更將幾何學完美地運用其中,而"中華巴洛克建築是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由工匠自己進行的一種臨摹性創造。這種風格的建築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更體現了本民族的文化與智慧,應當永久保護。" 在近代中國,存在着中外建築交融共生的大環境。哈爾濱雖然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仍未脫離其巨大影響。正是由於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和頑強的表現欲望,中國工匠不自覺地完成了將外來新體系建築"本土化"的嘗試。而在同期的中國其他城市,這種嘗試是由專業建築師來完成的。 "建築承載着一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保護它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劉德基說,"不過,我們在保護這些建築的時候,不能動不動就輕易拆除,否則容易給後代造成極大的遺憾。" 研究哈爾濱地方史多年的李述笑認為,"中華巴洛克"不僅僅是一種建築風格,它已經深深融入哈爾濱的血脈,成為這個城市的一種文化、一種歷史與一種記憶。保護中華巴洛克建築也已經不單單是一項工程,更是哈爾濱人肩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